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散文欣賞讀後感3篇

  畢淑敏以散文的形式,以詩一般的文字告訴我們“愛”是世界上最有記憶的金屬,她是那麼具有奪目的光澤,是那麼具有多豔的色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畢淑敏散文欣賞讀後感1

  畢淑敏的散文比較有故事性,引人入勝,通俗易懂;張曉風的散文多情溫婉,柔情似水;林清玄的散文短小精悍,蘊含哲理;就我而言,還是畢淑敏似乎更得我心。

  在《致不美麗的女孩子》裡,畢淑敏記錄了一個相貌平平的女生因父母長相好看而自卑到通徹心肺:她抱怨自己沒有繼承父母的英俊相貌,抱怨老天對自己的不公,抱怨別人的以貌取人。畢淑敏適時地端出了一碗心靈雞湯,滋潤了我們這些長相不夠完美的女孩的心靈。

  我也是這樣一個平凡的女生。曾幾何時,我也因自己沒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而自慚形穢,甚至想過像電影明星一樣在自己臉上動刀動斧。曾幾何時,我也幻想過出生於明星之家,從小就是金童玉女,受人吹捧,受人關注。可我只能帶著這張平凡的臉,懊喪的站在鏡子前埋怨著上帝。

  然而,臉龐終究不是自己選擇的,不論我滿意與否,都得義無反顧地佩戴著它,直至與身俱滅。這種毫無意義的挑剔只能給我徒增煩惱。我開始不再膚淺的注重自己的臉龐,為它的平凡而懊喪煩惱,而是努力地用內涵、品德、智慧、學識去勾勒那張無形的容顏。它不會因為時間的沖刷而黯然失色,不會因為任何人的摧殘而香消玉殞。臉龐是父母創造的,而這無形的容顏卻是我創造的——它才是我的榮耀、我的驕傲!

  不美麗的容貌,也能活出美麗的人生!

  畢淑敏散文欣賞讀後感2

  近段時間,我讀了《畢淑敏散文》,和她一起分享了心靈的顫動,畢淑敏以散文的形式,以詩一般的文字告訴我們“愛”是世界上最有記憶的金屬,她是那麼具有奪目的光澤,是那麼具有多豔的色彩。“愛”是人世間最最具有情感,最最具魅力的,是任何物品所替代不了的。《愛怕什麼》是畢淑敏的散文名篇,被現代人稱為“心理散文”。在讀的過程中,我對文章產生了特有的激動,或許是畢淑敏在字裡行間對我的打動,第一次,我真真地對“愛”有那樣的按捺不住的衝動,肯定地說,正是畢淑敏對“愛”的深刻理解打動了我。

  閱讀這篇散文,感覺畢淑敏對“愛”的解釋特別具有生活的氣息,特別具有人性的舒漫,使“愛”更具有人性之魂。在她的筆下,“愛”怕撒謊,“愛”怕沉默,“愛”怕猶豫,“愛”怕模稜兩可,“愛”怕沙上建塔,“愛”怕無源之水,“愛”怕假冒偽劣,“愛”怕刻意求工。“說了愛的許多毛病,愛豈不一無是處?”其實不然,畢淑敏在散文中用了大量的“愛是什麼”從廣泛的多視角詮釋了“愛”的博大、“愛”的堅固、“愛”的力量和巨集大。文中對“愛”的強調,足以保有一份人世間的真“愛”真“情”,能使孕育萬物之生活的草原生長出能力、勇氣、智慧、才幹、友誼、關懷……。保有一份真“愛”,就是照耀人生長明的溫暖的燈。

  從閱讀畢淑敏的散文中,我更多的體味是教師應該如何對學生傾注愛,傾注多少“愛”,是“一生”還是“一時”。母親對自己的孩子傾注的是畢生的精力和愛,教師更應具有母親的博大情懷和終生的“愛”,因為教師的職業就是以“愛”的呵護,“愛”的德行,照耀學生們前行的道路。“愛”是教育者的情懷,“愛”是教師的職業特性,“愛”是靈魂工程師們的之情,“愛”是學生成長的土壤,“愛”是學生快樂的源泉。“愛”是孕育萬物的草原。在這裡,能長出能力、勇氣、智慧、才幹、友誼、關懷……所有人間的美德和屬於大自然的美麗天分,愛都會贈與你。”

