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熙的故事介紹

  孔祥熙出生于山西太谷縣一個亦商亦儒的家庭,是孔子第75世孫,任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兼財政部長;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孔祥熙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國際奧委會委員經歷。

  1939年孔祥熙當選為中國第二個國際奧委會委員,按照《奧林匹克憲章》的規定,一個國家可以有一至三個國際奧委會委員。但可以有不等於一定有,這與當時各國的國際地位與影響力有關。在參與國際奧林匹克事務中,王正廷明顯感覺到中國話語權的單薄和中國體育運動接軌國際的步履艱難。他迫切希望在中國能夠再產生一名國際奧委會委員,便於形成合力,共同應對相關問題。當時,國際奧委會委員需要一名國際奧委會委員推薦,由奧委會執委會批准即可。於是王正廷便廣泛遊說國際奧委會執委會成員。在對增加一名中國委員基本達成共識後,王正廷便在1939年英國倫敦的國際奧委會成員會議上,正式推薦孔祥熙出任國際奧委會委員,並得到執委會批准。這樣孔祥熙便成為繼王正廷後中國第二個國際奧委會委員。

  孔祥熙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併兼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總裁等要職,是中國行政和經濟事務的最高長官,而他唯獨與體育事業毫無關聯。一個從未提倡過體育的人出任國際奧委會委員,讓很多人一頭霧水。其實,這正是王正廷的匠心所在。他推舉孔祥熙並非從體育事業的本身考慮,而是另有所圖。數年後,他對時任中國體協董事會總幹事的董守義有過一番表述: “體協是個民眾團體,其經費以及中國參加奧運會的經費來源都是依靠政府補助、社會捐助和門票收入三項。因此,國際奧委會中國委員中必須找一個能向政府說話的人,有找錢能力的人才行。”

  在王正廷眼中,孔祥熙正是“有找錢能力的”最佳人選。其實也難怪王正廷出此之策。不過,這樣的理由僅僅只是一個方面。當年董守義聞知後亦有所懷疑,他在回憶這段歷史時說:“初聽起來似乎也言之成理。但是在當時亂哄哄的局面下,體協本身都沒有人管,王正廷並沒有在其他方面擘劃怎樣恢復體協的工作,卻會想得這樣遠,為將來參加奧運會籌款方便起見,這時就放長線,請財神,那就不易令人理解了。”董守義的懷疑也道出了王正廷推薦孔祥熙出任國際奧委會委員的真正原因並不簡單。事實上,這其中有很深的私人情感因素。

  當年,王正廷任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日本東京分會總幹事,不久,中國國內的動盪局面波及到日本,留日的基督教青年會因之陷於低谷,內部產生分裂。王正廷亦在一片不和諧聲中被迫辭去總幹事職務。而他的繼任者則是當年美國耶魯大學的同學孔祥熙。其中王正廷的鼎力相薦發揮了重要作用。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王正廷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之一參加巴黎和會。會上,日本欲取代德國攫取在中國山東的權益。中國代表團據理力爭,終於達成歸還協議。1922年3月,“魯案”公署在濟南成立,北洋政府特派王正廷為督辦,處理有關事宜。王正廷到任後,又力邀孔祥熙為其處理“魯案”的助手。孔祥熙為此專電徵詢孫中山意見,中山先生當即覆電敦促孔祥熙早日前往就任。孔祥熙隨即向閻錫山辭去省參議之職,束裝趕赴濟南就任“魯案”公署實業處長。這是他第一次正式出任當時北洋政府的官員,並由此步入仕途。可以說,王正廷是孔祥熙入仕的重要提攜人。後來,為了青島接收上的工作便利,王正廷又兼任了中日聯合委員會委員長,而孔祥熙也由實業處長兼任“膠澳商埠電話局局長”之職。

  孔祥熙以後雖然仕途得意,但與王正廷始終私交甚篤。這樣的歷史淵源,就解開了王正廷推薦孔祥熙擔任國際奧委會委員之謎。“私誼”是其最恰當的註腳。

  孔祥熙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後,依然沒有表現出對中國體育事業以及奧林匹克運動的興趣。據查相關資料,他在任期內所涉及到與體育相關的事務僅寥寥幾項:1935年11月1日,王正廷向行政院正式提出參加第11屆柏林奧林匹克運動會計劃及經費預算。蔣介石大筆一揮,給予批准。依照體協原先計劃,代表團由80名運動員和20名相關職員組成,總計往返車船、制裝及訓練等費用,約需17萬。孔祥熙在稽核時,並未作難,而是爽快地如數撥付。這種做派在孔祥熙是很難得的。但後來教育部要派出30多人的考察團隨行,情況發生變化,預算費用需追加5萬。孔祥熙對此則不予認賬。王正廷被迫向張學良、商震、龍雲、李宗仁、傅作義、邵力子等籌款,才得以成行。

  抗戰勝利後,舊中國體育逐漸復甦。1945年9月7日,中國體協在重慶召開理監聯席會議。會上,王正廷提出爭取1952年第15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中國舉行案,曾引起了國人的關注。此後,王正廷請中國體協總幹事董守義專程徵求孔祥熙意見。畢竟孔祥熙是國際奧委會委員,有投票權。孔祥熙聞之後並未表現出熱情,可能政局的雲譎波詭讓他無法對8年後的情勢保持樂觀。但作為國際奧委會委員,他還是表示原則支援,但要求體協與政府商定申辦具體地點後再說。結果,政府並不熱衷此事。中國最早提出申辦奧運之議就此胎死腹中,成為天方夜譚。

  孔祥熙在國際奧委會委員任上,從未參加過任何相關體育會議。按《奧林匹克憲章》條款規定,一個委員兩年不參加會議或其他活動就要作辭職論。但奇怪的是孔祥熙彷彿是特殊委員,其名字每年還都在《奧林匹克公報》裡出現。

  1955年8月,孔祥熙宣佈辭去國際奧委會委員,結束了他的這段特殊經歷。

  孔祥熙後代

  孔祥熙和宋藹齡育有二子二女,大小姐孔令儀,排行老大;大公子孔令侃,排行老二;二小姐,孔令俊又名孔令偉,人稱孔二小姐,她愛著男裝,且與宋美齡很親近;小兒子孔令傑,孔家惟有孔令傑有後代。在其他三兄妹相繼離世之後,孔令儀成為孔家碩果僅存的第二代,但她本人未曾生育,孔祥熙唯一的孫子還是小兒子與好萊屋影星狄波娜結婚生下兒子孔德麟。目前孔德麟是孔祥熙唯一的第三代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