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的推拿按摩體會
【關鍵詞】頸椎病 推拿
頸椎病系是頸椎間盤本身退變及其繼發性改變,刺激或壓迫臨近組織,如頸脊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和椎旁交感神經等組織而出現的一種症狀複雜,影響廣泛的臨床綜合症候群,故也稱為頸椎綜合徵。本病好發人群在30~60歲之間。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次共收集80例病人,其中男41例,女39例;年齡22~75歲;病程2天~30年。所有病例均經X線或CT或MRI檢查,除7例放射科檢查無明顯陽性體徵,餘均有不同程度頸椎病變,部分患者頸椎間盤有突出徵象,少數患者甚至有脊髓壓迫徵象。
1.2推拿手法 一般每週2~3次,4~6周為1療程。
1.2.1揉捏鬆筋:患者取端坐位,醫者先用拇指與食、中指或其餘四指拿捏頸項及肩背部軟組織,或用拇指或小魚際部於頸兩側來回上下揉捏10~20次,必要時再按壓風池、肩井、天宗等穴,並提拿雙側斜方肌。對頭痛、頭暈、眼花者可用一指禪推法推前額3~5次並點揉攢竹、魚腰、印堂、太陽、百會等穴或用指尖叩擊頭部經穴。對有手指麻木者可彈撥橈、尺神經2~3次並牽抖、捋順患肢,點壓曲池、外關、合谷等穴,以放鬆痙攣的肌肉。
1.2.2揉滾肩背:患者取端坐位或俯臥位均可,醫者先用拇指沿棘突兩側於肩胛骨內緣按壓推揉10~20次。如有筋結可用彈撥法彈撥3~5次,然後用滾揉法於肩背部***重點為患側***交替施術2~3分鐘,最後再用推擦法自上而下理順頸項及肩背部軟組織,以使其肌肉舒展、痙攣緩解。
1.2.3端提運轉:患者取端坐位,醫者先一手託患者下頜部,一手託後枕部,囑患者放鬆頸肩部並隨醫者手左右旋轉各3~5圈,以利活動關節,然後雙手提端患者頸部並穩力向上端提,使骨合其位、筋納其槽。
1.2.4側扳復位:患者取仰臥位,醫者一手託患者後枕部,一手託下頜部,先沿身體縱軸方向牽引頸部1~2分鐘,然後屈頸旋轉頭部,到最大限度後使頸部鎖住,再稍一用力旋轉,不要超過正常生理限度***切忌用力過猛、粗暴***,可聽到“咔嚓”一聲,即表示復位成功。
1.2.5定點旋轉復位:患者取端坐位,醫者先摸清偏歪棘突的方向,然後用一手拇指頂住患椎***偏歪***棘突一側,其餘四指扶住頸部,另一手先托住下頜部使患者屈頸側偏轉頭,到最大限度後用前胸固定患者後頭部使其頸部鎖住,然後託下頜之手改換成用肘部夾提患者下頜部,在提牽的情況下稍一用力旋轉頭頸***注意不要超過正常生理限度***,可聽到“咔嚓”一聲,即表示復位成功。此手法應輕柔,切忌粗暴,力求穩、準、輕。
1.2.6拍打叩擊:患者取端坐位,醫者先用單手虛掌或雙手尺側部、虛掌、空拳在頸項及肩背部進行有節奏的拍打叩擊,反覆3~5遍,再用手掌自上而下推擦理順肩背部肌肉數次。
2 結果
2.1療效標準:①痊癒:臨床症狀及體徵消失,功能恢復,隨訪1年無復發;②顯效:主要症狀及體徵消失,功能基本恢復;③好轉:主要症狀緩解,功能有所改善;④無效:治療前後症狀無變化。
2.2治療結果:80例中,治癒24例,好轉52例,未愈4例,總有效率為95%。
3 討論
導致頸椎病的原因很多,但可概括為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內因方面,先天畸形如頸椎的椎體融合,頸肋,齒狀突發育不全等。由於畸形而改變了頸椎的受力狀態,患椎的相鄰椎體必然產生應力集中或活動加大,加重了退變過程。肝腎虧虛、筋骨衰退,中醫認為人到“五八腎氣衰”,“七八肝氣衰”,說明人到中年***40歲***以後臟器衰退、筋骨退變,這時髓核中的水分逐漸減少,椎間盤厚度逐漸減小,椎間隙變窄,後關節囊及韌帶鬆弛。頸椎的穩定性降低而導致骨質增生。外因方面,臨床上有5%~15%的頸椎病人有急性外傷史。