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時期歷史故事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全國的封建王朝,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1

  元世祖在位的時候,成吉思汗時期開始建立的龐大的蒙古汗國,已經分裂成四個汗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兒汗國***,元朝皇帝在名義上還是四個汗國的大汗。在那個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西方各國的使者、商人、旅行家紛紛慕名到中國來觀光。其中最有名的要數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的父親尼古拉·波羅和叔父瑪飛·波羅,原來是威尼斯的商人。兄弟倆常常到國外去做生意。蒙古汗國建立以後,他們帶了大批珍寶,到欽察汗國做生意。後來,那兒發生戰爭,他們又到了中亞細亞的一座城市——布哈拉,在那兒住了下來。

  有一次,忽必烈的使者經過布哈拉,見到這兩個歐洲商人,感到很新奇,對他們說:“咱們大汗沒見過歐洲人。你們如果能夠跟我一起去見大汗,保能得到富貴;再說,跟我們一起到中國去,再安全也沒有了。”

  尼古拉兄弟本來是喜歡到處遊歷的人,聽說能見到中國的大汗,怎麼不願意?兩人就跟隨使者一起到了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西北***。忽必烈聽到來了兩個歐洲客人,果然十分高興,在他的行宮裡接見了他們,問這問那,特別熱情。

  尼古拉兄弟沒準備留在中國,忽必烈從他們那兒聽到歐洲的情況,要他們回歐洲跟羅馬教皇捎個信,請教皇派人來傳教。兩人就告別了忽必烈,離開中國。在路上走了三年多,才回到威尼斯。那時候,尼古拉的妻子已經病死,留下的孩子馬可·波羅,已經是十五歲的少年了。

  馬可·波羅聽父親和叔父說起中國的繁華情況,十分羨慕,央求父親帶他到中國去。尼古拉覺得讓孩子一個人留在家裡不放心,就決定帶他一起走。

  尼古拉兄弟見了教皇之後,帶著馬可·波羅到中國來。路上又花了三年多,在公元1275年到了中國。忽必烈已經即位稱帝,聽到尼古拉兄弟來了,派人從很遠的地方把他們迎接到上都。

  尼古拉兄弟帶著馬可·波羅進宮拜見元世祖。元世祖一看尼古拉身邊多了一個少年,詫異地問這是誰,尼古拉回答說:“這是我的孩子,也是陛下的僕人。”

  元世祖見到馬可·波羅英俊的樣子,連聲說:“你來得太好了。”

  當天晚上,元世祖特地在皇宮裡舉行宴會,歡迎他們。後來,又留他們在朝廷裡辦事。

  馬可·波羅非常聰明,很快學會了蒙古語和漢語。元世祖發現他進步很快,十分賞識他,沒有多久,就派他到雲南去辦事。元世祖喜歡瞭解各地風俗人情,過去,朝廷使者到各地去視察,回來的時候,問他們風俗人情,都講不出。馬可·波羅出去,每到一處,都留心考察風俗人情。回到大都,就向元世祖詳細彙報。元世祖聽了,直誇馬可·波羅能幹。以後,凡是有重要的任務,元世祖總派馬可·波羅去。

  馬可·波羅在中國整整住了十七年,被元世祖派到許多地方視察,還經常出使到國外,到過南洋好幾個國家。他在揚州呆過三年,據說還在那裡當過總管。

  日子一久,三個歐洲人不免想念家鄉,三番五次向元世祖請求回國。但是元世祖寵著馬可·波羅,捨不得讓他們走。恰好那時候,伊爾汗國國王的一個妃子死了,派使者到大都來求親。元世祖選了一個名叫闊闊真的皇族少女,賜給伊爾汗國國王做王妃。伊爾汗國使者認為走陸路太不方便,知道尼古拉他們熟悉海路,就請元世祖派尼古拉他們一起護送王妃回國。元世祖只好答應。

  公元1292年,尼古拉兄弟和馬可·波羅就和伊爾汗國使者一起,離開中國乘海船經過印度洋,把闊闊真護送到了伊爾汗國,經過三年的跋涉,才回到威尼斯。

  這時候,他們離開威尼斯已經二十年。當地人長久沒聽到他們的訊息,都以為他們死在國外了。現在看到他們穿著東方的服裝回來,又聽說他們到過中國,帶回許多珍珠寶石,都轟動了。人們給馬可·波羅起個外號,叫做“百萬家產的馬可”。

