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不同階段的心態變化及應對方法

  對於高中生來說,高三的學習生活是心理變化波動較大的一個時期。這個階段伴隨著“考大學”的臨近,複習壓力逐漸增加,很多學生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這裡所說的心理問題並不是心理疾病***,常見現象如:自信心的減弱,對自己學習能力產生質疑;又或者自信心膨脹,不能腳踏實地複習。

  這些會對複習節奏產生不良影響的心理波動,是所有家長都不希望看到的,卻也都是不得不面對的。那麼高三階段學生心理會出現怎樣的變化?作為高三家長應該注意什麼?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學生在高三各階段可能出現的問題有哪些。

  我們先把學生高三階段時間分為幾個時段:高三上學期;寒假;下學期到一模前;一模到高考。這四個時段都分別對應不同的學習、複習任務,伴隨而來的是不同的心理變化。

  高三上學期,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跟著老師把剩餘的新知識學好,並且做好第一輪複習。對於剛進入高三的學生來講,高中知識學習的收尾以及第一次面對知識的綜合,讓很多學生***尤其是基礎不太紮實的同學***第一次感受到了高考臨近的壓力。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無論考試內容是新知識與否,考試結果都會對部分學生有一個心理上的衝擊,讓一些危機意識較強的學生產生了一定的緊張情緒。而可能採用統考形式的期末考試會對更多學生的心理產生影響,尤其是綜合考試的引入,使排名提升的學生對心儀院校的期待過高,而成績下調的學生內心的緊張情緒從這一刻開始萌芽,如果不能好好梳理,後續的幾個階段一旦成績提升乏力,會感覺到學習壓力倍增。這個階段比較常見的現象是理科女生受到男生排名上升的衝擊,好在高三階段女生心理自我調節能力要優於男生,感受到壓力也能很快的消化壓力,不至於擾亂複習節奏。

  寒假階段,由於高三寒假往往放假時間相對較短,對於學生來說複習節奏及心理不會產生較大影響。唯一的問題是面對高中最後一個假期,是把握時間加緊複習還是適當放鬆?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的簡單的複習計劃,而往往每一個複習計劃都是跟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有關。無論複習計劃制定的如何,由於假期時間相對自由,學生自身的壓力能夠舒緩一些。但在這個時候一些家長的緊張急躁情緒反而會突顯出來。對於即將到來的高考,家長已經不知道自己除了督促學習還能怎樣幫助孩子提升成績。學生的心理壓力大部分來自家長,學生與家長對立的情緒在這個階段開始滋生,以至於在以後的時間裡會直接影響到報考志願。

  下學期到一模前,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跟老師做好第二輪複習並且自己進行鍼對性複習。這段時間考試頻率會增加,期中考試可以檢驗前一段時間的複習成果。經過多次考試洗禮,學生會重新進行自身定位,心儀院校也會隨之調整,有很多學生會感覺未來發展方向變的非常模糊,一些學生出現“心理高原期”現象。同樣,家長在這個階段表現的越發焦躁。有些家長戰戰兢兢不敢多說,有些家長則一有機會就念唸叨叨不停“督促”。其實這兩種極端化的表現都不會給孩子帶來穩定的情緒,負面情緒的積累會越來越多,家長過分的關注會讓學生壓力劇增,“超長髮揮”的願望幾乎不再可能實現。

  一模到高考,因為時間已經所剩不多,作業、習題、考試的輪番轟炸,再加上面對家長、老師、同學以及自身的多重壓力,絕大部分學生對待複習已經開始變得麻木,有不少學生無論成績怎樣變化也很難再激發鬥志,當然還有一些對自己成績不滿意的同學會感覺時間不夠用,後悔自己曾經浪費的時間,沮喪的情緒會比較多的出現。大部分學生的“心理高原期”在這個時段產生。部分家長在之前跟孩子已經有過多次摩擦,充分體會到“叛逆期”孩子的“不聽話”,對於教育和引導孩子這件事情漸漸感覺無所適從、力不從心。對於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再過分關注,將精力轉移到蒐集報考資訊,或更多的跟其他家長討論孩子情況及未來發展等。

  當然,如果再進行細分,高考前一週也可以作為一個重要時段。只是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調整作息時間,調整臨考狀態。因為很多文章都提到過,所以這裡就不去細說了。最後,我們用一個圖表展示高中各階段學生學習與心理狀態變化:

  高中各階段學生學習與心理狀態變化

  對於高三學生各個階段的學習狀態及心理波動變化,家長應該及時關注,輔助學生調整狀態,減輕心理壓力,而不是單純的督促或是為避免產生負面影響而不聞不問。

  家長對於學生學習成績變化不隨便肯定更不能一味否定,為學生制定的院校目標不能不切實際。在緊張的複習階段學生更需要關懷,但這種關懷不能讓他們感受到你的目的性,只不過這對於家長本身角色來說就有些困難了,因為很容易讓學生誤解家長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希望考入更好的大學。所以針對學生高三階段的不同情況,家長應該採用不同的態度合理的應對,平時的溝通要儘量注重學習不重考試,重能力不重成績。壓力迅速增加的階段應該避免談及成績、高考和大學。

  壓力最大的時段索性拋開高考,只尋找愉悅放鬆的話題。學生與家長出現溝通的障礙是正常的,不能苛求學生能夠理解自己的“一番苦心”,努力做到開誠佈公的交流需要互相理解。把孩子視為成年人去交流,一方面能讓孩子感受到平等尊重,另一方面也能培養孩子自己思考的能力。關於教育,與其塑造一個出色的學生,不如塑造一個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