通常由扭、閃、衝擊及揮鞭性等直接或間接外力致傷。長期從事某種職業或不良姿勢有關,如從事刺繡、縫紉、計算機、繪畫、書寫、鏡檢操作、管絃樂演奏、修理鐘錶等長期低頭、伏案工作者,或頭頂重物,躺臥姿勢不當,高枕睡眠等這種長期的單一姿勢容易造成慢性積累性勞損,導致項肌痙攣,頸曲改變而加速退變。區域性受外感風寒溼邪的侵襲,導致項肌痙攣,使區域性血運障礙、代謝產物堆積而誘發致病。咽喉部及頸項部的感染,炎症刺激周圍組織,擴充套件到關節囊、韌帶使其穩定性降低而導致骨質增生。總之,頸椎生理平衡失調,致使解剖位置輕度移位,項肌痙攣,軟組織炎性變為其主要的病理變化。其發病大多數呈慢性積累性的損害過程。
神經根型,加用斜扳頸椎法;椎動脈型,加用按揉法於兩側玉枕、太陽、百會、印堂各2min;脊髓型,加用滾法和點壓法在腰骶部及患肢操作,有尿瀦留和大小便失禁者用一指禪推法於關元、氣海、三陰交、廉泉、腎俞各2min,摩腹3min;交感型,加用摩胸法,推膻中、內關,指揉陽白、印堂、魚腰、太陽和眼眶四周各2min。通過按揉、滾法操作、被動運動和拿捏相關穴位,可達舒筋通絡、活血祛瘀和解痙止痛的作用;頸部拔伸配合提拿及拿揉、指撥,共奏鬆解粘連、滑利關節和理筋整復之功;拍打法可消除手法引起的區域性不適反應;行斜扳頸椎法,可解除頸部肌肉痙攣,增大椎間隙,改善神經根與周圍組織的關係;按揉玉枕、太陽、百會、印堂等穴意在舒筋活血、通絡止痛;扌袞法和點壓腰骶部及患肢,可溫經散寒、活血化瘀;一指禪推關元、氣海、三陰交、廉泉、腎俞和摩腹,意在活血通絡、補氣利尿;用摩胸法和推膻中、內關以寬胸理氣,指揉陽白、印堂、魚腰、太陽和眼眶四周可鎮靜安神。
參 考 文 獻
[1]王以進,王介磷.骨科生物力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89.232.
[2]毅文.脊髓型頸椎病的非手術治療[J].頸腰痛雜誌, 2004, 25***2***:97-99.
[3]李春波,李豔秋.按摩治療脊髓型頸椎病19例[J].吉林中醫, 2000, 3:38.
[4]李春波.推拿治療脊髓型頸椎病40例[J].吉林中醫藥, 2006, 26***1***:49.
頸椎病系是頸椎間盤本身退變及其繼發性改變,刺激或壓迫臨近組織,如頸脊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和椎旁交感神經等組織而出現的一種症狀複雜,影響廣泛的臨床綜合症候群,故也稱為頸椎綜合徵。本病好發人群在30~60歲之間。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次共收集80例病人,其中男41例,女39例;年齡22~75歲;病程2天~30年。所有病例均經X線或CT或MRI檢查,除7例放射科檢查無明顯陽性體徵,餘均有不同程度頸椎病變,部分患者頸椎間盤有突出徵象,少數患者甚至有脊髓壓迫徵象。
1.2.1揉捏鬆筋:患者取端坐位,醫者先用拇指與食、中指或其餘四指拿捏頸項及肩背部軟組織,或用拇指或小魚際部於頸兩側來回上下揉捏10~20次,必要時再按壓風池、肩井、天宗等穴,並提拿雙側斜方肌。對頭痛、頭暈、眼花者可用一指禪推法推前額3~5次並點揉攢竹、魚腰、印堂、太陽、百會等穴或用指尖叩擊頭部經穴。對有手指麻木者可彈撥橈、尺神經2~3次並牽抖、捋順患肢,點壓曲池、外關、合谷等穴,以放鬆痙攣的肌肉。
1.2.3端提運轉:患者取端坐位,醫者先一手託患者下頜部,一手託後枕部,囑患者放鬆頸肩部並隨醫者手左右旋轉各3~5圈,以利活動關節,然後雙手提端患者頸部並穩力向上端提,使骨合其位、筋納其槽。
1.2.4側扳復位:患者取仰臥位,醫者一手託患者後枕部,一手託下頜部,先沿身體縱軸方向牽引頸部1~2分鐘,然後屈頸旋轉頭部,到最大限度後使頸部鎖住,再稍一用力旋轉,不要超過正常生理限度***切忌用力過猛、粗暴***,可聽到“咔嚓”一聲,即表示復位成功。
