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勸學篇讀後感
《勸學》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文言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到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
《荀子》全書三十二篇,而以《勸學》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勸學》又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開篇。學習是貫穿修道始終的。沒有正確的見地只能是盲修瞎煉。然而學習又得先有目標。應該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這種聖賢教育與功利教育的區別就是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勸學》這篇最重要的就是講到了明心見性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謂之性德。然而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為眾生的性德被無明給矇蔽了,無法顯示其光明清淨的妙用,反而顯示出汙濁的身心世界,令眾生枉受輪轉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淨光明顯示出來。修德就是積善,積善即是明道的資糧。善法有世出世間的不同。這種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強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並不是侷限世間的,這種理解是非常膚淺的。儒家之道行之極處也是可以出世的。當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為高超圓滿的。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這絕非凡夫之境界。眾生本來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會變成愚昧,實在是性德被障礙的緣故。因為修德而顯出性德,神明不過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曉其是自得,非從外來。聖心備焉,聖心即是真心,備者恢復也,去妄顯真。荀子所在的時代,佛教尚未傳入中國,但絕不可說中國即無悟道者,佛經亦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荀子可謂無師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夠悟道還是因為其修學暗合道妙。宣化上人曰老子孔子皆菩薩示現,則荀子之本跡我亦不敢妄測。從《勸學》篇中我們可以明白其修學思想與佛教戒定慧三學是暗合的。荀子對道心之堅固非常重視,而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是修道最重要的,這種德操與積善的關係是密切的,是真正的戒。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應即是慧,也可以說定是止,應是觀,能定能應即止觀圓融。這時候才可謂之****,即成就道業之人。
成就之後,荀子再談到了其境界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天地間純是一片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證量一二。最後荀子以君子貴其全也作結,勉勵後學勿得少為足,當勤精進。
二
《勸學》荀子的作品,偶然間得到這本書,細細品味了一下,收穫頗多,現在就我所得略談下我的一些感想。那就是關於教學的主體性問題。
《勸學》中有云“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災害乃作”,這句話意思不必多解釋,網上隨便百度一下就知道,主要意思是強調主體的的主動性。哲學上也曾說過“外因是事物發展的重要條件,內因是根源,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
教學強調主體的主動性,主要是針對赫爾巴特傳統教育的三中心提出來的,傳統教育強調“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材為中心”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新教育思想主要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一活動為中心,以經驗為中心”。那麼新教育思想為什麼教學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呢,在這裡有必要向大家解釋下。首先,從接受的知識看,作為多年的學生你有沒有發現課堂上的知識有些很枯燥,但你必須得學,必須接受教師的“灌輸”,可是學完了之後真正記住的又有多少?在大學中60分萬歲的情形很顯然在告訴我們:這些我們不感興趣,及格就行,管它將來怎麼樣。是的,大家只是在學習那些自己不感興趣,但又不得不去學的“應試”知識。所以說,教學內容沒吸引力,學生大多是沒興趣,學生一旦沒有了興趣,被迫違心地學習,最終導致的結果是“60分萬歲”。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很多不會是國之棟樑。其次,從教學方式看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死記硬背,採用灌輸的做法,最終導致老師在講臺上唾沫四濺,學生在課堂上一言不發,或是呼呼大睡,這樣的教學效果顯然是不成功的,
談到教學的主動性,早在法國啟蒙運動時,盧梭就測光提出過“自然教育”,強調要以兒童為中心,充分發揮兒童的的主動性,否則兒童沒有興趣,一味地被灌輸,學到的知識過幾天就忘記,不能真正做到學為所用。後來美國只用注意加杜威的“兒童中心論”都強調要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強調培養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自己去學。教師的職責是引導而非獨裁,是為學生的學習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引導,啟發學生進行,自我學習,自我評價,自我控制,即我們所說的自我教育。
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呼籲教育改革,但鮮有成效,不是教育改革者的錯,而是我們實踐者的錯,教改者已經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措施,但我們由於某些條件的阻礙,往往沒能將其落實好。例如我們很多年前,提倡的“減負”,表面上看,課本的內容減少了,實際上我們卻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將空缺補上,這既消耗了教師的精力,又使得學生總感覺學到的東西不繫統,不連貫。拿筆者為例,我們小時候的數學課本上有好多原則或是法則,每條都很清晰。但現在看看我們的數學課本,很少有這樣條理清晰的法則。我們的想法是好的,但為什麼當想法落實時,卻顯得有些蒼白無力?
