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是哪個朝代的人
?一代名臣司馬光,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希望對你有幫助!
司馬光是宋朝人,出生在北宋的宋真宗在位時期,父親的光山縣的一個縣令,就以縣名為其取名。不過司馬光主要生活的年代為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這三朝,最後在宋哲宗在位時期病逝。
宋仁宗時期,時年二十歲的司馬光就考取了進士,從而進入官場,擔任華州判官。此後,司馬光擔任了蘇州判官、宣德郎、權知豐城縣事、館閣校勘、通判等地方官職,期間與石昌言成為了好友,也娶了張存之女,受到了龐籍的賞識和推薦,寫了很多評論古今的文章,但也經歷了失去雙親的痛苦。嘉祐三年,司馬光回到中央任職,歷任開封府推官、起居舍人,並一直在知諫院做事。
宋英宗期間,太后與皇帝的關係緊張,司馬光接連上書以平衡雙方的關係,奏請朝廷體恤百姓,勸諫皇上停止“義勇”的措施。司馬光做了多年的諫官,屢次上書勸諫都不被採納,就要求罷免自己,但還是當了龍圖閣直學士。司馬光呈上了《通志》,得到宋英宗的稱讚,皇帝還為他建立書局鼓勵他繼續著書。
宋神宗期間,司馬光先後做過翰林學士、御史中丞、知永興軍、資政殿學士,期間因與王安石的主張不和而多有爭辯,曾離開中央十五年撰寫了《資治通鑑》。
司馬光的故事
司馬光的故事被後人流傳了下來,其中有不少故事體現了他的品格,具有學習的意義,如誠信賣馬、藏書故實、圓木警枕、誠信賣馬,流傳最廣的是破甕救友。
低調淡泊:司馬光從小就崇尚簡樸,家中的大人給他穿華麗的衣裳,他很害羞,就把衣服脫了,長大後見到宗仁宗,大家都戴了鮮花,只有他不戴,直到被提醒後才勉強戴上了。司馬光也不介意下人對他的稱呼,家中的老僕叫他“君實秀才”,被蘇軾嘲笑,說他現在貴為宰相,應該叫他“君實相公”,司馬光就比表示蘇軾把老僕教壞了。
藏書故實:司馬光在家中收藏了豐富的書籍,住在洛陽時,就買了二十畝的地修建了“獨樂園”,專門用來藏書,裡面有上萬卷的書。他還設了“讀書堂”,另外選取了五千卷經典著作,還得到了宋神宗賞賜的兩千多卷書,用來撰寫著作。為了保護書籍,司馬光每年的二伏天到重陽節這段時間的晴天都會晒書。藏書間的桌子都很整潔,並鋪上了草蓆,司馬光不直接用手拿書,就拍汗漬破壞了書本,幾十年的書都跟新的一樣。
司馬光是宋朝的四朝元老,在朝廷當了一輩子的官,仕途基本上是順的,在晚年的時候還成為了一朝的宰相,深得執政者的器重。從司馬光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喜歡讀書、愛書如命、勤儉樸素、淡泊名利的人,有很多方面值得學習。
司馬光的名言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這一句在現今的流傳較為廣泛,也是辯證才與德的關係。司馬光認為一個人如果他單單隻有德,而不在意自己才能的培養,那麼這個人即使擁有一顆想要做好事的心,也是不會成功的;從另一方面來講,如果那個人光有才,沒有德的話,那麼他既會做好事,也會做壞事,只看他自己怎麼想了。如果無德,而他的才能又較為出色的話,那麼他可能做得壞事的概率就會越大。才與德,兩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
除了上面的這一句,這句“與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在現今看來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這句話的大意就是與一個德行差的人交朋友,還不如跟一個沒有什麼天賦但積極努力的人交朋友。這告訴我們,一個人德行差也會影響到身邊的朋友,兩人是相互影響的存在,所以選擇朋友時要擦亮眼睛。
在司馬光所寫的《資治通鑑》中,有一句“善可為法。惡可為戒”,這非常值得我們借鑑。司馬光認為要學習一個人的優點和長處,即使不能學習到,也要借鑑一下。除此之外,我們也要看到一個人的缺點,同時告誡自己要注意,不要犯同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