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

  上,我們看到了很多優秀的書法作品,這些書法作品的書法藝術非常之高,讓我們一同來欣賞這些書法藝術吧。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欣賞

  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圖片1

  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圖片2

  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圖片3

  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圖片4

  欣賞書法的儒雅之風、中和之美!

  線條是書法形象構成的最基本的元素。線條的美與醜,是人們對書法作品美與醜一個最直接的判斷依據。縱觀古今書法,線條大抵給人三種美感,分別是陽剛之美、陰柔之美和中和之美。這些抽象的線條或藏或露、或疾或澀、或直或曲、或違或和、或虛或實等共同構成了書法線條的美感表現。

  線條的陽剛之美集中體現線上條的“骨”“力”“勢”。線條沒骨則乏力,力不逮則勢孤,“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李世民《王羲之傳論》***。線條的陽剛之美給人一個具體的概念,諸如“雄強”“渾厚”“茂密”“峻勁”“龍威虎振”“劍拔弩張”“千里陣雲”“高峰墜石”“百鈞弩發”“萬歲枯藤”“崩浪雪奔”等,陽剛壯美的意境立現。那麼線條的陽剛之美是如何創造?用筆的直露、疾急、飛枯、古拙等具體動作的實施都可以造成線條力度的出現,這種力度的具體感受就是一種陽剛壯美的感官感受,簡單來說就是果斷與速度所形成的一種“骨”“力”“勢”的結果。

  線條的陰柔之美集中體現線上條的“韻”“味”“趣”,是一種平淡、蕭散、恬靜的意境,常以“蕭散簡遠”“平和雅逸”“婉麗清媚”“疏放妍妙”等言語來評價,如“鐘王之跡,蕭散簡遠,妙在筆墨之外”***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後》***,具體表現形式上取圓、藏、曲、緩、潤等,是一種雋永含蓄,秀雅逸緻,水木清華的書卷氣。線條陰柔之美的形成在於用筆上能“提”。“提”“按”是書法的運筆中最基本的動作,“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提”即“按”,“按”即“提”,但“提”“按”的偏重不同可以創造不同美感表現的線條。

  線條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這兩種形態不是截然對立,而是辯證統一的,這體現在用筆的矛盾統一上,因為完美的作品無不包含諸如曲與直、藏與露、方與圓、斷與連、遲與速、枯與潤、行與留、疾與止、平與側等矛盾元素的辯證統一。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情理統一、情感適中,從而達到一種“志氣平和、不激不厲、氣宇融和、精神灑落”的精神境界。這種線條辯證統一的表現恰恰滿足了中國書法美學崇尚中和的審美理想;亦只有這種具備中和之美的書法線條構成的書法作品,才稱得上是不朽的經典作品。達到中和之美的理想境界的典範莫過於晉人書法,尤其是王羲之書法表現的平和自然、含蓄委婉、剛柔相濟、盡善盡美,一直是後人學習的楷模。

  中和之美成了判斷書法作品最直接的終端感受標準。中和美的表現又在於筆法之中和、結構之中和、章法之中和。“用筆不欲太肥,肥則形濁;又不欲太瘦,瘦則形枯;不欲多露鋒芒,露則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則體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後少。”姜白石在《續書譜》中的這段話全面概括了筆法的中和,強調對立雙方的協調與平衡,肥瘦、露藏、上下、左右、多少,使矛盾的兩方面均有各自的節制,超越對立與衝突,達到形式上的統一。

  用筆還要講究圓潤和暢,不能稜角外露。以求達列“寬閒圓美”的境界,主張用筆收斂,不宜放縱,曲與直、藏與露、方與圓、斷與連、枯與潤、行與留、疾與澀、平與側,等都要對立統一。用筆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不要太平,也不能太側。

  中和之美表現在結構上,講究疏密、向背、奇正等的辯證統一。孫過庭把對結構美的研究成果濃縮為一句話,“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即在對立中求統一,在統一中求變化。字形小的,筆畫要伸展開去,變小為大;字形大的,筆畫緊縮一些,變大為小;疏的字,點劃要肥,可化疏為密;密的字,點劃要瘦,可化密為疏,經過這樣處理就消除了由於字形本身所造成的大小懸殊、疏密不均的毛病,而取得整體的和諧統一之美。

  章法,即整幅字的佈局方法,古人又稱為“分間布白”或“分行布白”。章法美的內涵是極其豐富的,章法美的中和表現在氣脈連貫以及動與靜、連與斷、均與亂、呼與應、起與承、並與和、首與尾、正文與題款、字距與行距等因素的對立統一,最主要的是“賓主”與“虛實”。

  明代解縉《春雨雜述》中論述到,“一篇之中,雖欲皆善,必有一二字登峰造極,如魚、鳥之有鱗鳳以為之主,使人玩繹,不可名言。”此處意思是說寫一幅書法總是想把每一個字都寫好,務求盡善盡美,但如果真是字字“皆善”,一覽無餘,也就失去它的藝術魅力了,所以在章法上就必須“有一二字登峰造極”,如魚中之龍,鳥中之鳳,起到主導作用和提神醒目作用,這樣的作品才能使人玩味無窮。書法中把起主導作用的字稱為“主字”,主賓應該分明且相互照顧,依勢而行,互有避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