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案例分析範文

  對於幼兒園教師來說,撰寫案例是一種常見的交流和學習方式。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供大家閱讀!

  篇1:上廁所

  小班幼兒正處於自我意識萌發時期,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有的幼兒霸佔心理很重,認為什麼都是我的,不會謙讓;有的幼兒較膽怯,羞於交往,害怕對方拒絕自己,但其內心也是渴望能和同伴說笑遊戲的;有的幼兒缺乏起碼的禮貌知識,在活動中撞倒了對方或踩痛了對方連一句"對不起”部不說。因此,幫助小班幼兒在生活小事中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對其自我人格的建構和社會性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片斷一:小朋友上廁所

  一次活動後休息時,孩子們有的喝水,有的上廁所。這時,廁所裡傳來了爭執的聲音:"這是我第一個搶到的 ! 老師,他推我 ! ”

  "不行,我就要第一個 ! ”

  "哇 ! ” 哭聲 ……

  原來,小朋友一起擁到廁所裡,由於人多廁盆少,有些小朋友就要等待入廁。可天天就是不願等,一進去就要搶第一。其他小朋友可不樂意了,他就動起了武力…??像這樣的事情幾乎每天都上演好幾次。

  小班幼兒剛剛從家庭中走出來,他們的獨佔心理比較明顯。在他們的意識中,"我搶到的就是我的。”"我搶不到就打你、咬你。”因此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常常發生衝突。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我們想通過廁所環境的創設和利用,幫助幼兒獲得積極的自我意識。

  我們知道幼兒模仿力極強,特別是小班幼兒,他們能通過模仿去學習攻擊性行為,同樣也可以通過模仿去學會謙讓、互助、分享和合作等一些行為。故事《小螞蟻搬豆》中井然有序、團結合作的小螞蟻形象深深感染著孩子,給幼兒樹立了好榜樣。於是我們把可愛的小螞蟻畫下來,一個一個排好隊貼在廁所的牆面上,而且高度和幼兒的視線一般齊。這樣,他們上廁所時,看到排著隊的小螞蟻,自然而然地就排好隊等待入廁。在等待的過程中,還可以數數小螞蟻,複述故事中的情節:小螞蟻排好隊,一個跟著一個,很快就把豆豆運到了家裡…??”漸漸地,我們再也不用每次休息時都要向幼兒嘮叨一句: "上廁所時要排好隊,不要爭搶。”耳邊經常聽到的是:"老師,我排好隊了。老師,我讓東東第一個小便。”……

  片斷二:小腳印讓我們變勇敢

  小班幼兒初人園時,由於從家庭來到幼兒園這個陌生的環境,在生活上、情感上和心理上均依賴成人的照顧,不安全感就產生了,尤其是懼怕幼兒園廁所裡的蹲坑。有的幼兒一天尿溼褲子好幾回;有的幼兒上幼兒園幾天都不大便,引起大便乾燥;有的幼兒因憋大便而經常拉在褲子裡。

  如何讓孩子們不害怕上廁所呢 ? 我們認為,營造適合幼兒的廁所環境勢在必行。既然孩子們害怕蹲坑,我們就在每個廁坑的兩邊選適中的位置用環保油漆畫上了可愛的小腳印,孩子們既喜歡又感到新奇,都爭著去踩自己喜歡的小腳印。這樣一來既減輕了孩子們的心理壓力,又激起了孩子們主動上廁所的慾望,而且當孩子們把自己的小腳和廁坑邊的小腳印對準後蹲下來大小便時,不會弄到外面來,真的是一舉多得。

  後來,我們還試著用幼兒喜愛的小動物形象來營造"廁所文化”;課後,我們還為他們播放一些輕鬆的音樂,以緩解緊張情緒。孩子們在入廁時有了愉快的笑容,憋大便、拉褲子的現象漸漸消失了。

  今天的幼兒園教育是個內涵豐富的大概念,生活環境對幼兒生活能力的作用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在營造"廁所文化”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的行為、語言、表情都在傳遞著資訊,在告訴我們他們的需求、困惑和感受。誠然,生活小事中還蘊含著更多的教育價值,正等著我們去探索、去挖掘

  開學了,有的孩子是託班上來的;有的是新生。如今都已是小班的小朋友了!來到了一個又大又漂亮的新教室,環境是嶄新的,老師同伴都是陌生的。一切都衝擊著孩子們的視覺、聽覺和觸覺。因而也增加了孩子們的焦慮和恐懼感。在幼兒園集體生活中經常發現有孩子吮吸手指,東張西望,注意力不集中。我試想:這個習慣多不好啊,而且手指又那麼的不衛生,肯定影響孩子的健康。我們小班就得從小抓起,培養他們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不防從這一現象切入設計一些適合小班幼兒的教案。通過教學活動讓他們知道吮吸手指是一種壞習慣,會影響身體健康。讓他們懂得經常洗手,保持手的乾淨。

  案例描述及分析:

  一不乾淨的手指

  按設計思路,我想讓孩子們感知吮吸手指是一種壞習慣為第一活動目的。

  師:“平時啊,老師經常看到有些小朋友把他的小手指放在嘴巴里吃。小朋友們有沒有看到呀?”

