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重陽節的風俗

  農曆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已有千餘年曆史,重陽節各地的習俗有什麼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關於重陽節的習俗和小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重陽節的兩大習俗

  1、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2、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裡九重陽,收呀麼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麼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麵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溼,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製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乾,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淨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陝北在重陽節白天是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麥麵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五成群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燈火,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人們都會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頭上,以之辟邪。

  在山東北部,人們於重陽節吃辣蘿蔔湯,有諺語道:“喝了蘿蔔湯,全家不遭殃”。

  在浙江,紹興人在重陽節這一天互相拜訪。桐廬人備豬羊以祭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包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在江蘇,南京人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常州人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麵食。無錫人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在河北香河,重陽節這天,有姻親關係的家庭會相互送禮,稱為“追節”。有的地方兒童於重陽節放紙鳶為戲。有的地方境內無山,民眾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在湖北,重陽節這天要釀酒,傳說此日所釀之酒最為清冽,且久藏不壞。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裡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第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鍊身體,培養人們迴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九九重陽節的小故事

  第一則:採自河南

  很久以前,汝南縣有個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著幾片地,安分守己的過日子。誰知天有不測風雲,汝河兩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奪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子時候曾聽大人說過,汝河裡住了一個瘟魔,每年都會出來散佈瘟疫,危害人間。為了替鄉民除害,桓景打聽到東南山中住了一個叫費長房的神仙。他就決定前去拜訪。

  誰知他翻越了千山萬水,還是找不到仙人的縱跡。有一天,他忽然看見面前站著一隻雪白的鴿子不斷地向他點頭,桓景走近前一看,鴿子忽然飛了兩三丈遠,落地後又不斷地向桓景點頭。就這樣,桓景跟著白鴿,終於找到了費長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門口,恭恭敬敬的跪了兩天兩夜。到了第三天,大門忽然開了,一個白髮老人笑眯眯的對他說:“弟子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進院吧”。

  費長房就給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讓他練習降妖的法門。有一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過來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說完,就用手招來一隻仙鶴,把桓景載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鄉,就把費長房的話向大夥兒說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帶著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分給每人一片,讓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說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當後,他就帶著降妖青龍劍回到村中,等著斬殺瘟魔。

  不一會兒,汝河裡狂風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來。忽然抬頭看見人群都在山上歡聚,它便衝至山下,卻被酒氣及茱萸的香味嚇得不敢上前。一回頭,又看見桓景抽出寶劍,和瘟魔鬥了幾個回合,瘟魔鬥他不過,轉身就跑。桓景“嗖”的一聲射出了寶劍,寶劍閃著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釘死在地上。

  從此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襲了。人們就把九月九日登高避禍的習俗,一代代的傳到現在。

  第二則:流傳在陝西關中一帶

  說是很早以前,有個莊戶人家住在驪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過得也不錯。

  有一天,這家主人從地裡回來,半路上碰上個算卦先生,因為天快黑了,這先生還沒找上歇處。由於主人家裡很窄,只有個草棚子房,於是就在灶房裡打了個草鋪,讓妻子兒女都在草鋪上睡,自己陪著算卦先生睡在炕上,湊合著過。

  第二天天剛亮,算卦先生要走,莊戶人叫醒妻子給先生做了一頓好吃喝,又給先生裝了一袋白蒸。算卦先生出了門,看莊戶人住的地方,叮嚀他說:"到九月九,全家高處走。

  莊戶人想,我平日沒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處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說算命先生會看風水精通天文,說不定我住的地方會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處走一走吧,全當讓全家人看看風景。

  到了九月九,莊戶人就帶著妻子兒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驪山高峰去遊玩。等他們上山後,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衝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沖垮了。不大功夫,整個一條山溝都被泡了。莊戶人家這才明白算卦先生為什麼讓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這事傳開後,人們就每逢夏曆九月九,扶老攜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傳到今。

  重陽節老人飲食原則

  飲食宜淡

  菜品要清淡,口味忌重。建議每日食鹽量不超過6克。建議老人一日的食物組成:穀類150-250克,魚蝦類及瘦肉100克,豆類及其製品50克,新鮮蔬菜300克左右,新鮮水果250克左右,牛奶250克,烹呼叫油30克,食鹽6克,食糖25克,少飲酒,喝足夠的水分。

  食物宜雜

  沒有一種食物能包含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因此,每天都要吃穀類、蔬果、菌藻等多種食物,還要注意葷素搭配,粗細搭配,色澤搭配,口味搭配,幹稀搭配。

  質量宜高

  質量高不意味著價格高,如豆製品、蛋、奶等都是質量高的食品,老人應當經常食用。還要注意多吃魚,少吃肉。糖的主要來源是主食和蔬果,儘量減少白糖、紅糖、砂糖等精製糖的食用。

  數量宜少

  若要身體安,三分飢和寒。老人要吃多種食物,但每種食物數量不宜過多,每餐七八分飽。

  溫度宜熱

  食物的最佳消化吸收過程是在接近體溫的溫度下進行的。老人對寒冷抵抗能力較差,一旦食用生、冷、硬的食品,就會影響到消化、吸收,甚至引起腸道疾病。因此,老人的食物以溫熱為主。

  蔬果宜鮮

  新鮮、有色的蔬果類,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水果中還含有豐富的有機酸,有刺激食慾增加和維持體液酸鹼平衡的作用。

  質地宜軟

  老人對食物的消化吸收不好,所以,飯菜質地以軟爛為好,可採用蒸、煮、燉、燴等的烹調方法。選擇的食物儘量避免纖維較粗、不宜咀嚼的食品,如肉類可多選擇纖維短,肉質細嫩的魚肉;牛奶、雞蛋、豆製品都是最佳選擇食物。

  速度宜緩

  細嚼慢嚥有利於消化、吸收。尤其在吃魚時更要注意。魚肉由於肉質鬆軟、細嫩,容易咀嚼、消化和吸收;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等優點,是老人的首選食品。但由於魚刺的問題,限制了許多老人的食用。解決好這一問題,首先要選魚刺較少的魚類,吃魚時,最好不要與米飯、饅頭同時吃。

  飯菜宜香

  老人食慾降低,在食品的製作方面要更加精心,注意色、香、味、形的調配。此外,優雅、安靜、整潔的就餐環境;集體或結伴就餐的形式,都可提高老人的就餐興趣。

  飲水宜多

  老人對口渴的感覺不像年輕人那麼敏感,因此,要自覺多喝水,可選擇淡茶或白開水。千萬不要等到口渴再喝,以免缺水。缺水會引起老人便祕和體內代謝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