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生平是怎樣的

  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歷史上以“儒墨”並稱,影響極大。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墨子的生平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墨子的生平的簡介

  墨子的先祖原是殷商的王室,後因故降為了平民,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墨子是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小時候做過牧童,學過木工,也接受了文化教育,曾學習儒學,但對儒家的一些思想不予認同。墨子最後捨棄儒學,而另外創立了“墨學”,提出了“非攻”、“兼愛”、“尚賢”等管線,四處講學,廣收門徒,很快有了大批的追隨著,形成了一個團體稱“墨家”。

  在墨子晚年的時候,墨學已與儒學齊名,並稱為“顯學”,在當時的諸子百家之中,有“非儒即墨”之稱,儒墨顯學可謂是百家之首。墨子死後,墨家分裂為三個學派,分別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後墨子的弟子根據其生平事蹟與語錄,寫成了《墨子》。

  墨子出生在哪裡

  第一個說法,是墨子是宋國***現今河南商丘***人的說法。《史記》作為歷史價值非常高的史書,司馬遷在裡面雖然沒有言明墨子的祖籍,但是卻指出“墨翟,宋之大夫也”。《漢書·藝文志》中也寫到“為宋大夫,在孔子後”,而宋大夫是世襲制度,也暗示著墨子是宋國人。《墨子》中描述的也是宋國風俗較多,和宋國關係相當密切,並且有些地方具有宋國的方言特點,“止楚攻宋”更是間接的證明了這一言論。

  第二個,墨子是魯國***現今山東滕州***人的說法。清末時期,有學者作《墨子間詁》,在附件《墨子傳略》中第一次提出墨子是魯國人的說法,此說法得到了大多數山東學者的認可。

  第三則是說墨子是魯陽人***今河南魯山***的說法。這個說法是十幾年前出現的,當地人都稱墨子是魯陽人。

  墨子哲學政治思想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是在認識論方面 。他以 “ 耳目之實 ”的直接感覺經驗為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為,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為依據。墨子從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準,即三表:“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廢***發***以為刑政 ,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把“事” 、“實”、“利”綜合起來,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社會效果為準繩,努力排除個人的主觀成見。在名實關係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題,主張以實正名,名副其實。墨子強調感覺經驗的真實性的認識論也有很大的侷限性,他曾以有人“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但墨子並沒有忽視理性認識的作用,墨家學派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邏輯思想體系。

  一種觀點認為,墨子世界觀中存在著深刻的內在矛盾。一方面他強調“非命”、“尚力”,認為決定人們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說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揚“順天意者”,“必得賞”;“反天意者”,“必得罰”。他認為“兼相愛,交相利”就是“順天意”,“別相惡,交相賊”就是“反天意”。 但另一種觀點認為,“非命”與“天志”體現了墨子“天人之辯”強烈的思維張力,在墨子宗教哲學裡,天志兼愛而不不制天命,天道酬勤,天喜歡自強不息的人。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 “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兼以易別”是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體行動綱領。他認為只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沒有強凌弱、貴傲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象了。他對統 治者發動 戰爭帶 來的禍 害以及平常禮俗上的奢侈逸樂,都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 ”來充當; 而人民與天子國君,則都要服從天志 ,發揚兼愛,實行義政,否則,就是非法的,這就是“ 一同天下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