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選修一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練習試題

  在課餘時間做好歷史試題的練習,就是對歷史知識的一個學習和鞏固的過程。今天,你的知識鞏固了嗎?讓我們來做一套試題卷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以供大家閱讀。

  人教版

  選擇題

  中世紀的歐洲,教皇確立大一統神權統治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割據、王權衰微 B.封建王權需要藉助教會的支援

  C.教皇實力強大 D.人們大都是教會的子民

  威克里夫被稱為“15世紀天主教中的異類”,他把《聖經》翻譯成英文,並系統闡述了“異端”學說,其學說的內容不包括***  ***

  A.國家要沒收教會財產

  B.信徒和上帝之間不需要中介

  C.人們不需要信仰《聖經》

  D.宗教儀式完全不必要存在

  14~16世紀,歐洲向近代過渡,這一過渡的根本動力是***  ***

  A.生產力發展與技術進步 B.新航路開闢和殖民擴張

  C.資產階級興起 D.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

  1419年,布拉格市民首先舉行起義,後來,許多農民也參加進來。起義者自認為是胡司的信徒,故名“胡司戰爭”。對上述材料認識不正確的是***  ***

  A.其直接原因是胡司的宗教“異端”思想的宣傳

  B.胡司戰爭沉重打擊了封建統治和教會力量

  C.胡司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是資產階級力量的強大

  D.胡司戰爭的爆發是以宗教“異端”形式出現的

  對中世紀出現的“異端”運動認識不正確的是***  ***

  A.對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提出了有力挑戰

  B.反映了金融資產階級的要求

  C.為16世紀的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礎

  D.是中世紀反封建鬥爭的主要形式之一

  教皇英諾森三世說:“教皇權力好比太陽,國王權力猶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陽借來的。”這反映了***  ***

  A.封建君主的權力是從教皇的權力中分化出來的

  B.天主教迫使各國統治者聽命於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權統治

  C.羅馬教會在思想上統治一切,影響世俗社會的每一個方面

  D.人們既是國家的臣民,也是教會的子民

  “卡諾莎之辱”本質上體現了***  ***

  A.天主教在經濟上勢力強大

  B.天主教在社會生活方面的影響無處不在

  C.教權與王權的矛盾

  D.資產階級和教權的矛盾

  中世紀的西歐,天主教在政治上居於支配地位的表現不包括***  ***

  A.向民眾徵收“什一稅”

  B.教皇控制各國的高階教職任命權與教會司法權

  C.教權高於世俗王權

  D.迫使各國統治者向教皇稱臣

  天主教會產生的時間是在***  ***

  A.公元前4世紀 B.4世紀

  C.11世紀 D.1世紀

  中世紀的歐洲被稱為矇昧時代,主要是因為***  ***

  A.社會經濟凋敝      B.政治四分五裂

  C.教會神權統治 D.王權極度衰弱

  主教扯著嗓子喊:“教皇規定:……搶劫教堂犯出9個金幣,謀殺父母或兄弟姐妹的犯人出15個金幣,就可以獲得赦免。快把購買贖罪券的金幣投進這個櫃子吧,噹啷一響,靈魂就可以昇天堂了啊!”對這一材料分析正確的是 *** ***

  ①材料中的事件應該發生在16世紀初 ②材料中的事件成為路德宗教改革的導火線

  ③該材料體現了教會的“因信稱義” ④該材料體現了教會對教徒的欺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中世紀的歐洲,天主教勢力佔據了支配地位,其原因是 *** ***

  ①中世紀,天主教加強對教會的整頓 ②天主教不斷拓展勢力,與封建王權爭奪勢力 ③歐洲封建割據嚴重,王權衰弱 ④天主教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領域及社會生活方面形成了大一統神權統治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著名的“卡諾莎之辱”集中說明當時 *** ***

  ①封建王權屈從於教權 ②宗教改革運動引起了歐洲的封建國王反對教會統治的鬥爭 ③封建王權與超越王權的教會爭權奪利 ④德國並沒有實現高度的中央集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下列情況,中世紀的歐洲人民不可能經歷的是 *** ***

  A.出生時由牧師實行洗禮 B.在學校中學習哥白尼的日心說

  C.到教堂舉行結婚儀式,由神職人員主持 D.每週都到教堂參加宗教儀式

  13世紀30年代以後,宗教裁判所在歐洲逐步推廣,這從本質上說明 *** ***

  A.天主教地位更加鞏固 B.當牧師成為人們理想職業

  C.天主教會更加殘暴 D.天主教會走向衰弱

  下列對西歐資產階級解放鬥爭最初階段帶有宗教色彩的原因理解,不正確的是 *** ***

  A.天主教對人們的社會生活、政治影響比較大

  B.“中世紀的歷史只知道一種形式的意識形態,即宗教和神學”

  C.宗教改革是西歐反封建鬥爭的主要形式,是解放人們思想的唯一途徑

  D.資產階級力量比較弱小,反封建鬥爭需要採取宗教“異端”的形式

  14~16世紀,歐洲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受到挑戰,主要表現有 *** ***

  ①資產階級開始興起

  ②新貴族產生

  ③一些國家的君主也想加強中央集權,實現富國強兵

  ④民族國家的天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綜合題

  閱讀下列材料

  

  請回答:

  ⑴什麼是宗教“異端”?

  ⑵宗教“異端”有哪些表現?

  ⑶為什麼天主教會要設立宗教“異端”裁判所?

  ⑷宗教“異端”與天主教會的鬥爭結果如何?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基督教會主張以神為中心,認為上帝是人和宇宙的造物主,全知全能,至高無上;而人生來有罪,卑微渺小,無足輕重,只有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神和教會,才能求得來世“天國”永生,享受自由和幸福……與此相反,人文主義者主張以人為中心,他們頌揚人性的高貴,提高人的權威,讚揚人的價值和尊嚴。人文主義者但丁說,就人所完成的業績而言,人的高貴超過了天神。莎士比亞說,人具有高貴的理性,人具有偉大的力量,人的行為像天使,人的智慧像天神。

  材料二 基督教會要人們追求虛無縹緲的來世自由和幸福,而在現實世界上則實行禁慾主義……而人文主義者則認為人生的目的在於追求現世的自由和幸福,人是現世生活的創造者和享受者,人應當追求知識,探索自然,欣賞藝術,享受友誼和歡樂。他們認為人所追求的東西是出於“天賦人性”。他們把發財和享樂的渴望視為美德善行,甚至說這是上帝眷顧其子民的標誌。人文主義者薄伽丘和瓦拉等人認為現世的縱情享樂就是幸福,拉伯雷認為追求財富和個性自由就是幸福。

  ——上述材料均引自朱寰主編的《世界中古史》

  請回答:

  ⑴根據上述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評述基督教會和人文主義者的觀點。

  ⑵說明基督教會和人文主義者觀點對立的背景和性質。

的人

1.高中歷史必修1期中練習題及答案

2.高中歷史必修1第一單元測試題及答案

3.2016高考全國Ⅰ卷文綜歷史試題及答案

4.高考歷史模擬試題附參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