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談如何讀書時強調什麼名言

  朱熹以讀書為樂,曾說:“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而持志。”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

  介紹

  胸中書傳有餘香——辛棄疾《虞美人·送趙達夫》

  讀書萬卷始通神——蘇軾《柳氏二甥求筆跡》

  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序而精思。——朱熹《性理精義》

  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讀書之要》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觀書有感》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若使魯戈真在手,斜陽只乞照書城。——龔自珍《己亥雜詩》

  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郭沫若全集·開拓新詩歌的路》

  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郭沫若

  讀書要從薄到厚,再從厚到薄。——華羅庚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我撲在書籍上,象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高爾基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朱熹讀書方法論的精義

  第一,循序漸進。朱熹認為讀書要按照一定的次序,有系統、有計劃地進行。他要求讀書量力而行,打好基礎,逐漸深入。

  第二,熟讀精思。朱熹認為讀書要從反覆誦讀入手,做到學與思結合,力求透徹理解與領悟,牢固記憶與掌握。“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若讀得熟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

  第三,虛心涵泳。朱熹認為讀書要有虛心的態度。仔細認真,沉浸其中,周密思考,反覆琢磨,多方驗證,才能明辨是非,解決疑難。他說:“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覆詳玩,以為有功耳。”

  第四,切己體察。朱熹認為讀書要聯絡自己的知識、經驗來理解推斷。同時,他認為讀書又不可固執己見。

  第五,著緊用力。朱熹認為讀書要勤奮,抓緊,捨得下苦功夫,花大力氣,才能成功。他很重視情感在閱讀中的作用,指出閱讀時要精神振奮,有緊迫感,不能鬆懈。

  第六,居敬持志。敬,指用心專一。朱熹認為讀書要有純淨專一的心境和堅定遠大的志向。同時,他指出為學以立志為先,志是心之所向和為學的目的,目的不明,無以為學。

  《讀書之要》朱熹

  【原文】大抵觀書先需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至於文義有疑,眾說紛錯,則亦虛心靜慮,勿遽取捨於其間。先使一說自為一說,而隨其意之所之,以驗其通塞,則其尤無義理者,不待觀於他說而先自屈矣。復已眾說互相詰難,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則自是而非者,亦將奪於公論而無立矣。大率徐行卻立,處靜觀動,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後其節目;如解亂繩,有所不通則姑置而徐理之。

  【翻譯】凡是讀書必須先要熟讀,讓裡面的話都好像出自於我的嘴巴。進一步就仔細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於我的心裡所想的,然後可以有所心得。至於那些對於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論紛亂錯雜的,就也要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當中取捨。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單獨列為一說,順著文章的思路去想,來驗證它思路的通暢和阻塞,那麼那些特別沒有明顯含義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學說相比較道理就已經自動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論互相詰問反駁,然後尋求它的道理的穩妥,來考證它的正確或錯誤,好像是對其實是錯的,也將被公眾承認的說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況下慢慢地停下來看,處理靜止狀態觀察動態的,像加工堅硬的木頭,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關鍵之處;像解開纏亂在一起的繩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暫且放在那兒慢點去處理它。這就是看書的方法。

  古人讀書大多功利性過強,說什麼“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手鍾票”,天下士子不惜付出一切代價向名利的頂峰發起無數的衝刺,即使頭破血流,也鮮有退縮之意。這樣孫康映雪、車胤囊螢並不算什麼奇事,更有懸樑刺股之發燒行為,讓人覺得一部中華古人讀書史實則是和了鮮血和淚水寫就的。讀書毫無快樂可言,一躍龍門,舍孔孟逐孔方的讀書人,多如過江之鯽,讀書人似乎也就苦盡甘來,盡享人生之福。

  但千年以來,以好讀書流傳青史的人並不算多。明代思想家李贄在《四中評序》中讚揚說:“千古善讀書者,陶淵明一人而已”。可見,陶氏是最懂讀書三味的奇男子,“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據此可見,陶淵明是一個純粹的讀書人,他的不為五斗米而折腰,他的掛印歸隱田園,都令我這樣的小知識分子欣羨不已。陶氏讀書是不拘形式的,隨心所欲的,他對讀書之樂的終極看法就是自娛文字,只有娛才可以娛人。因此,摒棄功利性,提升個人修養,是所有讀書人的最美妙的夢想。然而讀書之樂要用心體會,度量讀書人的內心充實與否,丈量讀書與現實之間那些長長短短的距離,要做到這一點,真是很難!

  魯迅先生說:讀書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職業的讀書人,一種是嗜好的讀書人。職業的讀書人,是強迫,是勉強,是有利害關係的讀書人,極易對書本產生疲勞,減掉光味,甚至把讀書變成苦差事了!但嗜好讀書的人則全然不同,他們能夠手不釋卷,因為隨便,因為輕鬆,他們可以在任意一頁文字的背後,都可以毫不費勁地找到滋潤自己靈魂的營養,並且樂此不疲。

  朱熹以讀書為樂,曾說:“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而持志。”他晚年體衰,仍抱病讀書,並編寫《禮書》,直到去世。

  朱熹對讀書學習的重要性有著獨特而深切的體會,他寫過《觀書有感》一詩: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詩富於啟發而又歷久常新。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映照著來回閃動的天光雲影。問這池塘為何這樣清澈?原來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來啊。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比喻要不斷學習,吸取新知識,讓思想活躍,對事物有更多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