  沒有多久,威尼斯和另一個城邦熱那亞發生衝突,雙方的艦隊在地中海里打起仗來。馬可·波羅自己花錢買了一條戰船,親自駕駛,參加威尼斯的艦隊。結果,威尼斯打了敗仗,馬可·波羅被俘,關在熱那亞的監牢裡。熱那亞人聽說他是個著名的旅行家,紛紛到牢監裡來訪問,請他講東方和中國的情況。

  跟馬可·波羅一起關在監牢裡有一個名叫魯思梯謙的作家,把馬可·波羅講述的事都記錄了下來,編成一本書,這就是著名的《馬可·波羅行紀》***一名《東方聞見錄》***。在那本遊記裡,馬可·波羅把中國的著名城市,像大都、揚州、蘇州、杭州等,都作了詳細的介紹,稱頌中國的富庶和文明。這本書一出版,激起了歐洲人對中國文明的嚮往。熱那亞人因為馬可·波羅出了名,把他釋放回國。

  打那以後,中國和歐洲人、阿拉伯人之間的往來更加密切。阿拉伯的天文學、數學、醫學知識開始傳到中國來;中國古代的三大發明——指南針、印刷術、火藥,也在這個時期傳到了歐洲

  篇2

  元朝,做了別的朝代沒敢做甚至沒敢想的事情:先後於1274年和1281年,兩次跨海東征日本。尤其第二次,分別從朝鮮和舟山群島出發,總兵力達十四萬人,船隻共4400艘,被稱為“迄至近代世界史登場以前最龐大的渡海部隊”。黃仁宇說:“在現代社會出現之前,很難能有一個陸上強國也可以同時成為一個海上霸王。”這兩次跨海作戰都以失敗而告終,更像是理想主義的行軍:草原的騎士渴望成為大海的水手——並且不計代價地這麼幹了。這種豪賭***並且連續賭了兩次***,是別的民族無法想像也無力承擔的。雖敗猶榮的蒙古人啊,曾經是海上的堂吉訶德——把大海當作敵對的巨人了。

  這兩次渡海東征的最高指揮者,是元世祖忽必烈。他佔據北京,摒棄了金亡後的中都城,另起爐灶,於1266年開始營造以北海瓊華島為中心的新大都,歷時十九年竣工。北海、中南海乃至什剎海,頓時都成為這位雄視天下的霸主私人的金魚池。元大都就是今天北京城的前身,在《馬可·波羅遊記》裡稱作“汗八里”***汗王之城的意思***:“大汗平時住在都城,在每年三月離開此地,向東北方前進,一直瞳到距海僅兩日路程的地方……當大汗向海濱前進時,會有許多富於趣味的事件伴著狩獵活動而出現,這真可以說是世界上其他任何遊戲所無法比擬的。”

  從這段敘述裡,能管窺出忽必烈對大海的嚮往與好奇——不知他一生中是否親眼目睹過真正的海?對於他來說,恐怕只有征服才是最刺激的遊戲——他一直很認真地玩著。他在北海的湖心瓊華島***又稱萬歲山***指點江山,揮霍一生,不僅命令麾下乘勝攻取了南宋小朝廷苟且偷生的杭州西湖,而且孕育了更為膨脹的慾望:向真正的大海進發,向日出的地方進發,搶渡日本列島——這是天之驕子對海之驕子的挑戰。北海的波光與濤聲喲,曾經為他心遊萬仞的豪情伴奏。北海中的瓊華島,是根據“蓬萊仙島”的傳說設計的,忽必烈最喜歡住在山頂的廣寒殿——這是他的月宮。一位住在月亮上的帝王,連夢想都是那麼縹緲,清高乃至浪漫。

  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基本上沿襲了元故都的規模與格局。把中南海、北海包括在皇城之內——愛稱為太液池***“太液秋風”是燕京八景之一***。又把皇城之外的什剎海尊稱為玄武池——因為什剎海彼岸有一座供奉玄武神的火神廟,系唐代遺留的古建築。到底是漢人的皇帝,連結湖泊起的名字都引經據典,別有涵義,好像有多大學問似的,而且多多少少帶一點實用主義——太液池和玄武池的命名,都有防火除災的寓意。其實,防不勝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