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案例分析範文_護理典型案例範文

  案例分析法在當前各個領域的教學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在臨床護理教學領域自然也不例外。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護理案例分析範文,供大家閱讀!

  護理案例分析範文篇1: 血跡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患者,女性,28歲,已婚。因“胃潰瘍”住醫院治療。晚飯後病人外出散步,約1小時回病房後自覺下腹部疼痛,且症狀逐漸加重,噁心、嘔吐咖啡色樣胃內容物,大汗淋漓。護士多次詢問發病誘因,病人肯定回答是吃了“冰激凌”所致。醫生體格檢查發現:上腹部有壓痛,考慮“胃痙攣”、 胃潰瘍併發穿孔”?經X線放射透視及B型超聲波檢查,均未發現腹腔遊離氣體等異常現象。但患者病情逐漸加重,腹部疼痛、呻吟不止。面色蒼白,脈搏細速,血壓有下降趨勢。當護士再次檢視病人時,發現病人貧血貌明顯,便仔細詢問月經史,並脫下內褲檢視,果然發現內褲有血跡,初步判斷“官外孕”o立即將自己的判斷結果告訴了值班醫生,提醒儘快請婦科會診。會診結果:宮外孕,失血性休克,即刻急診手術治療。術中真實了護士的判斷是正確的。這位危急時刻的病人因為護士能“脫下內褲檢視”而轉危為安。

  案例分析

  1.這個案例說明,護理觀察的結果是從極其細微中發現的。如果每一位護士都能像這位護士這樣,在病人的主訴與病情出現偏差時,應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思維聯想,護理觀察中不放過任何可能細節,主動搜尋有助於疾病診斷的相關跡象,如“脫下內褲檢視,發現內褲有血跡’’,為醫生診斷提供重要參考。這樣的護士經過若干年持之以恆的努力,將會積累無窮的經驗,成為挽救患者生命的臨床精英。

  2.孕卵在子官腔以外部位著床發育,稱為異位妊娠,習慣稱為宮外孕。其中輸卵管妊娠最常見,約佔95%。輸卵管妊娠的部位以壺腹部最多,約佔55%。60%,是產科最常見的急腹症之一,如不及時診斷處理,常可因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可見,護士的細微觀察,為搶救患者生命贏得了寶貴時間。

  3.官外孕典型的臨床表現有:一、停經:一般病人在發病前有6—8周停經史並有早孕反應,但少數病人並無反應,並將陰道流血誤認為是月經。二、腹痛:約有90%以上的病人表現為患側下腹部隱痛或酸墜感。當輸卵管內胚胎逐漸長大,致輸卵管膨脹發生流產或破裂內出血時,表現為突然發生的一側下腹部撕裂樣疼痛,伴有嘔吐並迅速波及全腹。三、陰道流血:胚胎死亡後,子宮蛻膜隨著體內雌激素水平的改變而發生退行性變、壞死,常有不規則陰道流血。四、暈厥與休克:由於腹腔內出血,患者常有暈厥,重者出現失血性休克,其嚴重程度與陰道外流血不成比例,這一重要體徵往往容易被臨床忽視而誤診。這位護士正是把握住了這一關鍵細節,發揮了護理觀察在醫療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護理案例分析範文篇2: 敏銳的觀察力源於多年積累

  患者,男性,3 6歲,治安警察。一次執行任務過程中與歹徒發生搏鬥後突然出現胸悶、氣促,胸部有壓迫感,雙腿無力行走。抬入急診神志清楚,但面色蒼白,測量血壓60/30mmHg,脈搏細弱128次,分,呼吸32次/分,心律整齊,全面體格檢查未發現任何外傷跡象。初步診斷:心肌缺血?冠心病?給予營養心肌支援治療,心電監護,吸氧等處理。急診護士輸液時發現病人嘴角和手上有血跡,認為其身上很可能存在隱匿傷口o再次詳細詢問發病情況及與歹徒爭鬥過程a護士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初步判斷為“心胸外傷”,便果斷將自己的想法報告了醫生。醫生再次仔細檢查患者胸部、背部,果然發現左側胸部乳頭與劍突之間有一槍傷所致的約1cm長的閉合性小傷口,便證實了護士的判斷。急行心臟彩超檢查提示:心包積液。經積極外科處理,病人轉危為安。

  案例分析

  1.在警察瀕臨生命危險的關鍵時刻,護士邊操作邊觀察病情,憑藉多年的臨床工作經驗,敏銳地從病人“嘴角和手上有血跡”這一表象想到了問題的實質,協助醫生立即找到了胸部子彈射人、射出的傷口,為及時做出正確診斷、實施正確治療贏得了寶貴時間。

