軋機基礎知識

  軋機是實現金屬軋製過程的裝置。泛指完成軋材生產全過程的裝備﹐包括有主要裝置﹑輔助裝置﹑起重運輸裝置和附屬裝置等。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軋機知識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軋機的簡介

  實現金屬軋製過程的裝置。泛指完成軋材生產全過程的裝備,包括有主要裝置、輔助裝置、起重運輸裝置和附屬裝置等。但一般所說的軋機往往僅指主要裝置。據說在14世紀歐洲就有軋機,但有記載的是1480年義大利人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設計出軋機的草圖。1553年法國人布律列爾***Brulier***軋製出金和銀板材,用以製造錢幣。此後在西班牙、比利時和英國相繼出現軋機。

  軋機命名方式

  按軋製品種、軋機型式和公稱尺寸來命名。“公稱尺寸”的原則對型材軋機而言,是以齒輪座人字齒輪節圓直徑命名;初軋機則以軋輥公稱直徑命名;板帶軋機是以工作軋輥輥身長度命名;鋼管軋機以生產最大管徑來命名。有時也以軋機發明者的名字來命名。

  軋機主要裝置

  工作機座

  由軋輥﹑軋機牌坊、軸承包、軸承﹑工作臺、軋鋼導衛、軌座﹑軋輥調整裝置﹑上軋輥平衡裝置和換輥裝置等組成。

  軋輥

  是使金屬塑性變形的部件 *** 見軋輥 *** 。

  軋輥軸承

  支承軋輥並保持軋輥在機架中的固定位置。軋輥軸承工作負荷重而變化大﹐因此要求軸承摩擦係數小﹐具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而且要便於更換軋輥。不同的軋機選用不同型別的軋輥軸承。滾動軸承的剛性大﹐摩擦係數較小﹐但承壓能力較小﹐且外形尺寸較大﹐多用於板帶軋機工作輥。滑動軸承有半乾摩擦與液體摩擦兩種。半乾摩擦軋輥軸承主要是膠木﹑銅瓦﹑尼龍瓦軸承﹐比較便宜﹐多用於型材軋機和開坯機。液體摩擦軸承有動壓﹑靜壓和靜 - 動壓三種。優點是摩擦係數比較小﹐承壓能力較大﹐使用工作速度高﹐剛性好﹐缺點是油膜厚度隨速度而變化。液體摩擦軸承多用於板帶軋機支承輥和其它高速軋機。

  機架

  由兩片“牌坊”組成以安裝軋輥軸承座和軋輥調整裝置﹐需有足夠的強度和鋼度承受軋製力。機架形式主要有閉式和開式兩種。閉式機架是一個整體框架﹐具有較高強度和剛度﹐主要用於軋製力較大的初軋機和板帶軋機等。開式機架由機架本體和上蓋兩部分組成﹐便於換輥﹐主要用於橫列式型材軋機。

  此外﹐還有無牌坊軋機。

  軌座

  用於安裝機架﹐並固定在地基上﹐又稱地腳板。承受工作機座的重力和傾翻力矩﹐同時確保工作機座安裝尺寸的精度。

  軋輥調整裝置

  用於調整輥縫﹐使軋件達到所要求的斷面尺寸。上輥調整裝置也稱“壓下裝置”﹐有手動﹑電動和液壓三種。手動壓下裝置多用在型材軋機和小的軋機上。電動壓下裝置包括電動機﹑減速機﹑制動器﹑壓下螺絲﹑壓下螺母﹑壓下位置指示器﹑球面墊塊和測壓儀等部件﹔它的傳動效率低﹐運動部分的轉動慣性大﹐反應速度慢﹐調整精度低。 70 年代以來﹐板帶軋機採用 AGC*** 厚度自動控制 *** 系統後﹐在新的帶材冷﹑熱軋機和厚板軋機上已採用液壓壓下裝置﹐具有板材厚度偏差小和產品合格率高等優點。

  上軋輥平衡裝置

  用於抬升上輥和防止軋件進出軋輥時受衝擊的裝置。形式有﹕彈簧式﹑多用在型材軋機上﹔重錘式﹐常用在軋輥移動量大的初軋機上﹔液壓式﹐多用在四輥板帶軋機上。

  為提高作業率﹐要求軋機換輥迅速﹑方便。換輥方式有 C 形鉤式﹑套筒式﹑小車式和整機架換輥式四種。用前兩種方式換輥靠吊車輔助操作﹐而整機架換輥需有兩套機架﹐此法多用於小的軋機。小車換輥適合於大的軋機﹐有利於自動化。如今﹐軋機上均採用快速自動換輥裝置﹐換一次軋輥只需 5 ~ 8 分鐘。

  傳動裝置

  由電動機﹑減速機﹑齒輪座和連線軸等組成。齒輪座將傳動力矩分送到兩個或幾個軋輥上。

  輔助裝置 包括軋製過程中一系列輔助工序的裝置。如原料準備﹑加熱﹑翻鋼﹑剪下﹑矯直﹑冷卻﹑探傷﹑熱處理﹑酸洗等裝置。

  起重運輸裝置 吊車﹑運輸車﹑輥道和移送機等。

  附屬裝置

  有供﹑配電﹑軋輥車磨﹐潤滑﹐供﹑排水﹐供燃料﹐壓縮空氣﹐液壓﹐清除氧化鐵皮﹐機修﹐電修﹐排酸﹐油﹑水﹑酸的回收﹐以及環境保護等裝置。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