唐裝的歷史發展怎麼樣

  唐裝是中國服飾,指唐制漢服,為漢族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特徵是交領、右衽、繫帶、無扣或佈扣。代表有齊胸襦裙、唐圓領袍、交領襦裙等。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唐裝的歷史發展,希望你喜歡。

  唐裝的歷史發展

  “唐裝”說法的由來,有些“出口轉內銷”的味道,外國人稱“華人街”為“唐人街”,自然把中式服裝叫做“唐裝”了。“唐裝”的稱謂,其實源於海外。唐代盛期,聲譽遠及海外,以後海外各國因稱中國人為“唐人”。《明史·外國真臘傳》言:“唐人者,諸番***外國人***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在美國、東南亞乃至歐洲的華人居住區,亦因而被稱為“唐人街”,而華僑自稱唐人,正由於自古以來唐朝是讓中國人為之驕傲的朝代。把住唐人街的唐人穿的中國傳統風格的服裝稱為“唐裝”,不僅順理成章,而且早就在海外成為慣稱,成為國際公認的中國人的稱號。

  在20世紀初,在當時“中西服裝並行不悖”的社會大背景下,粵、港、澳一帶同胞就是以“唐裝”、“西裝”來區別中西打扮的。在2001年的上海APEC會議上,中國作為東道主請前來參會的亞洲及太平洋經濟體的領導人穿“唐裝”,並由之而掀起祥和喜慶的“唐裝”新潮,這不僅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而且是流行規律的必然,更是中國在國際大家庭中地位與風度的體現。唐裝的源起時間離人們很近,因此比較容易重新融入人們的生活。比如說穿著唐裝上衣,還可配以西褲、皮鞋,外面能罩風衣,裡面襯高領衫……這種特質是唐裝風雲再起的文化層面以外的實用因素,但這個因素在流行中同樣不可或缺。

  唐裝的歷史起源

  唐代的漢服,一種是傳統的襦,裙裝,這種風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時期,基本上是沿襲了自東漢以來華夏婦女傳統的上衣下裳制。人們總說到的衣裳二字,其實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實是指現代所說的裙子,衣與裳分開。這種婦女的服飾不是連衣,而是分兩截的穿法一直延續到明末。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領或對襟繫上帶結,下面的裙子圍起來繫上長長的裙帶,上衣或者掖裡面或者自然的鬆散著,後來這種鬆散的上衣不斷加長,一直覆到膝蓋部,就後來發展成了明代的背子。

  外面直接套上罩衫,罩衫一般都很華麗,基本上都是拖擺至地,有的達幾餘米,比如,有的袖闊4尺,裾曳地達到5尺,因此,如同後來的歐洲一樣,衣襬的長短決定著婦女的身份地位。罩衫一般都是廣袖的,廣袖就是人們常看到的寬大的袖子,唐代的廣袖基本呈方片形,類似和服袖子。另外還有一種晚唐時期的禮服,都為宮廷命婦所著,稱為釵鈿禮服。

  到了中晚唐時期,服裝中加強了華夏的傳統審美觀念,開始復古,從以顯出女子身材為主逐步恢復到秦漢那種寬衣大袖,飄逸如仙的風格,服式越來越肥,這種風格定了型一直影響到後期華夏女裝的基本理念,既寬鬆隨體肥大,這自然在後來也成了禮教所要求的物件,柔和自然,無形無慾。

  中晚唐女裝華麗大氣,一般類似於禮服,她們裡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內衣,在唐代和裙子結合形成了一體,它不繫腰帶,寬鬆自然。是中晚唐女裝向古代禮儀服飾的過渡的進一步證明,這種款式為禮服一層疊一層,層數繁多,厚重拖擺,穿起來很麻煩。

  首先穿上很多層廣袖上衣,層層壓疊著,然後在圍上偉大拖地的厚重裙子,即著名的“唐裙”,然後再在外面套上寬大的廣袖上衣,雖然繁瑣,卻給人穩重的感覺,賦有層次感。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著名古代宮廷和服“十二單”就是從此款禮服演變過來的。日本人稱之為“唐衣”即從唐朝傳來的服飾,樣式基本上沒有多大改變,只不過在風格上增添了幾許日本本民族的特色。

  唐裝的服裝型別

  1、號稱“唐裝”的一種唐裝,也是灌輸進大多數人思維的唐裝。所謂現代唐裝,即西式裁剪的滿族馬褂。

  2、唐朝的服裝,女子飄逸靈動,男子端莊大氣,具有濃厚的華夏族底蘊,儒雅華美。有唐代仕女圖。

  3、華夏族***唐人***服裝,亦稱漢服,自黃帝“垂衣裳而治天下”至明末,影響了整個東亞的服飾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