  幼:“小A、小B、小C、 ”

  師:“哇!有這麼多呀!那你們說你們的小手指乾淨嗎?”

  幼:“不乾淨。”

  師:“為什麼不乾淨呀?你是怎麼知道的呢?”

  幼:“手指上有蟲子,吃了會生病的,生病要打針的 ”

  師:“恩,小朋友們說的都很對。那你們說吃手指是不是一種壞習慣呢?”

  幼:“是”孩子們在老師的有效提問中初步感知吮吸手指是不衛生的,是一種壞習慣。

  分析:小班幼兒的思維水平仍處於直覺行動階段,他們需要直接感知事物才能獲得相關經驗、認識。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髮展水平。吮吸手指在小班是常見的行為習慣。

  教師要懂得把生活中的東西轉化為有價值的學習內容,從教學活動中讓幼兒得到相關認識。

  二痛苦的手指

  在上一環節中有個別吮吸手指的孩子就認識到了自己行為的不對,迅速將手指從嘴中拿出,並表現出害羞的樣子。我認為這正是引導孩子進入這一環節痛苦的手指最好的時機。

  師:“瞧,小朋友們,我是手指,我生病了,病的很厲害。因為我的主人總是把我放在嘴裡吸呀吸,有時候還咬我呢!我就變成這樣子了,多難看呀!皺巴巴的、光禿禿的,做起事來也不方便了,我真難受呀!”教師在講述故事的同時出示痛苦表情指偶,邊講述邊表演幼兒聽得很認真。教師抓住時機及時進行提問。

  師:“小朋友們,手指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呀?”

  幼:“因為他的主人咬他、因為他難受”

  師:“對呀,那你們說說他的主人咬他好不好啊?”

  幼:“不好”

  師:“那我們小朋友要不要咬小手指呢?”

  幼:“不要”

  師:“為什麼不能咬呢?”

  幼:“他會痛、會難受的”孩子的回答我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表揚。

  我思考:孩子已經明白吮吸手指是不好的,手指會難受。但小班幼兒需要親身經歷方能深刻感受到。為此,我在想是否可以讓孩子真正嘗試一次呢?

  分析:通過擬人手法讓幼兒感受手指被咬,被吮吸的痛苦。但我還是終止了讓他們嘗試的想法。因為孩子的手指實在不乾淨,一但讓他們嘗試,或許有些孩子會覺得:“咦,真好玩!”

  三高興的手指

  打消上面的念頭後,我接下來直接還是已擬人手法展示了高興的手指。

  師:“小朋友們好!現在我可高興了,我的主人再也不咬我了,而且還經常給我洗澡。瞧,我多幹淨,多漂亮呀!教師同時出示高興表情的指偶

  師:“小朋友們,現在我的手指怎麼樣了呀?”

  幼:“笑了,變乾淨,變漂亮了 ”

  師:“對,這是為什麼呢?”

  幼:“主人不咬他了,給他洗澡了 ”我給予幼兒肯定、讚許。

  分析:鼓勵孩子自主的發現事物的變化和聯絡比教師“單程式”灌輸知識經驗給孩子的發展更為有益。難受的手指,高興的手指通過指偶比較,這是直接的視覺感知。提供生動的教具可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四乾淨漂亮的手指

  這一環節我直接讓孩子在觀察瞭解的基礎上進行討論。

  師:“現在,請小朋友們互相看看小手指,說說自己的手指乾不乾淨,漂不漂亮?”

