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哪個學派的人

  商鞅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受魏國李悝變法的影響,商鞅也想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抱負。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商鞅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戰國時代背景下,各諸侯國為了本國家的利益,紛紛展開利益保衛戰,此時,法家思想深受統治者的認同。戰國時期的秦國,商鞅變法也是以法家思想作為理論基礎,讓商鞅根據秦國的各方面展開變法運動。

  縱觀商鞅的變法措施,其中都融合了法家思想。

  商鞅鼓勵百姓大量開墾荒地,保障糧食作物的生產;除此之外,廢除了井田制,並且將土地買賣合法化。這樣一來,提高了百姓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在軍事上,商鞅實行獎勵軍功的做法,在秦國軍隊中實行考核法,所謂考核法就是對軍隊裡面的士兵進行戰功方面的考核,對於屢立戰功的優秀者會給予獎勵,大大地提高了軍隊作戰能力。

  人才選拔方面,商鞅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他認為選拔官員不能依靠世襲,反而應該根據個人能了來選拔人才,這樣才能推動整個國家的發展。李悝著有《法經》一書,將裡面的法律具體化,然後製成法律法令用於國家的各個方面,這一做法保障了國家治理的有法可依,推動了國家法治化程序。

  商鞅學習了魏國李悝變法,他借用了李悝《法經》一書,商鞅根據秦國的國情,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條例。商鞅為了在秦國推行法律的施行,三令五申秦國每個人都要遵守相關條例,在這基礎之上,推行了連坐制度,加入輕罪用重刑處置等措施。

  商鞅在經濟、軍事等發麵的措施,都實行了有法可依的觀念,將秩序和法滲透在了方方面面,也便是商鞅在法制精神上的體現。

  商鞅悲慘結局的原因

  秦惠文王上臺後,商鞅的結局十分悲慘。秦軍在鄭國將商鞅殺掉,將他屍體運回秦國後,秦惠文王下令將商鞅的屍體處以車裂的極刑。

  總結商鞅的悲慘結局,有三個方面的因素。

  商鞅變法失敗的根部原因在於觸動了貴族階層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商鞅變法廢除了井田制,承認了土地私有和買賣,商鞅這一做法,鼓勵了百姓重視農業,提高了百姓的生產積極性,迎合了新興土地階層的利益。但是,損害了貴族階層的根本利益,加上,商鞅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這一做法更是引起貴族階層的強烈不滿。秦孝公時期,對商鞅變法十分重視和推崇,貴族階層不敢輕易彈劾商鞅。秦孝公去世後,商鞅便遭到貴族階層的圍攻。

  第二個原因就是商鞅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人物,秦國子民對商鞅十分擁護,商鞅的存在威脅到了統治階層的利益。商鞅變法在秦國進行的十分順利,一個原因是因為秦孝公的支援,另一個原因就是得到廣大秦國子民的擁護。

  商鞅變法的成功,讓商鞅個人在秦國也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人物。為了表揚商鞅,秦孝公還封地給他,商鞅手上又有重權,這點讓剛繼位的嬴駟很不安心。朝中大臣誣陷商鞅想要謀反,嬴駟藉此機會,抓捕商鞅。並且將商鞅的同黨一併剿滅,不給他們留有發言權,嬴駟的這一做法,鞏固了自己的統治。

  最後一點是因為秦惠文王的私心,在他還是太子時因為觸犯了法令。商鞅認為太子觸犯法令更要以身作則接受懲罰,礙於太子年幼,便用重刑懲罰了嬴駟的老師。這一做法讓嬴駟懷恨在心,在他繼位後,第一件事就是以謀反之罪抓捕商鞅將他處決,並且,藉機剷除了商鞅一眾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