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候歷史故事
故事是傳承歷史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歷史教學的重要部分,在歷史課堂上引入故事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而且對於掌握理解歷史知識,突破重難點,培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文成公主入藏時間
文成公主入藏時間是641年3月2日。這個時間的具體的日子或許有出入,但是年份的確是這樣。文成公主入藏的時候也不過十六歲左右,再來看看她的出生年份,約是623—680。如此推算,文成公主入藏時間大約是在641年。
文成公主入藏的經過還相當曲折,相對於其他幾個遠嫁的公主來說,文成公主這次的和親令唐太宗相當的不爽,甚至是有點被松贊干布強迫著和親。在文成公主入藏時間前後,漢藏兩族的關係相當的緊迫,當時藏族在松贊干布的帶領下已經打到唐朝的鬆洲,而這一切只是為了和親。當時的唐太宗也命人出兵,強勢還擊,擊退松贊干布的軍隊。松贊干布服軟退兵,再次派人來和親。
難道松贊干布不會好好的來和親?在此之前,松贊干布得知突厥和吐谷渾已經娶到了大唐公主,便派人來和親,但是被唐太宗拒絕。而使者帶回去的結果是吐谷渾從中作梗。於是松贊干布出擊吐谷渾,直接對唐太宗進行威脅。雖然唐太宗擊退了松贊干布,但是最後還是把文成公主嫁出去了。由此看來這可能就是松贊干布的一個軟硬兼施的計策。
所以說文成公主入藏時間發生的事情相當的不好,這對於她嫁入西藏之後的生活也是影響很大。儘管唐太宗送給藏族那麼多技術和書籍作為公主的陪嫁,但是依然改變不了這一時間段裡漢藏兩族緊張關係的事實。
篇二:李光弼守護大唐榮耀
至德元年十一月,安祿山派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巖、牛廷介四員大將,分別從定州、上黨、大同、幽州,領兵10萬,圍攻太原。當時李光弼精兵都已調赴朔方,手下只有烏合之眾,還不滿萬人。史思明得意地對諸將說:“太原屈指可下,太原一攻佔,朔方、河、隴可鼓行而下。”李光弼率領戰士和百姓到城外挖壕溝,又用所挖土做了幾十萬塊磚坯,存放城內。等敵兵攻城,李光弼一邊守城,一邊用磚坯加高城牆,哪裡有損壞,立即運磚坯補上。敵兵攻不進城,便在城外叫罵,光弼在軍中招募到善修地道的士兵3名,讓他們率兵連夜修地道,通到陣地前,當敵人叫罵之際,將士突然伸手拽住敵將的腳,拖進地道,拉到城上斬首,從此敵將不敢逼近城牆。李光弼又趕製大炮,發射巨石,等敵人逼城,一發即可擊斃20多人。敵人損失十分之二三後,在離城數十步外紮營,將太原團團圍住。光弼派人約期投降,同時挖地道至敵營周圍,到期,光弼在城上派偏將率數千人出城,裝作投降模樣,敵正舉目張望之際,營中忽然地陷,1000餘人被埋入土中,敵營大亂,光弼之軍乘機攻殺,俘斬萬人。至德二年二月,李光弼乘敵鬆懈之際,組織敢死隊出擊蔡希德,大獲全勝,殺敵數萬,蔡扔下軍資器械,狼狽逃竄。一月七日,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死,慶緒繼承帝位後,調史思明歸范陽,留下蔡希德繼續圍攻太原。二月,李光弼乘敵鬆懈之際,組織敢死隊出擊蔡希德,大獲全勝,殺敵數萬,蔡扔下軍資器械,狼狽逃竄。
李光弼的太原保衛戰是中國城市防守戰役的典範,李光弼的軍事才能也在這一戰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對於搖搖欲墜風雨之中的大唐而言,守護者太原,就是守護了大唐最後的榮耀,也是給唐朝軍隊打了一支強心劑。
篇三:唐末農民起義的特點
唐末農民起義的特點之一是提出了“均平”的口號。均平就是要平均分配資源,包括土地、賦稅等。唐朝末年政治腐敗,中央有宦官當政,地方有藩鎮割據,農民備受壓迫,因此農民迫切希望國家的資源能夠平均分配。唐末農民起義的特點之二是農民軍作戰具有流動性。黃巢起義是唐末農民起義中比較著名的一次起義,黃巢在山東起義,其後下安徽,入江西,再南下廣州,最後又返回中原地帶,攻克長安,其間轉戰大半個中國。唐末農民起義軍之所以具有流動性,是因為農民起義軍的力量不夠強大,無法建立穩固的根據地。而唐朝的地方上是藩鎮割據,藩鎮之間沒有協調性,這使得農民軍可以在藩鎮之間的夾縫中生存下來。農民階級中夾雜小商人和知識分子是唐末農民起義的第三個特點。唐朝末年商品經濟的發展促成了小商人的出現,但他們卻受到官僚的橫徵暴斂,這使得一些小商人加入了農民軍,黃巢在起義之前就是販鹽小商人。唐末農民起義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起義時轟轟烈烈,最後卻慘遭失敗。唐朝末年的土地兼併與苛捐重稅使得農民對唐王朝心生痛恨,因此一支農民軍剛起義時可以得到許多農民的呼應。而農民軍最後慘遭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唐朝地方上的藩鎮代表的是大地主的利益,他們會聯合起來打擊農民軍。
唐末是個風雲變幻詭譎的時代,人民生存不易,官員生存也不易。農民起義的無法成功還是因為農民階級具有一定的狹隘性,階級目光短淺,無法看到長遠的利益,歷史上那麼多的起義,最後成功當上皇帝的農民也就朱元璋而已。
看過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