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的地方在哪
一代文學巨匠一代忠臣良士屈原隨著楚國的大門被攻破,憤恨之下抱著還未被秦國士兵沾染過的石頭跳入了汨羅江中。那麼,汨羅江到底在何處,屈原投江的地方又在哪裡?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汨羅江發源於現在的江西省境內,途徑丘陵地帶,以汨水和羅水兩支水系併入洞庭湖。它的流經區域非常寬廣,全長二百多公里,水量非常充沛,河道情況滿足通航要求。汨羅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別是屈原選擇投身在此,更是為汨羅江增添了人文氣息。如今,各個省市都在依靠地區優勢大力發展旅遊產業,汨羅江成為洞庭湖整體旅遊開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納入到湖北省綜合旅遊專案當中。每逢端午節,以紀念屈原的各種主題活動陸續展開,包粽子、賽龍舟成為吸引人們的傳統專案。在傳統休閒專案之上,當地圍繞楚文化建立紀念館、公園,增添濃厚的文化氣息和歷史氛圍。這一點在價值觀取向混亂的當代,意義尤其重要。人們可以從屈原身上領悟到個人發展離不開國家強盛,個人命運始終是與國家的前途緊密聯絡在一起的,他終身追求的愛國主義情懷值得每一個學習。
歷史再怎麼演變,文化再怎麼推移,大方向始終是不會發生改變的。即使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像屈原這種心繫國家的大愛精神仍是值得大力推崇和讚揚的。
屈原的愛國詩
屈原是一位浪漫主義的詩人,他具有非凡的自信與自負,為人狂傲,詩也是常常含著瑰麗出奇的想象,超脫物外的浪漫情懷,憂國憂民的愛民之心,更有那磅礴洶湧的愛國熱情。
他的詩就如他的人,感情真摯,一不小心就會噴湧而出。
恰如《九歌·國殤》。
《九歌》創作於屈原晚年被流放的時期,那個時期的屈原懷著對於天地的敬畏,對於楚國先祖創下基業的懷念,滿懷著屈原對於忠君愛國,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是公認的屈原作品的最高峰,而《國殤》是其中的佼佼者。
穿著鎧甲,拿著吳戈的戰士在車轂交錯中噴灑熱血,既然離開國家想要開創基業,保家衛國從一開始就沒有想回國。他深愛著他的國家-----楚國,願意為塔放棄生命,只求它的屹立不倒,所以即使是身首異處也從不後悔,他拿起武器就不曾放下,保衛它,守護它,只求在死後也能化作英魂,來看著它——他的楚國。
這是屈原對於英雄的讚歌,但這又何嘗不是他自己的感情,對於他深愛的國家,他願意拋頭顱,灑熱血,希望他的君王能理解他的苦心,希望他的國家能夠長盛不衰,希望哪怕失去了軀殼也能守護它。全詩不過十句,就將一場激烈異常,場面驚險的詩句描繪的栩栩如生,滿含著屈原異乎偏執的愛國之心。
雖然現在對於這段歷史幾乎不可考,我們不知道交戰的對方是誰,但是誰在乎呢,我們在乎的只有屈原的委屈憤懣,屈原的愛國之心。這就夠了,願他的詩陪著他的英靈,永生!
屈原的詩
提到屈原,人們第一個浮現腦海的關聯就是《離騷》。《離騷》的文學水平極其出色,在讚揚《史記》時周樹人先生曾說“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由此可見《離騷》的地位。
作為詩人,屈原是成功的,是他開啟了文學著名於世的大門,在他之後湧現的文學家、著作才登上了中國歷史的舞臺。而屈原作為政治家是失敗的,空有一身抱負滿腔熱忱卻報國無門,他曾經在楚國得到過楚懷王的器重,朝堂之上也曾呼風喚雨,但是他的文人氣質又顯得與政治局面格格不入,最終落得被罷免流放的慘淡局面。
文學家和政治家的雙重身份,使得屈原所創做的詩句帶有明顯的愛國主義情懷。
楚辭這一文體在屈原的筆下得以創立,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著一席之地。屈原的詩句內容涉及面廣泛,從神話故事傳說到人鬼神境遇,都被他拿過來創作。詩句突破了短篇的侷限,開啟了長篇創作的先河,對賦、比、興的修辭手法信手拈來,詩歌風格磅礴大氣,文風跌宕起伏,音律錯落有致。可以說,屈原所創作的詩句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文學成就之高無人可與之匹敵。
如果說屈原行在文學創作的路上不理政事,那麼他的結局可能會被改寫。但是脫離了政局,他的愛國憤慨之情還會如此般激昂嗎,還能創作出《離騷》嗎?這恐怕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