我們要授學生以“漁”,而不是單純的魚,由於中國的國情,我們又很難改變傳統教育在我國的地位,但我們不能就此而退縮,我們應繼續努力,朝著更好的教育制度前進。在改革的路上,堅定住目標,始終如一地走下去。以學生為主體的口號我們不僅要打著,關鍵是要落實好,貫徹好。
三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詩經》上說:“不要總想貪圖安逸,小心謹慎地做好你的工作,愛好這種行為,神明知道了,就會賜給你莫大的幸福。最高的修養,莫過於精通道理使得自身起變化,最大的幸福膜過於用原無災無難。”我們每天都在認真、拼命的工作,為的是以後,也許是為了以後的以後的收穫,卻不知正如《勸學》中所說的,整天的冥思苦想,卻不知學習片刻有收穫,只要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話,你會發現每時每刻你都會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穫的,積少成多、積土成焉,日久無常,你就會發現,你已成為一位知識的富有者,儘管每個人的先天資質有所差異,但著差異是微乎的,只要聰明能幹,多去憑藉和利用客觀事物,你也會成為君子的。積土成為高山,風雨從山裡興起,積水成為深淵,蛟龍就在淵中成長,積累善行養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備了聖人的思想品質,所以每一步都要踏踏實實地走,這樣才能到千里之外,就象前面所說的留心生活中的每一點滴,日久天長的堅持下去就會成為富有者,但是具備了“財富”還應專心致志、刻苦鑽研、戒驕戒躁,你才會成為真真正正的“富有者”,只有這些都做到了你才是真正地會學習,懂學習的人,你才可能為人師。
一提到“學”這個字,就不禁令人想起“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無止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些激人奮進的千古名句,以及“攘螢照讀”“畫灰練字”“頭懸樑”“錐刺骨”的動人畫面。古之聖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之眾人乎?
學習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度,正如荀子所云“鍥而不捨,朽木不折,鍥而舍之,金石可鏤”。學習的態度需要達到堅持不懈的精神,可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有的人淺嘗輒止,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過分沉緬於“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豈不惜哉!“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重在持之以恆。對待學習,一知半解就自以為是,稍遇挫折就頹唐不振,持這種態度的人是很難成大器的,德國化學家李化希研究海藻時未能鑽研到底,結果與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過半百的談遷在費了27年的心血一夜之間化為烏有後,並沒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整旗鼓,歷盡艱苦11載,完成了鉅著《國榷》。粗實的鐵棒能磨成纖小的繡花針,憑的是一股堅忍不拔的氣概,涓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不折不撓的精神。
倘若你有了這堅持不懈的毅力,再加上用心專一的態度,就如魚得水了。“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你若今天立志做畫家,明天發奮當詩人,後天又刻苦練鋼琴,鴻鵠之志固然可嘉,但即便你再竭盡全力想做到樣樣持之以恆,恐怕由於精力有限,也只會有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的感覺吧。
然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專一”,並不值得褒揚。當今世界,風雲突變;當今時代,瞬息萬變,所有這些,乃至琴棋書畫,足球電腦也不忽視。這就需要我們在這有一技之長的基礎上,全方位地學習,全方位地獲取能量。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學習和積累中度過的。同樣是忙碌的一世,有的人竹籃打水一場空,一事無成;而有的人卻碩果累累,成了有口皆碑的人物,這些都和學習態度密不可分。前者或不能一躍一步的騏驥,或如六跪二螯的螃蟹;後者則似十駕的駑馬,似一心一意的蚯蚓,究其原因,如是而已。
- 荀子勸學篇讀後感
- 專項法律服務合同書_專項法律服務合同範本
- 最新青春勵志演講稿範文
- 英語哲理短篇故事帶翻譯
- 古巨基像朋友一樣歌詞
- 最霸道的扣扣個性簽名
- 歡慶元旦黑板報資料
- 紅燒肉的幾種不同做法
- 學生會年度工作自我總結
- 創意保護環境公益廣告詞
- 優秀團員申請書範文
- 愛打嗝什麼原因
- 如何開發半歲大寶寶的大腦
- 湖南公務員數學運算模擬題及答案
- 銀行員工攬儲心得體會4篇
- 淺談音樂在心理學中的作用論文
- 畢業實習自我小結
- 關於未來的故鄉的文章
- 初三上冊語文第一單元作文描寫春雨
- 大學學生幹部自我評價的材料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