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醉花陰賞析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是如此的哀愁。李清照經歷來什麼樣的事情才會有如此的情感?下面請欣賞網路編輯為你帶來的,希望你能夠喜歡!

  李清照醉花陰原文: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忱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醉花陰譯文:

  稀薄的霧氣濃密的雲層掠起煩愁直到白晝,龍腦的香料早已燒完了在爐金獸。美好的節日又到重陽,潔白的瓷枕,輕紗籠罩的床廚,昨日半夜的涼氣剛剛浸透。

  在東籬飲酒直飲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飄滿雙袖。別說不會消損神魂,珠簾捲起是由於被受西風,閨中少婦比黃花更加消瘦。

  一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的重陽《醉花陰》詞相傳有一個故事:“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明誠。明誠歎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誠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易安作也”***見《元伊世珍·琅嬛記》***。這個故事不一定是真實的,但是它說明這首詞最好的是最後三句。

  現在先看看它的全首。詞的開頭,描寫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環境。“薄霧濃雲”是比喻香爐出來的香菸。可是香霧迷朦反而使人發愁,覺得白天的時間是那樣長。這裡已經點出她雖然處在舒適的環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悶。“佳節又重陽”三句,點出時間是涼爽的秋夜。“紗廚”是室內的精緻裝置,在鏤空的木隔斷上糊以碧紗或彩繪。下片開頭兩句寫重陽對酒賞菊。“東籬”用陶淵明“採菊東籬下”詩意。“人比黃花瘦”的“黃花”,指菊花。《禮記》月令:“鞠***菊***有黃花”。“有暗香盈袖”也是指菊花。從開頭到此,都是寫好環境、好光景:有金獸焚香,有“玉枕紗廚”,並且對酒賞花,這正是他們青年夫妻在重陽佳節共度的好環境。然而現在夫妻離別,因而這佳節美景反而勾引起人的離愁別恨。全首詞只是寫美好環境中的愁悶心情,突出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寫,目的是加強刻畫她的離愁。

  在末了三句裡,“人比黃花瘦”一句是警句。“瘦”字並且是詞眼。詞眼猶人之眼目,它是全詞精神集中表現的地方。

  在詩詞中,作為警句,一般是不輕易拿出來的。這句“人比黃花瘦”之所以能給人深刻的印象,除了它本身運用比喻,描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之外,句子安排得妥當,也是其原因之一。她在這個結句的前面,先用一句“莫道不消魂”帶動宕語氣的句子作引,再加一句寫動態的“簾卷西風”,這以後,才拿出“人比黃花瘦”警句來。人物到最後才出現。這警句不是孤立的,三句聯成一氣,前面兩句環繞後面一句,起到綠葉紅花的作用。經過作者的精心安排,好象電影中的一個特寫鏡頭,形象性很強。這首詞末了一個“瘦”字,歸結全首詞的情意,上面種種景物描寫,都是為了表達這點精神,因而它確實稱得上是“詞眼”。以煉字來說,李清照另有《如夢令》“綠肥紅瘦”之句,為人所傳誦。這裡她說的“人比黃花瘦”一句,也是前人未曾說過的,有它突出的創造性。***夏承燾***

  二

  這首詞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趙明誠分別之後所寫,它通過悲秋傷別來抒寫詞人的寂寞與相思情懷。早年,李清照過的是美滿的愛情生活與家庭生活。作為閨閣中的婦女,由於遭受封建社會的種種束縛,她們的活動範圍有限,生活閱歷也受到重重約束,即使象李清照這樣上層知識婦女,也毫無例外。因此,相對說來,他們對愛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體驗也更細膩一些。所以,當作者與丈夫分別之後,面對.單調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來抒寫自己的離愁別恨了。這首詞,就是這種心情的反映。從字面上看,作者並未直接抒寫獨居的痛苦與相思之情,但這種感情在詞裡卻無往而不在。

  上片寫秋涼情景。首二句就白晝來寫:“薄霧濃雲愁永晝。”這“薄霧濃雲”不僅佈滿整個天宇,更罩滿詞人心頭。“瑞腦消金獸”,寫出了時間的漫長無聊,同時又烘托出環境的悽寂。次三句從夜間著筆,先點明節令:“佳節又重陽”。隨之,又從“玉枕紗廚”這樣一些具有特徵性的事物與詞人特殊的感受中寫出了透人肌膚的秋寒,暗示詞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貫穿“永晝”與“一夜”的則是“愁”、“涼”二字。深秋的節候、物態、人情,已宛然在目。這是構成下片“人比黃花瘦”的原因。

  下片寫重九感懷。首二句寫重九賞菊飲酒。古人在舊曆九月九日這天,有賞菊飲酒的風習。唐詩人孟浩然《過故人莊》中就有“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之句。宋時,此風不衰。所以重九這天,詞人照樣要“東籬把酒”直飲到“黃昏後”,菊花的幽香盛滿了衣袖。這兩句寫的是佳節依舊,賞菊依舊,但人的情狀卻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上下對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異趣之感。就上下片之間的關係來說,這下片寫的是結果。

  比喻的巧妙也是這首詞廣泛傳誦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詩詞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屢見不鮮。如“人與綠楊俱瘦”***宋無名氏《如夢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宋程垓《攤破江城子》***,“天還知道,和天也瘦。”***秦觀《水龍吟》***等等。但比較起來卻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寫得這樣成功。原因是,這首詞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結合得十分緊密,極切合女詞人的身份和情致,讀之親切。

  詞中還適當地運用了烘雲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韻味。例如,下片寫菊,並以菊喻人。但全篇卻不見一“菊”字。“東籬’,本來是用陶淵明‘採菊東籬下”詩意,但卻隱去了“採菊”二字,實際是藏頭。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來有“菊花”二字,因古人於九月九日有飲菊花酒的風習,這裡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這裡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氣。“黃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見,全詞不見一個“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態卻俱現紙上。詞中多此一層轉折,吟味時多一層思考,詩的韻味也因之增厚一層。

  設問手法也是詞中值得注意的藝術特點之一。明茅映在《詞的》中說:人們“但知傳誦結語***指“人比黃花瘦”句***,不知妙處全在‘莫道不消魂’。”這話是很有見地的。“莫道”一句,實際上可以與賀鑄《青玉案》中“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句相媲美。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帶有反詰與激問的成分。

  元伊士珍《琅環記》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陽《醉花明》詞函致趙明誠。明誠歎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忌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城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易安作也。”不論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單從這故事的流傳就足以說明李清照的生活體驗不是一般文人所能體驗得了的;他的藝術風格與藝術技巧,也不是一般詞人所能模仿得了的。詞裡出現的那種多愁善感、弱不禁風的閨閣美人形象,也正是這樣創造出來的。因為這一形象是封建社會特定歷史時期與特定階層的產物。

  所以,今天我們在欣賞時,主要借鑑她的表現手法和表達方法。千萬不要成了“愛上層樓”者,到時還要“為賦新詞強說愁”。但願讀者諸君莫道不受用,金榜題名時,你比我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