  幼:“不乾淨,不漂亮,乾淨,漂亮 ”教師在此時可檢視每位孩子的手指,將發現的個案拿出來評析。並通過這個環節提醒幫助孩子糾正吮吸手指的習慣。

  分析:幼兒討論得很積極,也大膽表達了自己的所見。通過個案引導孩子的習慣。對於孩子的想法教師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引導孩子積極參與活動中來。

  反思:

  綜合上述案例,我對自己的教育實踐進行了反思:

  吮吸手指是平時生活中發現的現象,教師抓住了機會開展活動。作為教師這點是很關鍵的。案例中對手指的觀察都是對小班孩子行為習慣培養的前提。在生活中感受,在生活中體驗,把握教育時機,提供教育引導。

  篇2:讓幼兒動起來

  案例背景:

  A是班級裡的小男孩,來幼兒園一年都不到,長得很帥氣,有時儼然一個大男孩,人也很聰明,但話不多,還有讓老師苦惱的是:他很多時候比較懶,睡前不願意自己脫褲子,醒了更多的時候等老師、阿姨幫他穿褲子、鞋子,如果不是很餓他連喂自己吃飯都懶得動手,做操時只要老師不扶著他做,他也懶得動手動腳,活動時,只要是需要動手稍微有點麻煩的事情,他寧願坐在一旁看看,彷彿他對於很多事情都沒有什麼激情。

  案例描述:

  情境一:“老師好!”門口A進來。“你好!今天真棒,來得早起來了。”老師一邊摸著A的頭,一邊對他說,“想玩哪個區角,自己選一個進去玩吧。”他選了娃娃家,在裡面玩得很開心,又是燒菜,又是做飯,還躺在靠墊上蹭來蹭去很是舒服。到了做操的時間,老師鈴鼓響起,“請小朋友們把你們的玩具整理好,有小便的小朋友去小便,然後來搭火車,我們要準備下樓做操了。”可他還在玩,老師叫他:“A整理好玩具,穿鞋子出來了,我們要準備下樓了。”可他還在繼續玩,老師走過去,對著他說,他這才放下手中的玩具,但是沒有整理的意思,來到自己的鞋子旁邊坐著,但是就是沒有動手穿,然後看看老師。老師知道他的意思,但是老師說:“你先把自己的玩具整理好,然後自己穿上鞋子,A很棒的,自己會穿的哦?”他沒反應,然後老師又說:“A再不整理,等下我們就都下樓了,就不等你了。”他見老師這麼說就象徵性的拿了幾個玩具放好,這時一位小女孩進去幫他整理,他就馬上退出了,他坐在鞋旁沒有穿“我不會!”A說。“不會我可以教,但是我教完了你要自己穿。”老師說。A點點頭,老師一步步告訴他,他今天穿的鞋子應該怎麼穿,並一步步幫他穿上一隻,另一隻讓他自己動手,他很快久穿好了。

  情境二:

  操場上,孩子們都興致勃勃地和著音樂做早操,雖然有些孩子的動作也不是特別標準,但是一個個都是一副認真的樣子。這時,看到站在圈子上的A又在那裡一動不動,老師開車開到他的面前:“A小司機當好了嗎?”說著老師扶著他的手開著,他就像一個提線木偶,沒有任何感覺的讓老師扶著他開,開了一小會,老師放開了他,繼續開到其他孩子的面前,然後他又是呆呆的站著懶得動手了。老師叫他:“A,小手舉起來了,變成小豬了嗎?”老師扶著他的手誇張的做起來,他就跟著老師的手動起來了,但是當老師離開後,他又停了,對此老師顯得有些無奈。

  情境三:

  餐前老師講了嘟嘟熊的故事給孩子們聽,故事講完後,老師問孩子們:“老奶奶為什麼喜歡嘟嘟熊?還誇獎他。”有孩子很快的說:“因為他會把自己的吃出的垃圾都帶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愛勞動。”“對呀!所以老奶奶喜歡他,還誇獎他。那我們也要學嘟嘟熊,以後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偷懶,要不然沒有人會喜歡你的。”“A是嗎?”旁邊的一位孩子馬上說:“恩,是的。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A也點點頭。

  情境四:

  有天起床,所有的孩子都已經穿好鞋子了,只有A還坐在他的鞋子旁邊等阿姨出來幫他穿。一會,阿姨出來,老師對阿姨說:“阿姨,不要幫他,他會習慣的。”然後,阿姨沒有幫他,他繼續坐著,老師走過去,“我們今天來給你得小腳丫找家好嗎!”老師把自己的鞋子脫去,“這個是它得家嗎?”“不是!”“那它得家在什麼地方?”“這裡!”“那趕緊讓它進家門吧?”“好!”

