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

  在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展上。我們看到了很多精彩優秀的書法作品,這些書法作品中,都展示給了我們什麼樣的書法世界?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書法中“書為心畫”

  書法是心靈的藝術。如果追根溯源,你可以從河姆渡的陶器上看到,可以從商周的銅鼎上尋到,可以從龍門石窟的佛像上找到,可以從秦磚漢瓦、唐詩宋詞中悟到。

  對書法影響和制約最久最大的就是傳統文化中的儒道兩家。儒家主要是仁義、忠恕和中庸之道,肯定自然美,強調美的實用性和功利性,強調美善二者的統一。道家強調超功利的無為,主張“返璞歸真”,講究浪漫主義,認為審美應與實用分開,人不應刻意追求與功利結合在一起的美和滿足生理上的快感。真正的美應是順應自然、不受外界束縛而進入自由的一種精神境界。這樣的藝術審美觀比儒家深刻,因此對後世也產生較大的影響。要達到道家的這種境界,有兩個必備條件,一要有閒,二要有錢。

  關於藝術家與金錢,我不反對書法家走市場,書法家應與市場結合,但是書法家應與“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觀念保持距離。《菜根譚》中說得好:“山林是勝地,一營戀便成市朝;書畫是雅事,一貪痴便成商賈。蓋心無染者,欲境是仙都;心有繫戀,樂境成苦海矣。”所以要成為真正的書法家必須有豐厚的學養,充足的時間,散淡的心境,挑剔的眼光。書法家要是一個悠閒的職業。一幅字現在的價格不能說明它將來的真正價值,一個書家的職位也不能成為他在歷史上的真正地位。為什麼說有人是寫字匠,他為了生活寫字,別人讓寫什麼就寫什麼,別人讓怎麼寫就怎麼寫。魯迅在《娜拉走後怎樣》一文中認為,有經濟上的自主權才談得上人格獨立,才談得上思想自由。魯迅這篇文中的一句名言是“金錢是培育花朵的糞土”。金錢本身是糞土,但是沒有它不行,一朵花要依靠它長起來。但糞土永遠不是花和果實。真正的藝術家是不想成名和享受的,所要的只是偉大,藝術和真理一樣,永遠不能窮盡,也就是說天底下所有的藝術家最後都停留在走向藝術的半路上,他們是一批在常人眼中看來有心智欠缺的人。而他們內心有一顆火種,而這顆傳承文明的火種,往往是燃燒自己。

  概括說來,體現於書法中上述兩家的共同的美學觀念表現為三個方面,即:簡約為美,氣韻為美,中和為美。

  簡約為美 即“大樂必易,大禮必簡”,“大音稀聲,大象無形”。這是大多中國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如京劇:舞臺上不設佈景;除了必要時放上一張桌子、幾把椅子之外,也沒有多少道具和佈景。因此演員開門不見門,坐車不見車,牽馬不見馬。不似中恰有真似;虛假處正是逼真。誰能說這不是真正的藝術!書法更是簡單到只有黑白,只有點線,但是能夠點畫生情,形外有意,風流韻致。唐朝張懷瓘在《文字論》一文中說:“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得簡易之道。”——用文字表達一個意思,須要幾個詞或幾句話;而書法呢,寫出一個字便能流露出作者的心靈,它真實得到了簡易的真諦。

  氣韻為美 在古代書論中,氣常指形勢、氣格、氣骨、氣象,指的都是作品具有活躍的精神姿致,那是書法致美的一個基本因素。王羲之在一篇專論筆勢的文章中說,書法“揚波騰氣之勢,足可迷人”。韻有別於氣,本指和諧悅耳的聲音。韻用於書法,指製品的點畫、字、行搭配恰當、佈置停勻,形成和諧、美觀、有力感、韻律感的整體。書法之美是氣、韻二者的化合物。如果說,氣即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說的“窮變態於毫端”,那麼韻則是他在下一句所說的“合情調於紙上”。氣韻實際上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清朝文藝評論家劉熙載十分推崇書法氣韻之美。他在《藝概·書概》一書中說:“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他又進一步論及書法與個人修養的關係,大意為:書法的氣韻應是個人心靈的表現。否則作品即使倖免於薄濁,也只不過是別人的寫照而已。

  中和為美 中和是儒家提出的一種倫理、道德規範。在文藝創作方面,中和之美的一般含義是抒發感情要有所節制,和諧、適度地處理藝術家的情意與物境、情境的關係。它追求的是藝術作品中主體與客體兩相契合而成的意境。中和不是平淡,書法是人的心境的流露,中國養生學講究靜養,“最好的心情是寧靜,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效是時間……”。因此書法反對“粗、野、狂、俗”。那不是美,是醜書。書法中的奔放是率意的放縱,但是能縱能收;是求奇履險,但又能化險為夷。如明末清初的王鐸,他自己說他的字是“掀起腳,打筋斗,駕雲霧向空中行。”最後又把他們一個個擒回來,經過抗爭、扭結生成紛紜錯落、疾閃飛動之勢的中和。再如鄭板橋的書法,人們叫他是“亂石鋪街”,書中行書、隸書、草書雜出,但雜而不亂,變化而不突兀,寓不整齊於和諧之妙趣中。就像參加奧運會,體操規則是確定的,這就如傳統,在這個規則中每個根據個人的素質水平,仍然可以作出不斷出新的“驚險”動作,但是規定動作是不可不作的,就是差法、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