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的詩歌鏡子鑑賞

  著名詩人艾青的短詩《鏡子》,託物喻理,揭示人心世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以供大家閱讀。

  艾青的詩歌鏡子:鏡 子

  艾青

  僅只是一個平面

  卻又是深不可測

  它最為真實

  決不隱瞞缺點

  它忠於尋找它的主人

  誰都從中發現自己

  或是醉後酡顏

  或是鬢如霜雪

  有人喜歡它

  因為自已美

  有人躲避它

  因為它直率

  甚至有的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

  艾青的詩歌鏡子:鑑賞一:

  關於鏡子的特徵,詩人沒有用很多的語言去形容刻劃,只有“一個平面”、“最愛真實”、“忠於尋找它的人”等非直接性描述的寥寥幾行。這是因為,在詩人的目光裡,鏡子意象已從具體物象剝離出來,成為一種理性參照物,況且鏡子本身也無須多費筆墨。然而,詩人並未落入直切的理性陷阱,相反賦予詩行以奇特的審美效應。如,第一節詩中“僅是一個平面/卻又是深不可測”兩句,將“平面”和“深不可測”形成鮮明對比:前者是一目瞭然,後者卻無法把握;前者是純粹表象的寫實,後者卻是深層蘊含的開掘,熔入了詩人的感觸。“它最愛真實/決不隱瞞缺點”,在理性的延續中,詩人繼續沿著意象深層展開詩意。平面的反射,直來直去,毫無掩飾躲閃,這就是真實。在它的面前,誰都能夠看清自我,不論是沉醉後的紅顏,還是歲月老去的白髮。正因為如此,有人從它身上找見了自己的美麗,從而喜歡它;有人不敢在它面前直視自己,躲避著自己的醜陋,甚至惱羞成怒,“恨不得把它打碎。”世界是複雜的,鏡子也許太天真了,但它卻是認真的,一絲不苟地照出人生的美醜。就這層意義而言,詩中的鏡子意象已不是一個具象物了,而是人類普遍認知的一個抽象物。

  艾青的詩歌鏡子:鑑賞二:

  這是一首哲理小詩。全詩,語言平白淺顯,卻蘊涵深刻哲理,讓人品味深思。

  詩人借鏡子說世事人情。鏡子的特點是忠誠***“決不隱瞞缺點”***和真實***“誰都能從它發現自己”***。然而,人們面對這“深不可測”的平面,面對它的忠誠與真實,卻表現出各自不同的情態:或喜歡,或躲避,或打碎。細細品析,我們不難體味到詩中所沒說出的話,真可謂,耐人尋味。

  艾青的詩歌鏡子:鑑賞三:

  這是一首詠物的哲理小詩,閱讀時可以感受到一般躍動著的清晰的理性思辨力,因為這裡面熔入了詩人艾青對人生的深切體驗。

  詩人以偶行的簡短詩節構築全篇,其中前三節從正面描述鏡子的特徵,後面四節則寫鏡子的遭遇。

  關於鏡子的特徵,詩人沒有用很多的語言去形容刻劃,只有“一個平面”、“最愛真實”、“忠於尋找它的人”等非直接性描述的寥寥幾行。這是因為,在詩人的目光裡,鏡子意象已從具體物象剝離出來,成為一種理性參照物,況且鏡子本身也無須多費筆墨。然而,詩人並未落入直切的理性陷阱,相反賦予詩行以奇特的審美效應。如,第一節詩中“僅只是一個平面/卻又是深不可測”兩句,將“平面”和“深不可測”形成鮮明對比:前者是一目瞭然,後者卻無法把握;前者是純粹表象的寫實,後者卻是深層蘊含的開掘,熔入了詩人的感觸。“它最愛真實/決不隱瞞缺點”,在理性的延續中,詩人繼續沿著意象深層展開詩意。平面的反射,直來直去,毫無掩飾躲閃,這就是真實。在它的面前,誰都能夠看清自我,不論是沉醉後的紅顏,還是歲月老去的白髮。正因為如此,有人從它身上找見了自己的美麗,從而喜歡它;有人不敢在它面前直視自己,躲避著自己的醜陋,甚至惱羞成怒,“恨不得把它打碎。”世界是複雜的,鏡子也許太天真了,但它卻是認真的,一絲不苟地照出人生的美醜。就這層意義而言,詩中的鏡子意象已不是一個具象物了,而是人類普遍認知的一個抽象物。

  讀完這首詩,我們不能不敬佩詩人那深邃敏銳的洞察力。詩人透過意象表層的“一個平面”,看到了其“深不可測”的本質,並且將意象提升到人類認知的普遍高度,使理性獲得了超越。事實上,每個人都能從“鏡子”身上照見自己的所作所為,看到自己的靈魂。《鏡子》一詩凝結了詩人對人生的思考,可謂匠心獨具。

  不知詩人是否有意,《鏡子》這首詩在結構上表現了對立化的狀態,如關於鏡子外形的“平面”與“深不可測”的對比,“醉後酡顏”與“鬢如霜雪”的對比,“喜歡”與“躲避”、“打碎”的對比,構成著一種強烈的反差,並在反差的滲合裡,凸現了鏡子意象深刻的理性特徵。

  雖然這首詩帶有明顯的散文化傾向,但句行的構成仍較為齊整,語言十分簡潔,意象之間的關係也清晰如畫,從而在表現一種較強的理性色彩的同時,也給人以濃烈的詩韻。我們可以從中看到詩人的嫻熟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