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結構知識點複習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公選考試歷史國情,希望可以對大家的公選考試備考有所幫助。
:
一、城鄉二元結構的歷史、現狀和改革方向
1.城鄉二元結構的歷史
在當代中國,在城鄉分治的行政建制基礎之上逐步形成了城鄉隔離的二元社會。其核心是強制性分類的居民身份制度。市民身份***非農業戶口***和農民身份***農業戶口***這種城鄉隔離二元結構下的戶籍制度,不可避免地成為城市化程序的制度障礙,並帶來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後果。儘管改革開放以來,行政建制上的城鄉分治變成了城鄉合治,在政策的掌握尺度上略有放寬,但迄今為止,這種城鄉居民之間的身份壁壘尚未打破,二元社會也還沒有轉變為一體化社會,而是暫時處於“三元社會”的過渡狀態。這三元分別是:持有城鎮非農業戶口的市民;無戶口或持有農業戶口而長期居住在城鎮的準市民;持有農業戶口和農村非農業戶口的農村居民。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把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作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項重要任務提出來,放在突出位置,這是貫徹黨的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繁榮農村經濟的一項帶有根本性的重大措施。
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重點是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進一步調整國民收人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農業的支援和保護力度。實現農業和農村的持續發展,確保農村實現小康的目標,進一步完善政府對農業的投人政策。二是改善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環境,逐步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農村富餘勞動力在城鄉之間的雙向流動,是增加農民收人和加快城鎮化的重要途徑。三是加快建立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的公共財政體制,推進農村的全面進步。
二、地區差距
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的經濟區劃分為東、中、西三個地區。東部地區包括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n個省市。中部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8個省。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雲南、貴州、西藏、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廣西、內蒙古12個省區市。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國家投資分配和政策投人向沿海地區傾斜,西部經濟增長速度開始落後於東部地區,差距逐年拉大。與經濟差距的懸殊相應,東、中、西部地區的社會各方面的差異亦相當大,如城市化水平、教育程度、貧困狀況等方面的差距。東、中、西部發展程度的差距能否縮小,西部地區的發展能否跟上東部地區,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關鍵問題之一。正是有鑑於此,中央於1999年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
三、國民收入與分配製度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四大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國民收入進一步增長,分配製度改革不斷深化,分配關係逐步趨於合理。但是,在分配製度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有:分配關係尚未理順,部分社會成員的收人差距過分擴大和部分國有單位內部平均分配情況並存;農民收人增長過緩,一些城鎮居民生活困難;分配方式不規範,分配秩序混亂,調節手段不完備。因此必須繼續推進分配收人體制改革,解決分配領域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一步理順分配關係。
四、貧困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方面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群眾先富起來,另一方面開展了大規模的有組織的扶貧工作,但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貧困問題依然相當嚴重。國家於1986年、1991年、1993年公佈了國家級貧困縣,共計592個。這些貧困縣分佈於除北京、上海、天津、江蘇4個省市之外的27個省區,其中中西部地區集中了貧困縣的82%;貧困縣人口總數的91.3%分佈在自然條件惡劣的山區,特別是四川、貴州、雲南、河南4省佔全國貧困縣人口總數的46%,可見自然地理條件對貧困人口的分佈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經過20多年的扶貧,絕對貧困人口雖已減少了2.218億、88.72%,所剩不多,但是這些剩下的2820萬貧困人口,是條件最差、脫貧最難的貧困人口,要使他們全部脫貧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如果按照國家統計局在1999年提出的鄉村貧困標準應由人均年收人625元提高到865元***按1999年價格計***,全國鄉村貧困人口數量在1999年底還有12230萬人,貧困發生率為13,4%;如果按照國際通行的人均日收人不足1美元即為貧困的標準,鄉村貧困人口在2000年還有2億多,那麼脫貧的任務就更加艱鉅。
總的來說,國家的扶貧政策體現了三個階段的逐步改進過程。1979年之前是以救濟為主的輸血式扶貧;1980一1995年間是以扶持貧困地區經濟為主的開發式扶貧;1996年以來是以扶持貧困人口為主的開發式扶貧。所採取的方式主要有:以工代販、科技扶貧、機關定點扶貧、橫向聯合與對口幫扶、社會公益扶貧、勞務輸出扶貧、異地搬遷移民扶貧、國際合作扶貧。
就具體措施而言,最重要的是國務院於1994年制定《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一200。年***。內中規定,為進一步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縮小東西部地區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國務院決定:從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力爭用7年左右的時間,基本解決全國農村8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在中國消除絕對貧困現象。奮鬥目標是:按90年代不變價格,貧困戶人均純收人達到500元以上;為貧困戶創造穩定解決溫飽的基本條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基本解決人畜飲水困難,絕大多數貧困鄉鎮有集貿市場、商品產地的地方通公路,消滅無電縣,絕大多數貧困鄉用上電;改變文化教育落後狀態,普及初等教育,開展職業技術教育和技術培訓,改善醫療衛生條件,嚴格實行計劃生育。扶貧的方針和途徑是:繼續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重點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相關的加工業、運輸業;積極發展資源開發型和勞動密集型的鄉鎮企業;加快荒地、荒山、荒坡、荒水的開發利用;發展勞務輸出,實行開發式移民。1996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儘快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繼續堅持開發式扶貧的基本方針,並指出扶貧攻堅要堅持到村到戶。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公選考試歷史國情,歡迎大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