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是誰

  坐懷不亂,最早出自於《荀子·大略》,故事講的是柳下惠宿於郭門,有一婦人來投宿,他怕婦人夜晚凍死就讓一婦人坐在自己的懷中來取暖,而始終未有非禮行為。於是,後人用這個典故來形容正人君子。那麼?

  柳下惠***前720—前621***展氏,名獲,字禽,春秋時期魯國人,是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後裔。“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則是他的諡號,所以後人稱他“柳下惠”。

  他做過魯國大夫,後來隱遁,成為“逸民”。在主要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中,柳下惠被認為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他“坐懷不亂”的故事中國曆代廣為傳頌。《孟子》中說“柳下惠,聖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聖”之稱。柳下惠還是中國柳姓的得姓始祖。莊子《南華經》中,率領九千盜匪,橫行於各諸侯國的大盜--盜跖,即柳下惠之弟。

  人物生平:

  柳下惠雖然被孟子稱為“和聖”,但是史書關於他的生平的記載很少。這些記載散見於《左傳》、《國語》、《論語》和《孟子》等先秦古籍,部分記載有明確的時間,部分記載則更接近一種對他的評價。

  《論語》記載

  《論語》記載柳下惠在魯國做士師時。這是一個掌管刑罰獄訟之事的小官。當時魯國公室衰敗,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權貴,竟接連三次受到黜免,很不得志。100多年後的孔子在談到這事時還十分氣憤,說“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論語·衛靈公》***柳下惠雖然屢受打擊排擠,仕途蹭蹬,他的道德學問卻名滿天下,各國諸侯都爭著以高官厚祿禮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絕了。

  有人問其故,他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論語·微子》***意識是說,自己在魯國之所以屢被黜免,是因為堅持了做人的原則。如果一直堅持下去,到了哪裡也難免被黜免的結果;如果放棄做人的原則,在魯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祿。那又何必離開生我養我的故鄉呢?

  人物評價

  柳下惠選擇堅持“直道而事人”,最後只能去官隱遁,成為“逸民”。《論語》記載孔子對柳下惠的評價是:“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齊的寧肯餓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雖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舉止合乎道德和理智。《左傳》中孔子也把臧文仲讓柳下惠下臺,列為臧氏執政的“三不仁”之一,表示譴責。

  百世之師

  孟子對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書曾說“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之;柳下惠,聖之和者也;......’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並稱四位大聖人,認為他不因為君主不聖明而感到羞恥,不因官職卑微而辭官不做;身居高位時不忘推舉賢能的人,被遺忘在民間時也沒有怨氣;貧窮困頓時不憂愁,與鄉下百姓相處,也會覺得很愉快;他認為自己和任何人相處,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響。因此,聽說了柳下惠為人處世的氣度,原來心胸狹隘的人會變得寬容大度,原來刻薄的人會變得老實厚道。孟子認為像柳下惠這樣的聖人,是可以成為“百世之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