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老子的故事介紹
孔子與老子既是朋友,又是師生關係,關於孔子與老子的故事有很多。下面是小編為你收集整理的孔子與老子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子與老子的故事
有一次孔子帶著眾弟子走到東周時去拜訪老子,老子喜歡清靜,面對一群“遠來之客”,有點不知所措,但他沒有怠慢,立即走出門外,向這群人問道:“各位,有何事指教?”
站在首列的孔子見到門前的老者清雅脫俗,知道這個老者就是老子,於是上前恭敬地請求賜教。
老子最煩繁文縟節,所以對孔子笑了一聲,答道:“先生說重了,我沒有什麼可以教導您的。不過您如果是不嫌在下舍裡簡陋,倒是可以閒聊切磋一番,以消遣時日。”
孔子一貫是比較拘謹的,看到老子的灑脫,他非常向往,不過依舊還是按捺住了心底的想法,以禮行事。雖然老子的態度非常謙和,但孔子仍然是依照著禮儀行事,點點舉動都不敢逾矩,所以顯得十分拘束。兩人在屋中談了一陣,老子便覺得孔子太過嚴肅,十分無味,於是就對孔子問道:“您千里而來,想要向我討教所謂的‘禮’,是吧?那麼我請問您,您所說的‘禮’,是根據什麼而說的呢?”
孔子一愣,隨即回答:“大抵是先聖周公‘制禮作樂’而來。”
之後二人聊了一些看法,老子對於孔子的古板實在是不敢苟同,兩個人的談話也頗為尷尬,後面也就沒有再繼續聊下去。
孔子問禮於老子的故事
歷史上記載的“孔子問禮於老子”的事件很多,這也許並不是兩個偉人之間的對話了,而是兩種思想的對話,碰撞,交鋒。也有一說,說孔子問禮於老子,其實是向老子討教,孔子師承老子,才要多次與老子問答。
據史記載,孔子第一次問禮的時間是魯昭公七年,地點在巷黨。當時老子已經離開周國,遊歷各國。老子子到了魯國,為友人操辦喪事,因為日食而停止送葬的隊伍,孔子認為不妥,而老子認為送死者上路,該趁著天明。
孔子第二次問禮是在公元前526年。魯昭公十二年老子官復原職,孔子的學識也大有長進,但是孔子認為自己的學識仍不夠豐富,因此決定向老子學習周禮。
前期的問禮,孔子都處在一種學習的心態,此時的孔子,人生經驗尚不豐富,思想也沒成熟,直到第三次問禮。
第三次問禮,老子已經告老還鄉,此時孔子四十歲。孔子想把書籍典冊藏於周王室,因此想拜託老子,老子拒絕了。老子認為所有大愛仁義,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自私。此時,老子與孔子的思想已經產生了根本的分歧。
第四次問禮,孔子已經五十歲。老子的思想已經超脫世間的束縛,而孔子依舊為了心中的理想而奔波。老子認為,強求這個世界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來執行或者改變,不如出世,看著這個世界改變,自己也跟著改變。
老子的思想主張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無論什麼事都要遵循本源。並且要遵循發展的規律,不能強加干涉,要尊重自然。分開來講,老子的思想主張分為政治上和權術上。
其中最為著名的恐怕就是政治上的無為而治了。他認為國家應該消極應對敵國的戰爭,不應該積極發動戰爭,最好的進攻是防禦。覺得即使和其他國家相距非常近,也最好是老死不相往來。不過這一主張受到的支援並不多,因為當時處於戰爭時期,群雄都是積極的開拓疆土,保家衛國,所以老子的思想主張不受歡迎也很正常。
而在權術上,老子主張物極必反。覺得凡事都有雙面性,不能過於強求,否則可能會造成更加不好的後果。這個主張比較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所以時至今日依舊值得人們研究。
當然老子的思想非常深刻,老子的思想主張遠遠超過上面所列舉的一些,所以說,老子被後世人如此崇敬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他的很多主張已經超過了當時的社會發展,即使是拿到現在這個社會也依舊是比較先進的思想,難怪後世人會將老子神話,甚至連歷代皇帝也會特意去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