  2.心包填塞是心包腔內有一定量的血液積存,壓迫心臟阻礙靜脈血迴流人心臟及影響收縮期心臟的排血,從而引起嚴重的迴圈障礙。穿透性胸部損傷可以引起心臟及冠狀動脈破裂出血,急性出血擠壓心臟如果得不到及時處理,必將在短期內死亡。病人出現面色蒼白、煩躁不安、呼吸困難、心音遙遠而微弱,血壓下降、脈壓差變小等症狀。這種情況下,應立即作出診斷,迅速做心包腔穿刺,抽出心包腔內積血,解除對心臟的壓迫才能挽救生命。

  3.急診科護士應該具有豐富的急救學知識,熟悉心包填塞的臨床表現,如動脈壓下降、中心靜脈壓升高、脈壓差變小、奇脈、頸靜脈怒張、心搏微弱、心音遙遠而微弱,嚴重時出現心臟驟停。所以,在出現上述危重症候時,應立即進行緊急處理。認真記錄病情變化,備好穿刺吸引針及注射器,緊急情況下在病區內做好開胸術準備工作。心臟有活動性出血和血塊積聚於心包腔內時需要手術止血和清除心包腔內血塊。嚴格控制輸液速度及輸液總量,必要時應用靜脈輸液泵控制輸液,中心靜脈壓監測血容量。

  護理案例分析範文篇3: 護理問診體現護理價值

  患者,男性,6 6歲,高血壓病1 0餘年,常年服用降壓藥物,血壓控制平穩,無任何異常感覺。有一次因為鼻子不通氣使用“滴鼻淨”。鼻子症狀雖然好轉了,但每天起床後出現頭暈,頭部脹痛,頭腦不清醒,連續幾天測血壓波動於170~180/110~120mmHg之間,服用降壓藥物毫無效果,感到非常納悶,去醫院看醫生進一步檢查,心臟彩超、腹部彩超、頭顱多普勒、生化全項化驗等均未發現異常。於是,醫生只好給病人調整服藥方案,效果還是不明顯。再次來診時,與一位護士仔細聊起了自己的情況。敏銳的護士立刻明白了病人的意思,耐心詢問近期用藥及發病情況後恍然大悟。原來,這位病人血壓增高的原因不是降壓藥物效果不好,而是病人患過敏性鼻炎,使用“滴鼻淨”3次/日,2~3滴/次造成的“藥源性高血壓”。在護士的正確指導下停止使用“滴鼻淨”,服用原劑量降壓藥物後頭暈、頭痛等症狀逐漸消失,血壓控制在了原有水平。

  案例分析

  1.滴鼻淨的主要成分是羥甲唑啉,是一種血管收縮劑,可以收縮鼻腔黏膜血管,減少黏膜腺體的分泌,減輕區域性組織充血,從而達到改善鼻腔通氣的目的。但是,這類藥物在使用時,若使用不當,到達鼻腔內經鼻黏膜吸收後,還會有一部分流向咽部,經過咽部吸收後進入血液迴圈,引起外周血管收縮,從而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對於普通人來說,正常血管有一定的調節能力,對血壓影響不會太大,但對高血壓病人來說,就會因為對抗降壓藥物的作用而導致血壓升高,嚴重時還會導致高血壓危象,引起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等危及生命。所以,臨床上一定要注意教會病人正確使用滴鼻藥物的方法。

  2.臨床上滴鼻藥物的正確使用方法有2種:

  一、頭後仰位滴藥法:病人仰臥於床上,肩下墊一軟枕,頭儘量向後仰,使下巴磕朝上然後滴藥,滴藥後輕輕捏鼻翼數次,使藥液均勻佈滿於鼻腔。滴藥後保持原體位不變,5 ~10分鐘後再起來,使藥液充分與鼻腔黏膜接觸吸收。此法適宜於鼻炎、鼻竇炎等的區域性治療,可以使藥液進入鼻腔後段咽鼓管開口處。

  二、頭低側位滴藥法:病人側臥,去枕,患側耳部靠在床面,頭向肩部垂下,鼻部轉向上肩方向,保持與肩在同一平面,使鼻腔側壁成水平稍斜向鼻根部,滴入藥液5 ~10分鐘後再坐起。這樣可以使藥液滯留鼻腔時間更長,減少藥液流向咽喉部引起刺激症狀。

  3.案例中的護士通過問診,以廣博的醫學知識解決了醫生沒有解決的問題,為病人解除了痛苦,更重要的是杜絕了嚴重併發症的發展,體現了護理工作的價值。這種善於交流、善於溝通的做法正是當今護理服務模式所提倡的,也是急於推廣的。護士在接觸每一位病人時,如果都能像這位護士一樣,發揮護理工作職能,主動普及健康知識,提高全民健康素質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4.該案例提醒廣大醫護人員,向病人做用藥指導時,一定要告訴病人,任何藥物都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不能盲目使用,以免造成不良後果。比如使用滴鼻藥物,如果長期擅自依靠滴鼻液來改善鼻腔症狀,則導致藥物性鼻炎;鼻部外傷後出現鼻腔出血時,如果自己隨便用滴鼻藥止血,因為有些鼻外傷病人鼻腔滴藥不當可以引起顱內感染,導致嚴重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