1.2.5定點旋轉復位:患者取端坐位,醫者先摸清偏歪棘突的方向,然後用一手拇指頂住患椎***偏歪***棘突一側,其餘四指扶住頸部,另一手先托住下頜部使患者屈頸側偏轉頭,到最大限度後用前胸固定患者後頭部使其頸部鎖住,然後託下頜之手改換成用肘部夾提患者下頜部,在提牽的情況下稍一用力旋轉頭頸***注意不要超過正常生理限度***,可聽到“咔嚓”一聲,即表示復位成功。此手法應輕柔,切忌粗暴,力求穩、準、輕。
1.2.6拍打叩擊:患者取端坐位,醫者先用單手虛掌或雙手尺側部、虛掌、空拳在頸項及肩背部進行有節奏的拍打叩擊,反覆3~5遍,再用手掌自上而下推擦理順肩背部肌肉數次。
2 結果
2.1療效標準:①痊癒:臨床症狀及體徵消失,功能恢復,隨訪1年無復發;②顯效:主要症狀及體徵消失,功能基本恢復;③好轉:主要症狀緩解,功能有所改善;④無效:治療前後症狀無變化。
2.2治療結果:80例中,治癒24例,好轉52例,未愈4例,總有效率為95%。
3 討論
導致頸椎病的原因很多,但可概括為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內因方面,先天畸形如頸椎的椎體融合,頸肋,齒狀突發育不全等。由於畸形而改變了頸椎的受力狀態,患椎的相鄰椎體必然產生應力集中或活動加大,加重了退變過程。肝腎虧虛、筋骨衰退,中醫認為人到“五八腎氣衰”,“七八肝氣衰”,說明人到中年***40歲***以後臟器衰退、筋骨退變,這時髓核中的水分逐漸減少,椎間盤厚度逐漸減小,椎間隙變窄,後關節囊及韌帶鬆弛。頸椎的穩定性降低而導致骨質增生。外因方面,臨床上有5%~15%的頸椎病人有急性外傷史。通常由扭、閃、衝擊及揮鞭性等直接或間接外力致傷。長期從事某種職業或不良姿勢有關,如從事刺繡、縫紉、計算機、繪畫、書寫、鏡檢操作、管絃樂演奏、修理鐘錶等長期低頭、伏案工作者,或頭頂重物,躺臥姿勢不當,高枕睡眠等這種長期的單一姿勢容易造成慢性積累性勞損,導致項肌痙攣,頸曲改變而加速退變。區域性受外感風寒溼邪的侵襲,導致項肌痙攣,使區域性血運障礙、代謝產物堆積而誘發致病。咽喉部及頸項部的感染,炎症刺激周圍組織,擴充套件到關節囊、韌帶使其穩定性降低而導致骨質增生。總之,頸椎生理平衡失調,致使解剖位置輕度移位,項肌痙攣,軟組織炎性變為其主要的病理變化。其發病大多數呈慢性積累性的損害過程。
神經根型,加用斜扳頸椎法;椎動脈型,加用按揉法於兩側玉枕、太陽、百會、印堂各2min;脊髓型,加用滾法和點壓法在腰骶部及患肢操作,有尿瀦留和大小便失禁者用一指禪推法於關元、氣海、三陰交、廉泉、腎俞各2min,摩腹3min;交感型,加用摩胸法,推膻中、內關,指揉陽白、印堂、魚腰、太陽和眼眶四周各2min。通過按揉、滾法操作、被動運動和拿捏相關穴位,可達舒筋通絡、活血祛瘀和解痙止痛的作用;頸部拔伸配合提拿及拿揉、指撥,共奏鬆解粘連、滑利關節和理筋整復之功;拍打法可消除手法引起的區域性不適反應;行斜扳頸椎法,可解除頸部肌肉痙攣,增大椎間隙,改善神經根與周圍組織的關係;按揉玉枕、太陽、百會、印堂等穴意在舒筋活血、通絡止痛;扌袞法和點壓腰骶部及患肢,可溫經散寒、活血化瘀;一指禪推關元、氣海、三陰交、廉泉、腎俞和摩腹,意在活血通絡、補氣利尿;用摩胸法和推膻中、內關以寬胸理氣,指揉陽白、印堂、魚腰、太陽和眼眶四周可鎮靜安神。
參 考 文 獻
[1]王以進,王介磷.骨科生物力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89.232.
[2]毅文.脊髓型頸椎病的非手術治療[J].頸腰痛雜誌, 2004, 25***2***:97-99.
[3]李春波,李豔秋.按摩治療脊髓型頸椎病19例[J].吉林中醫, 2000, 3:38.
[4]李春波.推拿治療脊髓型頸椎病40例[J].吉林中醫藥, 2006, 2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