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的教育意義

  《 弟子規》在中國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響,清代後期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接下來請欣賞小編給大家網路收集整理的。

  :有助於增進學生尊老敬長意識

  當代中職學生,俗稱90後,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父母的溺愛呵護中長大,大都只知道從父母那裡索取,不知何為付出,更不會從事任何具體勞動,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所以,《弟子規》的學習可以使學生理解父母,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同學。

  :有助於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良好品德

  誠信、責任教育是中職教育的原則,現代的中職學生相對於普通高中生來說不僅是文化知識水平較差,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品行上的問題及差異。誠實守信這一最基本的道德原則在部分同學中蕩然無存。但是當今的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力軍,是未來世界的引領者,如果將如此嚴重的失信態度與虛偽稟性帶到工作中去,就會帶來嚴重不良的社會後果。因此學生在校期間要關注學生的言行及思想認識傾向、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進行誠信教育,使德育教育深入學生的心靈,影響其人格發展,從而塑造他們健全而又理性的精神。“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奸巧語 穢汙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弟子規》不僅提出人以信為本,要求言以信為先,實事求是,不要誇誇其談,華而不實,虛浮佞巧,而且還非常重視道德人格的建立,認為培養人的道德品格應放在首位。指出人格之美勝於外在衣服飲食的華麗奢侈,勝於花言巧語的能言善辯。在人格培養中,要見賢思齊,見不善而自省,結識良知益友,善於聽取他人的批評,勇於承認錯誤。《弟子規》特別關注人們行為的內在心理動機,強調從內在人格上改善人,提升人。這種直指心靈的教化,對誠實守信品德養成具有重要意義。

  :有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康的價值觀念

  良好的日常習慣是養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是道德生成的基礎,是形成健康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開端。良好的日常習慣與生活方式包括行、坐、臥的日常行為舉止和言談的把握程度,對待衣食住行的態度和整潔化等要求。

  在今天的校園裡,很多學生的日常習慣與生活方式讓老師瞠目結舌,不可思議。很多學生通宵達旦的上網聊天,玩遊戲,白天上課、甚至考試時呼呼大睡;有些學生則過分追求品牌,追求服裝的時尚前衛,不顧及家長的經濟承受力,一味攀比;還有不少學生則根本沒有集體意識,無視他人存在在教室內大喊大叫,隨便亂扔垃圾,班級活動概不參加等等。諸多現狀表明,學生德育教育要從做人的基本行為禮儀與文明舉止抓起,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價值觀念,形成文明禮貌、高雅而富有教養的行為舉止與生活態度。《弟子規》具體而全面地闡述了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基本要求:一要求弟子珍惜光陰。“朝起早,夜眠遲”,勤勉學習,生活有規律。二要求講究個人衛生,衣著整潔,飲食合度。指出:“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汙穢。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弟子規》要求我們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穿著的整潔與整齊。衣著的關鍵不在於它是否名牌,是不是昂貴,而是符合自己的身份,符合自己的經濟能力。學校是知識的聖堂,禮儀的殿堂,學生著裝更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穿著整潔大方是其最基本的要求。三要求青少年學生坐立行走,出入進退要符合一定的規範。“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這是要求注意自己的體態姿勢,養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勢。當前中職學生就業要過的第一關就是面試,而部分同學恰恰就輸在面試這一就業的起跑線上。因此,熟讀《弟子規》,將其所要求的行為準則謹記心頭,長期實踐,形成良好習慣,由良好的習慣塑成富有教養的行為品格,這是《弟子規》教育的意義所在。

  四、有助於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與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當代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他們有著極強的個性,這使他們很難融入集體生活。90後的獨生子女由於家庭過分溺愛更加自私和以自我為中心,他們缺乏容忍、謙讓、與人合作的品質。容易心理衝動,自我控制力弱,常常因為一些人際關係中微不足道的事情發生爭執,為了維護自尊,誰也不願意讓步,層層升級,最後造成大的衝突和悲劇。而在人際交往上,他們或過度的心理提防、或沉迷於網路的虛幻世界、或過於自負不願與人交往,或自小就生活在封閉的家庭小圈子裡,不會與人交往。《弟子規》的學習有助於學生確立健康的人生態度與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對學生的人際交往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指導意義:

  ***一***平等仁愛的相處原則。“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人,所以同類間應該以仁愛為相處的原則,提倡彼此平等、親愛、善以待人,做一個有仁愛精神的人。人與人間的這種仁愛與平等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只有尊重他人,才能使別人尊重自己。在與他人進行交往時,要把雙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即不能覺得低人一頭,也不能自高、自傲、高高在上。人與人之間的

  不同與差別,應來自於品行和才能的差異。真正贏得他人的是高尚的品行和出眾的才華,而不是張揚的外貌與誇誇其談。要以理服人,不要以勢壓人,這樣他人方才心服口服。

  ***二***真誠合作,和平共處。在與他人相處中,《弟子規》要求我們本著公而無私的態度,“人所能,勿輕訾”“人有短,切莫揭”,不隨便詆譭他人,不揭他人的短處,不惡意散佈議論他人的私事。與人相處,要“道人善”“善相勸”,積極地發現他人的長處,他人的好處,以德相勸,這樣彼此既能和諧相處,又可以相互提升人格修養。人與人之間熱誠的讚許與誠懇的批評,都能使彼此間願意瞭解、信任、傾訴、交心。學生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學校生活是集體生活,鶴立雞群的人往往會被孤立的,學校生活的環境,使得彼此間的合作不可避免。你應該在別人午睡時,儘量放輕動作;自己聽音樂時戴上耳塞;有同宿舍朋友、親友來訪,熱情接待,“勿以善小而不為”。當你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時,彼此合作的契機便已來臨,你就會不自覺地融入集體中去,從而倍感集體的溫暖。

  ***三***敢於奉獻,行為文明。有的學生在與別人交往時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只關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把別人當作達到目的、滿足私慾的工具或跳板;不尊重他人的價值和人格,漠視他人的處境和利益。如在部分學生中功利思想特別嚴重,“誰家父母是當官的,特有權”,“那位老師跟領導關係好對將來就業有幫助”,則極力討好這樣的同學和老師,而對那些沒有門路、對他沒有“幫助”的同學和老師則疏而遠之,甚至非單不尊重還要侮辱謾罵。《弟子規》則告誡我們,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和他人相處不要貪圖便宜,要見利思義,不該拿取的則不要拿,和他人相處要本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態度,多付出,少索取。對他人的恩情要記得報答,對他人的怨恨要儘量淡化、忘記,要寬以待人,嚴於律己。只有這樣才能建立和維繫良好人際關係。

  當然,成書於清代的《弟子規》難以避免地有其歷史侷限性,其中有些道德要求並不切合當今時代的發展,如“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揖深圓,拜恭敬”等,但是針對現代社會中職學生中存在的不誠實守信、不孝敬父母、不尊重師長、沒有感恩的心等等大量不良道德現象,做為一名中職德育教師,非常痛心,經過多年艱苦的教學的探索和多樣化的教學實踐,證明將傳統文化納入中職德育教育是非常有效的。因此號召中職學生學習《弟子規》、踐行《弟子規》是非常必要的,《弟子規》對當代中職學生道德教育的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