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的歷史典故大全

  紙上談兵的典故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紙上談兵的歷史典故

  趙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軍與趙軍在長平對陣,那時趙奢已死,藺相如也已病危,趙王派廉頗率兵攻打秦軍,秦軍幾次打敗趙軍,趙軍堅守營壘不出戰。秦軍屢次挑戰。廉頗置之不理。趙王聽信秦軍間諜散佈的謠言。秦軍間諜說:“秦軍所厭惡忌諱的,就是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來做。”趙王因此就以趙括為,取代了廉頗。藺相如說:“大王只憑名聲來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把調絃的柱粘死再去彈瑟那樣不知變通。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留下的書,不懂得靈活應變。”趙王不聽,還是命趙括為將。

  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談論軍事,以為天下沒人能抵得過他。他曾與父親趙奢談論用兵之事,趙奢也難不倒他,可是並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這是什麼緣故,趙奢說:“用兵打仗是關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卻把這事說得那麼容易。如果趙國不用趙括為將也就罷了,要是 一定讓他為將,使趙軍失敗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趙括將要起程的時候,他母親上書給趙王說:“趙括不可以讓他做。”趙王說:“為什麼?”回答說:“當初我侍奉他父親,那時他是,由他親自捧著飲食侍候吃喝的人數以十計,被他當做朋友看待的數以百計,大王和王族們賞賜的東西全都分給軍吏和僚屬,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過問家事。現在趙括一下子做了,就面向東接受朝見,軍吏沒有一個敢抬頭看他的,大王賞賜的金帛,都帶回家收藏起來,還天天訪查便宜合適的田地房產,可買的就買下來。大王認為他哪裡像他父親?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領兵。”趙王說:“您就把這事放下別管了,我已經決定了。”趙括的母親接著說:“您一定要派他領兵,如果他有不稱職的情況,我能不受株連嗎?”趙王答應了。

  趙括代替廉頗之後,把原有的規章制度全都改變了,把原來的軍吏也撤換了。秦將白起聽到了這些情況,便調遣奇兵,假裝敗逃,又去截斷趙軍運糧的道路,把趙軍分割成兩半,趙軍士卒離心。過了四十多天,趙軍飢餓,趙括出動精兵親自與秦軍搏鬥,秦軍射死趙括。趙括軍隊戰敗,幾十萬大軍於是投降秦軍,秦軍把他們全部活埋了。趙國前後損失共四十五萬人。第二年,秦軍就包圍了邯鄲,有一年多,趙國幾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國、魏國軍隊來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鄲的包圍。趙王也由於趙括的母親有言在先,終於沒有株連她。

  趙括因戰敗而斷送40餘萬將士性命和趙國前途而成為千古笑柄,其事蹟成為成語“紙上談兵”,這個比喻可謂恰如其分。值得一提的是,戰國時期並沒有紙張,所以"紙上談兵"一詞應為後人所創,但趙括這個例子比較典型,所以被當做此詞的典故來應用.

  紙上談兵的主人公

  紙上談兵的主人公是趙括。趙括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認為天下沒有人能夠抵擋他。***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但是***趙奢***不承認他有軍事才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說:“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趙括把它說得輕而易舉。假使趙國不讓趙括做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擔任,那麼毀掉趙國軍隊的一定是趙括。”等到趙括將要起程的時候,他母親上書給趙王說:“趙括不可以做。”

  趙括代替了廉頗***擔任抗趙大將***後,全部更改***原有的***紀律和規定,並撤換重新安排軍官。秦將白起聽說了這件事後,便派出引誘趙括做出錯誤判斷的小股部隊,佯裝失敗,卻斷絕他的糧道,分段兩軍,士卒的士氣大亂。四十多天後,軍隊士兵飢餓,趙括帶領精銳的兵士親自上陣戰鬥。秦軍射死了趙括。趙括的軍隊大敗,於是幾十萬兵士投降於秦軍,秦軍把他們全部活埋了。

  紙上談兵的反義詞

  紙上談兵的反義詞是兢兢業業、腳踏實地、埋頭苦幹。

  兢兢業業形容做事小心謹慎;認真踏實。

  腳踏實地,比喻做事踏實、認真、實事求是、自信不虛浮、不浮躁、一步一個腳印。也用來比喻形容做事十分謹慎、一絲不苟。

  埋頭苦幹的意思是專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紙上談兵的近義詞

  紙上談兵的近義詞是坐而論道、華而不實、畫餅充飢。

  坐而論道的意思是坐著空談大道理。指口頭說說,不見行動。

  華而不實的意思是花開得好看,但不結果實。比喻外表好看,內容空虛。

  畫餅充飢的意思是畫個餅來解除飢餓。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