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科隆大教堂歷史事件簡介

  科隆大教堂是位於德國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標誌性建築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德國科隆大教堂歷史事件

  1164年"東方三王"遺骸運抵。

  1180-1230年安放有"東方三王"遺骸的三王遺骨盒。

  1248年8月15日奠基儀式。

  1322年大歌壇落成典禮。

  約1355年高157米的尖塔動工。

  1744年歌德首次參觀大教堂。

  1814年部分中世紀時的西部正面設計圖失而復得。

  1816年發現另一半中世紀西部正面設計圖。

  1842年重新動工。

  1880年10月15日建造時間長達632年又兩個月的大教堂終於竣工。

  1948年700週年慶典。

  1998年750年週年慶典。

  德國科隆大教堂歷史沿革

  歷史背景

  科隆是阿爾卑斯山以北著名城市,有"北方的羅馬"之稱。公元前37年的羅馬時代,羅馬帝王奧古斯都女婿阿格里皮在此地建城,為羅馬的殖民城市,其市名就是由Colonial***殖民地的***演變而來,此城遂成為羅馬帝國軍事要塞。公元50年,該城為羅馬皇后克羅迪婭的出生地,並把它正式命名為科隆。

  785年,羅馬天主教會設定主教,萊茵河交易中心發展起來。795年被定為威斯特法倫大主教駐地後,科隆宗教地位日趨加強。因以大教堂為主一系列教堂建築的興建,科隆獲得"北方的耶路撒冷"之名。1201年闢為自由市,發展為東西歐貿易中心和中世紀德國最大城市。由於此時貿易、手工業和藝術得到高度發展,手工業行會甚至選舉自己的與羅馬統治者分庭抗禮。成立漢薩同盟時,科隆成為主要城市。設有下萊茵--西法倫城市群本部。15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承認科隆為自由城市,該城獲得城市自由權。15世紀後隨著漢薩同盟的衰退,科隆在德意志中的經濟地位逐步下降。

  這種變化直接說明為何科隆大教堂以哥特式建築手法建成。德國早期深受羅馬文化影響,教堂建築是典型羅馬風格。12世紀以後,市民階級興起,政治和經濟變化,建築形式隨之改變。大教堂的興建是天主教和中世紀文化在歐洲勃興的象徵。1164年,德意志帝國皇帝、科隆大主教萊納德征戰義大利米蘭時,奪得一件珍貴的戰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東方三聖王的遺骸。於是,科隆成為繼西班牙的聖地亞圖、義大利的羅馬和德國的亞琛之後最有名的朝聖地。1238 年,法國國王從拜占庭皇帝手中購得耶穌受難時戴的荊冠,於是巴黎成為科隆最強有力的競爭者。為保住聖地的地位,來供奉這份遺骸,建築風格選取當時新興的哥特式。科隆主教選定在8月15日聖母升天節動工建堂,標誌著新時代的開始;在當時德國這最大城市建世界第一大教堂為他們的共同願望。

  教堂歷史

  根據考古發現,教堂原址在羅馬帝國佔領時期是普通民居。從公元4世紀末或5世紀初起,在這個位置上開始建起了小規模的教堂。之後教堂不斷擴建和改建,直到873年9月27日老教堂正式落成--今日科隆大教堂的前身。這座教堂在1248年4月30日的一場火災中幾乎毀壞殆盡。另有資料說"科隆大教堂位於德國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是在希爾德博爾德遺址上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