  案例分析:

  1、形成不良習慣的原因

  A的不良習慣並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通過家訪我們瞭解到,從小A一家就跟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兩位老人對於小孫子是寵愛有加,每天吃飯都是由外婆喂,外公外婆的另一個任務就是清理A每次玩好的場地,他從來都不習慣自己整理玩具。就這樣,什麼都由大人包辦代替,使他失去很多自己動手的機會,並逐漸養成了嬌生慣養的性格,而且外公外婆對於他的每個眼神總能很快的心領神會,並做出及時正確的反應,難怪A經常說自己不會但也懶得問。

  2、教育效果經常不明顯的原因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老師們也會運用故事、榜樣激勵、說理、看圖等策略,但是這些對他來說更多的時候只是簡單的說教,教育只停留在表面而使被教育者缺乏感性認識和經驗。教師對於孩子的教育有時還是會受到傳統教育的思想束縛,有時也會只注重教育的結果而非過程。比如有時教師為了讓孩子儘快的完成任務,僅僅只是用了語言的提示讓A把自己的玩過的玩具自己整理好,卻沒有交給他應該如何整理,這對於其他的孩子來說也許並非難事,但是對於一個在家一直有人幫他做事的A來說也許是有難度的,可能根本沒有人告訴過他應該要怎麼拿怎麼放,放哪裡。而有時教師也忽略了孩子的內心感受,上述的教育對於A來說也許只是對於一些基本道理的表明的接受,而並非從內心有所觸動,因而也達不到明顯的教育效果。

  案例反思:

  1、 做好家園共育工作,統一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

  長輩們對於獨生子女得溺愛讓他們失去了很多動手的機會,正是這樣才讓A變得如此的依賴他人。要是他發生根本性得改變必定需要一個很長得過程,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更多家長得配合,教室要及時得指導家長的工作,要讓家園真正能達到很好得共育,而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要讓5+2=7而不是小於7,為孩子創造良好得家庭環境和表現自我的機會。

  2、淡化說教,創設更加生動活潑的實踐情景去教育孩子,運用好遊戲得方式

  在我們得日常教育中,不要以成人得眼光或語氣去教育孩子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不要總習慣於把現成得東西告訴孩子,要倡導以人為本,更多得運用遊戲為孩子創設有趣得情景讓他們親身體驗。

  3、教師要成為幼兒學習活動得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幼兒園綱要指出:“教室應為幼兒學習生活得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就要求教室要觀察幼兒、瞭解孩子、同時鼓勵孩子去發現自己的世界。而教室僅僅作為他們參加獲得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4、找到孩子得興趣點加以引導

  都說興趣是最好得老師。綱要也指出:教師應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得事情、遊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得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提高孩子對於參與活動得興趣。

  篇3:老師,我不睡覺

  案例背景:

  子涯是幼兒園小班的新生。由於媽媽工作繁忙無法照顧的原因,子涯基本上白天都跟著外婆,過分的溺愛、依戀,造成子涯獨特的性格。

  案例描述:

  哎,周子涯小朋友又沒有睡著,怎麼辦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每天來到幼兒園,子涯表現的中規中矩沒哭也沒鬧,但一到午睡時,他就緊皺眉頭,老師問他原因,他就嚎啕大哭,哭聲如雷聲,驚天動地,又手舞足蹈、拳打腳踢。搞得老師手足無措,只能帶他到教室外散步,他總是馬上安然無恙微笑了。我總會提醒他好多次,試圖讓他能夠睡著,避免午後疲勞,可是沒有一次是成功的,真是讓我傷透了腦筋。和家長也反映過,可是家長的態度是可能就是孩子的想法:他不想睡就不要勉強他睡,只要不影響其他的幼兒。第二天,我想也許可以照著家長的意思試試,於是,今天我走到子涯小朋友的身邊,對她說:“寶貝,今天你可以不睡,但是有個條件就是你不能影響別人,可以嗎?”他興奮的告訴我:“可以,老師你真好。”他送給了我燦爛的微笑,我同樣也迴應了他微笑。

  以後的幾天,周子涯小朋友都會主動的告訴我:“老師,我不會影響其他小朋友的。”

  案例分析:

  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兒”,所謂“打盹兒”,就是短時間的睡眠,多指午睡。無疑,午睡有利於孩子的健康,然而,很顯然,午睡對於我們班上的這位寶寶來說是“不來電”的,我也曾想不顧孩子的想法,逼迫他入睡,但這樣的念頭很快被打消了,因為我不想因為我的疏忽,造成一個不健康的幼兒。經過觀察分析,我發現子涯存在午睡障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理原因。二是心理原因。幼兒從家庭走進幼兒園,他們依戀的父母及親人、熟悉的家庭環境和以自我以中心的生活習慣一下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老師、陌生的小朋友、陌生的幼兒園和陌生的集體生活。這種巨大的變化使他們有一種被拋棄的恐懼感,心理失去平衡,從而感到焦急、不安、不愉快,產生分離焦慮。

