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視是怎麼形成的如何鑑別斜視
斜視是指兩眼不能同時注視目標,屬眼外肌疾病,可分為共同性斜視和麻痺性斜視兩大類,導致斜視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一起和小編來看看斜視是怎麼形成的吧!
斜視的形成
1、調節學說:眼的調節作用與眼的集合作用是互相聯絡的,一定的調節帶來相應的集合。常常由於調節—集合反射過強,其內直肌的作用有超出外直肌的趨向,而形成共同性內斜視。近視眼看近目標時少用或不用調節,集合力同時減弱,因此其內直肌的張力減低,有時就形成了共同性外斜視。近年來很多事實證明AC/A***調節性集合/調節,即每一屈光度調節所引起集合的三稜鏡屈光度的數量-三稜鏡度/屈光度***比值,與眼位偏斜有密切關係。
2、雙眼反射學說:雙眼單視是一個條件反射,是依靠融合功能來完成,是後天獲得的。如果在這個條件反射形成的過程中兩眼視力不同,一眼視力受到明顯的感覺或運動障礙***如單眼高度屈光不正,單眼屈光間質、眼底或視神經的病變等***妨礙了雙眼單視的功能,就會產生一種眼位分離狀態即斜視。
3、解剖學說:某一眼外肌發育過度或發育不全、眼外肌附著點異常,眼眶的發育、眶內筋膜結構的異常等,均可導致肌力不平衡而產生斜視。譬如內斜可能由於內直肌發育過強或外直肌發育不良或兩者同時存在而引起。
4、遺傳學說:臨床上常見在同一家族中有許多人患有共同性斜視。文獻上統計數字不盡相同。有的報導多達50%的患者有家族性的傾向,也有報導僅10%上下者,這些事實使人們考慮斜視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斜視屬於兒童多發
***1***發育不完善。兒童,尤其是嬰幼兒雙眼單視功能發育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協調眼外肌,任何不穩定的因素都能促使斜視的發生。人的單視功能是後天逐漸發育的,這種功能建立與視覺功能一樣是反覆接受外界清晰物像的刺激,逐漸地發育和成熟起來的。嬰兒出生後2個月只有大體融像,精確融像功能的建立要持續到5歲以後,立體視建立最遲,6~7歲才能接近成人。這段時間如有高度屈光不正和屈光參差、視網膜黃斑發育異常以及黃斑疾病、視傳導通路疾患,不能形成雙眼單視就會發生斜視。或者由於兒童原來形成雙眼單視功能不穩定,外界的刺激***如發燒、驚嚇、外傷等***使這種不穩定的能力減弱喪失而引起斜視。眼斜視後又阻礙了雙眼單視發育,加重了斜視的發展,形成惡性迴圈。所以說5歲前雙眼單視功能未完善期間,是兒童斜視的高發期。
***2***先天異常。這種斜視多由先天眼外肌肉的位置發育異常,眼外肌本身發育異常,中胚葉分化不全,眼肌分離不良,肌鞘異常及纖維化等解剖上的缺陷或支配肌肉的神經麻痺所致。也有的由於生產過程中,使用產鉗造成嬰兒頭面部損傷或母親生產時用力過度致胎兒顱壓升高產生大腦點狀出血,而出血剛好在支配眼球運動的神經核處引起眼外肌麻痺。此外,也有遺傳因素,斜視眼在家族中遺傳不是全體成員,這種缺陷往往是間接遺傳到下一代子女身上。一般出生6個月內發生斜視稱先天性斜視,它不具備建立雙眼視物的基本條件,對視功能的發育危害最大。
***3***眼球發育特點使兒童易患斜視。由於兒童眼球小,眼軸短,多為遠視眼,又因兒童角膜及晶體屈折力大,睫狀肌收縮力強,即調節力強。這樣的兒童想看清物體就需要更多的調節力,同時雙眼也用力向內轉產生了過量輻輳,容易引起內斜視,這種內斜視稱調節性內斜。
***4***眼球運動中樞控制能力不足。如果集合過強或外展不足或兩者同時存在就產生了內斜;相反外展過強,集合不足或者兩者同時存在,就產生了外斜。
斜視的治療方法
斜視的治療方法,因斜視的類別不同而異,一般可分為手術療法與非手術療法。
***一***手術療法乃以手術的方法調整外眼肌的強度與附著點的位置,使眼位趨於正常。先天性內斜視與上下斜視大多需要手術治療,非調節性而且斜度大的斜視通常亦需要藉著手術的方法來矯正。
***二***非手術療法:並非所有的斜視都需要手術治療,如果是調節性內斜視,只要戴上適當的遠視眼鏡或雙光鏡就可以矯正。如果並有中高屈光異常,亦常需配戴眼鏡來矯正,另外可藉著軸矯正訓練的方法來幫助兩眼單視能的恢復與增加融像能力。例如以視軸矯正訓練機來訓練,或者配戴稜鏡鏡片等。如果並有弱視,則弱視的訓練亦是不可或缺的治療。
斜視的鑑別
1、 假性內斜:內眥贅皮、寬鼻樑、鼻樑發育不良
2、麻痺性斜視鑑別要點:有複視症狀,眩暈、步態不穩;眼球運動受限制、出現代償頭位。兩眼分別注視時斜視角不相等,麻痺眼注視時斜角變大即第2斜視角>第1斜角。例如:右眼麻痺性外斜視複視像。
3、調節性內斜視臨床特點:發病年齡:多在2-3歲發病,常有誘因***高熱***;未矯正屈光不正前內斜視角度變化大,間歇性轉變為恆定性,戴足遠視矯正鏡內斜視消失,不需手術;常有弱視;可有家族史。
4、一眼注視時,另一眼偏斜,偏向鼻側為共同性內斜,偏向顳側為共同性外斜;
5、眼球運動無障礙,各方向注視時斜視度無明顯差異;
6、第二斜視角等於第一斜視角。
如何鑑別斜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