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發明家馬鈞簡介

  馬鈞,生卒年代不詳,字德衡,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人。出身貧寒,不善言談,但極富觀察思索能力。魏明帝時,見當時織機五十條經線者有五十躡***腳踏操縱板***,六十條經線者六十躡,便將織機一律改為十二躡,大大提高了功效。下面是。

  馬鈞人物介紹

  馬鈞,字德衡,三國時期魏國扶風***今陝西省興平縣***人,生活在東漢末年這一時期。生卒年代不詳。

  出身貧寒。他是中國古代的機械大師。他的不少發明創造對當時生產力的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因為他在傳動機械方面有很深的造詣,所以當時人們對他的評價很高,稱他為“天下之名巧”。馬鈞從小口吃,不善言談。但是他很喜歡思索,善於動腦,同時注重實踐,勤於動手,尤其喜歡鑽研機械方面的問題。馬鈞早年生活比較貧困,長時間住在鄉間,比較關心生產工具的改革,並且作出了突出貢獻。

  馬鈞少年遊樂,未認識到自己的才華。當博士時,生活貧困,於是改進綾機,並因此而出名。後來,在魏朝擔任給事中,同時研製機械。他雖然一生不大得志,但刻苦鑽研,設計製造出多種機械。魏明帝時,見當時織機五十條經線者有五十躡***腳踏操縱板***,六十條經線者六十躡,便將織機一律改為十二躡,大大提高了功效。在洛陽時,又發明了排灌水車,名叫“翻車”,它利用人力可以將水由低處提到高處。他還研究製造出指南車,改進了諸葛亮的連弩,改進了攻城用的發石車。他製造的“水轉百戲”以水為動力,以機械木輪為傳動裝置,使木偶可以自動錶演,構思十分巧妙。

  生平記事

  馬鈞,魏給事省中。少而遊豫,不自知其為巧也。當此之時,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

  為博士居貧,乃思綾機之變,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鈞為給事中,與常侍高堂隆、驍騎秦朗爭論於朝,言及指南車,二子謂古無指南車,記言之虛也。於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詔鈞作之,而指南車成。鈞見諸葛亮連弩,曰:‘巧則巧矣,未盡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又患發石車,有裴秀者,上國之士也,精通見理,聞而哂之。乃難鈞,鈞口屈不對。裴子自以為難得其要,言之不已。傅玄駁之。安鄉侯曹羲與秀同,後服鈞,告武安侯曹爽,武安侯忽之,不果試也。

  人物影響

  新式織綾機

  綾是一種表面光潔的提花絲織品。中國是世界上生產絲織品最早的國家。可那時所以生產效率還很低。中國勞動人民才在生產實踐中逐步發明了簡單的織綾機。這種織綾機有一百二十個躡***踏具***,人們用腳踏躡管理它,織一匹花綾得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後來,這種織綾機雖經多次簡化。可到三國時,仍然是五十根經線的織綾機五十躡,六十根經線的織統機六十躡,非常笨拙。馬鈞看到工人在這種織綾機上操作,累得滿身流汗,生產效率很低,就下決心改良這種織綾機,以減輕工人的勞動。於是,他深入到生產過程中,對舊式織綾機進行了認真研究,重新設計了一種新式織綾機。新織綾機簡化了踏具,改造了桄運動機件***即開口運動機件***。原來的織綾機五十根經線的五十躡,六十根經線的六十躡,綜控制著經線的分組、上下開合,以便梭子來回穿織;躡是踏具。馬鈞統統將其改成十二躡。經過這樣一改進,新織綾機不僅更精緻,更簡單適用,而且生產效率也比原來的提高了四、五倍,織出的提花綾錦,花紋圖案奇特,花型變化多端,受到了廣大絲織工人的歡迎。新織綾機的誕生,是馬鈞一生中最早的貢獻,它大大加快了中國古代絲織工業的發展速度,併為中國家庭手工業織布機奠定了基礎。

  指南車

  指南車是一種辨別方向的工具。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創造了指南車。據中國古史上傳說,4000多年前,黃帝和蚩尤作戰,蚩尤為使自己的軍隊不被打敗,便作霧氣,使黃帝的軍隊迷失了方向。後來,黃帝制造了靠指南車辨別了方向,終於打敗了蚩尤。又傳說3000年前,遠方的越裳氏***在今越南***派使臣到周朝,迷失了回去的路線,周公遂製造指南車相贈,以作為指向工具。這些故事,雖然是傳說,特別是蚩尤作霧,更是一種神話,但是中國指南車的發明,實在是極為久遠的事情。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張衡就曾利用純機械的結構,創造了指南車,可惜張衡造指南車的方法失傳了。

  到三國時期,人們只從傳說上了解到指南車,但誰也沒見過指南車是啥模樣。當時,在魏國作給事中官的馬鈞對傳說中的指南車極有興趣,決心要把它重造出來。然而,一些思想保守的人知道馬鈞的決心後,都持懷疑態度,不相信馬鈞能造出指南車。有一天,在魏明帝面前,一些官員就指南車和馬鈞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散騎常侍高堂隆說:"古代據說有指南車,但文獻不足,不足為憑,只不過隨便說說罷了。"驍騎秦朗也隨聲附和道:"古代傳說不大可信,孔夫子對三代以上的事,也是不大相信的,恐怕不能有什麼指南車。"馬鈞說;"愚見以為,指南車以往很可能是有過的,問題在於後人對它沒有認真鑽研,就原理方面看,造指南車還不是什麼很了不起的事。"高堂隆聽後輕視地冷冷一笑。秦朗則更是搖頭不已,他嘲諷馬鈞說:"你先生名鈞,字德衡,鈞是器具的模型,衡能決定物品的輕重,如果輕重都沒有一定的標準,就可以作模型嗎?"馬鈞道:"空口爭論,又有何用?咱們試製一下,自有分曉。"隨後,他們一起去見魏明帝***曹睿***,明帝遂令馬鈞製造指南車。馬鈞在沒有資料,沒有模型的情況下,苦鑽苦研,反覆實驗,沒過多久,終於運用差動齒輪的構造原理,製成了指南車。事實勝於雄辯,馬鈞用實際成就,勝利地結束了這一場爭論。馬鈞製成的指南車,在戰火紛飛、硝煙瀰漫的戰場上,不管戰車如何的翻動,車上木人的手指始終指南,引起了滿朝大臣的敬佩,從此,"天下服其巧也"。這充分表現了馬鈞肯刻苦鑽研,敢想、敢說、敢做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