  是啊!作為教師,“愛”顯得猶為重要。只有愛,我們才能為自己鍾情的事業無私奉獻;只有愛,我們才能讓我千萬幼苗更加絢爛。

  畢淑敏散文欣賞讀後感3

  愛一樁事業,就奮不顧身的投入。

  愛一個人,就斬釘截鐵的追求。

  愛一個名族,就挫骨揚灰的獻身。

  愛一種信仰,就至死不悔。

  這四句書封面上的話我覺得十分正確。這本書圍繞“愛”字展開,裡面有很多篇文章,有關於友愛、母愛、父愛、愛情等。“愛是一面遼闊的迴音璧,微小的愛意反覆迴響著,折射著,變成巨大的轟鳴 ”。世界本身就充滿愛,可是越來越小的人感到愛的存在,愛真的不復存在了嗎?或許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越來越厚罷了。有愛的日子我們不會孤單,我們已不會單行,我覺得家就是充滿愛的地方。

  “當我們想家的時候,其實是想起了母親。當我們想起母親的時候,其實是想起了無邊不無際雲蒸霞蔚的愛。”家是我們的避風港,父母寬達巨集厚的肩膀是我們最可信的依靠,父母給予我們的愛是無私,他們不求回報的為我們付出,竭盡全力,不留餘力的為我們做任何的事情。母愛、父愛是溫暖的,歡樂地,是值得信賴的。

  如果問我家在那裡?我會回答家就在我的心裡。如果問我家是什麼?我會回答家就是家人們在一起相處時的溫馨。如果問我家好不好,我會回答家有好和不好。畢老師在書中將家比喻成一粒浮沉,被人一直彈掉;一眼不老泉,很快樂很幸福;以往深不可測的淚潭,很悽楚很悲涼;家就是調味盒,酸甜苦來盡在其中,但也就只有家人才能最真切的感受到裡面的滋味。

  一個家並不可能一卻都是一帆風順的,掌握風向的舵手有時候會打意,使這艘船偏離預定的航線,出軌後的船需要的是家人之間的團結合作,那麼這艘船才能更快的回到安全的航線上繼續行駛。家的一卻一切都需要家人們之間的坦白、信任、諒解……“家啊,是理解奉獻思念呵護,是聖潔寬容接納和諧,是磨合欣賞忠誠溝通,是心心相印浪滿曲折生死相依海角天涯。”家就是這樣一回事。

  現在我們在家的角色是孩子,是需要父母愛的小孩子。隨時間的過去我們的角色會發生改變,我們的角色會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人的一生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這個家無論貴賤,無論大小,只要溫馨,都是溫暖的。“在家的日子,我們要更寬容,更聰慧,更善良,更真誠”有個家,有個避風港,這樣的人生才是是完整的、幸福的。螺螄殼是蝸牛的的家,大地是小草的家,宇宙是星星的家。“家是黃昏湖邊的攙扶,家是燈下互相間去絲絲白髮。家是一件舊風衣,風也是他雨也是他。”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家就是在兩人相互照顧,相親相愛,相依為伴而建立起來的堅不可摧的城牆。

  有愛的日子,有家;有家的日子,有愛。

  在《愛的迴音壁》這篇文章中有句話這樣寫道:“家的感情像蘋果,姐妹多了,就會分成好幾瓣。若是千畝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裡,便獨步天下了。”大人們常說:“家裡有十個大人都不如有一個孩子熱鬧。”一個家庭有個孩子或許才算得上完整。但現在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父母對他們的關愛慢慢演變成溺愛,他們便是那“千畝一苗”。父母面對他們唯一的孩子,要表達自己的愛就是放縱孩子,孩子就肆無忌憚了,但這樣的愛真的是愛嗎?這不是孩子想的愛。“孩子降生人間,原應一手承接愛的乳汁,一手撒播愛的甘霖,愛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賬簿。”

  一個家,一份愛,一份屬共同的愛,理應讓家人心感溫暖,而不是逃避。有家,有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