  案例措施:

  為使幼兒克服午睡障礙,除了家園結合,消除幼兒生理疾病外,針對兒童的心理,我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辦法。

  一、開展快樂的遊戲教育活動,幫助幼兒熟悉老師、小朋友、班集體和幼兒園

  一"我坐上了小火車"活動。活動目標是激發幼兒喜愛幼兒園的情感,減輕其對新環境的陌生感。具體做法是:教師親切接待幼兒的家長,歡迎小朋友來乘坐班裡的一列小火車。當幼兒選擇一節喜歡的空車廂並插上車票後車票是幼兒自選的,貼有小動物的卡片,表示幼兒已經上車了。司機老師扮演可以帶他去玩,發給他一個有趣的玩具,送他到喜歡的活動區玩。離園時教師告訴幼兒,歡迎他明天再來乘坐小火車。

  二"我的一塊小天地"活動。活動目標是使幼兒感到他是幼兒園的小主人,減輕不安感。具體做法是:教師親切地告訴幼兒,幼兒園和家裡一樣,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水杯,毛巾和座位。然後,教師發給幼兒一套和車票上圖案一樣的卡片,貼在幼兒選中的水杯格、毛巾架和桌子旁,貼好後把幼兒的日常用品放在那裡。最後,教師和幼兒一起欣賞他的小天地,提醒幼兒記住自己的標記,不要拿錯東西或放錯地方。

  三"認識老師"活動。活動目標是消除幼兒對老師的陌生感和戒備心,使幼兒喜歡、親近教師。具體做法是:請幼兒看三位老師表演的木偶戲,然後,玩遊戲"猜猜我是誰",猜戴××面具和是×老師。猜對後,老師和小朋友握握手,摸摸頭或拍拍肩。

  四"生日快樂"活動。活動目標是促使幼兒相互認識,培養幼兒共同遊戲、友好相處的情感。具體做法是:請幼兒欣賞佈置好的生日快樂的牆面,介紹代表×月份的花和圖片,然後做"過生日"遊戲。老師出示代表某月份的花,那個月出生的小朋友便扮演壽星吹蠟燭,其他小朋友為他唱《祝你生日快樂》歌。最後,壽星向每個小朋友道謝,小朋友們依次說:"祝××生日快樂。

  二、為幼兒創設和諧、愉快的午睡環境,克服幼兒睡前的焦慮心理

  一為幼兒解決睡前準備工作的困難。兩歲半左右的幼兒,自我服務能力有限,我便及時地給予幫助,提醒或幫助幼兒睡前小便,解決脫衣、鋪被等困難。

  二用愉快的情感來感染幼兒。放優美、平和的音樂,用音樂舒緩和旋律來感染幼兒,潛移默化地穩定幼兒的情緒。

  三滿足幼兒有的需要。幼兒渴望大人摟抱,即使長大了,也喜歡靠著成人。幼兒午睡時我常常扮演幼兒家長的角色,輕輕拍著愛哭的幼兒入睡,使他們深深地感到,老師喜歡我,老師和媽媽一樣好,從而信任、喜歡和親近老師,產生愉快和情感,哭鬧也就隨即停止。

  四用移情的方法來消除幼兒午睡的焦慮。幼兒的情感純潔而真摯,對可愛的小狗、小貓和小兔等動物很喜愛而且樂於模仿。根據幼兒這一特點,我在幼兒的床上貼上他們喜愛的小動物圖片,告訴他們這是××小動物的家,請他們扮演小動物在家中睡覺。孩子們覺得有趣、好玩,便學著乖巧的小動物睡著了。

  案例反思:

  通過近一個多星期努力,我終於使幼兒克服了午睡障礙,哭鬧現象沒有了,午睡室成了幼兒健康成長的溫馨搖籃。不同的幼兒有不同的生活習慣,我想我應該努力傾聽孩子的心聲,於是我得到了孩子燦爛的微笑與信任。雖然幼兒每天生理睡眠的時間較長,我們也提倡午睡,這樣對幼兒的發育成長是很有益的。但是幼兒的健康狀態應該從個體的生理角度來評判,不能一概而論。只要孩子身體健康,睡不睡午覺沒有什麼利益關係,應該順其自然。強迫午睡反而會造成幼兒的心理問題,對其成長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