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為什麼被稱為書聖
王羲之在我國的書法史上是一個神人般的存在,被人們稱為書聖,你知道為什麼嗎?今天就讓小編來告訴你王羲之被稱為書聖的原因。
王羲之被稱為書聖的原因
魏晉時期,不僅是人的覺醒時期,也是藝術精神的自覺時期。王羲之自幼師從書法家衛夫人,得其精華,融會貫通,博採眾長,開創了妍美流暢的行、草書法先河,從而一改漢魏質樸的書風,被後人譽為“書聖”。並與其子王獻之,在我國書法史上並稱為“二王”。
王羲之對中國書法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的書法藝術開一代之風氣,樹百代之楷模,受到當代和後代書法家的膜拜。
王羲之出生名門,又少有美譽,自然有名士脾氣,其不欲為朝官,其實就是因為不願在皇帝及公卿面前受拘。他又好服食養性,做了會稽的行政長官後,因其地多有名山佳水,於是,王羲之就打算終老會稽了。他與當時各名士名僧們遊山玩水,吟詩作賦,清談飲酒,十分暢懷。
東晉有一個習慣,在每年陰曆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稧”。
晉穆帝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農曆三月三日,書聖王羲之和他的好友孫綽、謝婁,還有他的兒子王凝之、王徽之等社會名流四十多人,來到了會稽山陰,也就是現在的浙江省紹興西南三十里的蘭渚山的蘭亭。他們一起流觴飲酒,感興賦詩,暢敘幽情。事後,將全部詩歌結整合冊,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這一篇序文,就是後來名震千古的不朽名作《蘭亭集序》。蘭亭也因此而成為了歷代書法家的朝聖之地和江南著名的園林。
《蘭亭集序》記敘了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快樂心情,同時也抒發了王羲之感慨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情緒。
文章寫得清新樸素,語言簡潔雅淨,鏗鏗有致。首一段,王羲之寫出了宴集的時間、地點和緣由,主要寫蘭亭集會上的歡樂之景。他看到的是山欒滴翠,千巖竟秀,清泉盪漾,萬壑爭流,草木蔥蘢,若雲蒸霞蔚。崇山峻嶺,茂密的林木,修長的翠竹。還有湍流股股的清泉,上下天光映照其間,感受到的是陽光明媚,春風和煦,植物的馨香氣息。
面對這大自然的無邊美景,時賢名士,長幼不等,列坐水濱,流觴曲水,談玄嘯詠,飲酒賦詩。雖然沒有絲竹管絃音樂的演奏盛況,但是一杯美酒在手,一句佳句在喉,也足以使人暢敘這清幽的情懷。抬頭仰觀宇宙的巨集大,俯身觀察萬物品類的繁盛,縱目遊觀,馳騁胸懷,足以讓人開動所有感官,享受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博大慰藉與慈愛,真是心曠神怡,其樂融融。
據說,《蘭亭集序》正是王羲之在酒意正濃之時所作,那天他晃晃悠悠地站起來,走到案前,在蠶紙上暢意揮毫,作序一篇。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在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暢淋漓的發揮。它是王羲之生平最好的手跡。文中凡有相同的字,筆法姿態必不相同。如出現的20個“之”字,竟然無一雷同,成為書法史上的一絕。翌日,王羲之酒醒後意猶未盡,伏案揮毫,在紙序文重書一遍,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連重書幾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華。這時他才明白,這篇序文已經是他自己一生中的頂峰之作,自己不可能再超越它了。
《蘭亭集序》這篇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散文名篇,無論筆法】結構、姿態,都達到了最完美的境界。短短三百餘字,卻淋漓盡致地寫出了蘭亭集會之歡情與死生的感受。語句駢散結合,錯落有致,簡潔流暢,樸素自然,為後世所稱道。王羲之“書聖”的美名,註定是一個無法複製的傳奇,像一盞永不熄滅的精神之燈,照耀並激勵著源源不斷的後來者。
《蘭亭集序》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奇蹟,其卓絕的藝術成就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用筆精巧煉達,如行雲流水般自然流暢,巍然成大家風骨。筆勢優美嫻熟,娟秀中蘊疏狂之氣,被書法界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面對這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我們可以感到在點劃筆墨之間,所流淌出來的清逸瀟灑之美。王羲之的這篇書法作品,所顯現的歷史文化氛圍,使我們感受到魏晉風度中所包含的宇宙般的深情,以及王羲之人生態度中的人格目境界。王羲之的大名及《蘭亭集序》的絕世精彩,使得不少舞文弄墨,酷愛書法的士大夫們,對這件珍品朝思暮想,心馳神往。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集序》十分珍愛,死時將其殉葬昭陵,留下來的只是別人的摹本。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楷、行、草、飛白等體皆能。除《蘭亭集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等,其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遊雲,嬌若驚蛇”。王羲之的書法是極美的。
為紀念我國曆史上這位大書法家,1990年以來,由政府投資400餘萬元,修復了王羲之故居。王羲之故居位於臨沂市蘭山區洗硯池街20號,為古典園林式建築,佔地約5畝。
王羲之的書法風格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 《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鬆。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一句來讚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傳說王羲之小的時候 苦練書法,日久,用於清洗毛筆的池塘水都變成墨色。後人評曰:“飄若遊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凰閣”、“天質自然,丰神蓋代”。有關於他的成語 有入木三分、東床快婿等,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這些歷代書法名家對王羲之心悅誠服,因而他享有“書聖”美譽。
王羲之的造詣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 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 薰陶。當代留美書法新秀劉鐸曾讚歎:“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 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 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 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 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樑鵠書; 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 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杼。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 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 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 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 “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