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短的名人勵志故事

  有時間去浪費的話,不如把這些時間用來看看一些,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成功沒有偶然

  少年時代的他雖然長相平平,但拙外慧中,多才多藝,經常參與鄉里的文藝表演。

  有一年來鄉里接兵的人看中了他的表演天分,他幸運地入伍了。

  在部隊,他踏實能幹,表現出色,但仍免不了退伍。

  此時,他已26歲,一無所有,意志消沉。與一名戰友在青島的街頭閒逛,恰巧看到了北京廣播學院張貼的招生廣告。

  戰友動員他報名試試,他看到報名費要4元錢,便打消了念頭。戰友拍了拍他的肩膀:我先替你墊上,考不上損失算我的!

  於是,他忐忑不安地報名參加了考試,結果順利通過了一試、二試、三試,被錄取了!

  畢業後的他被分配到中央電視臺文藝部工作。恰逢《三國演義》錄製,他去做攝影工作。在拍攝趙雲大戰長阪坡這個鏡頭時,因為追求逼真的武打效果,在近距離的拍攝過程中,他被飾演趙雲的演員刺了個人仰馬翻,差點身受重傷。

  1995年,作為電視臺記者和客串主持人,他跟隨北極科考隊首次來到了北極。他興奮異常,狂拍不止,差點掉進海水裡淹死。此後,科考隊又與大本營失去了聯絡,身處絕境。萬幸的是,經過兩天兩夜的煎熬和摸索,他們成功繞出了充滿死亡恐怖氣息的剪下帶。此次科考,經歷九死一生的他帶回了許多珍貴的攝影資料。

  幾年後,中央電視臺開了一檔叫《夢想劇場》的欄目,領導讓語言詼諧幽默的他試試。歪打正著的他從此走向前臺。

  後來,他又站上了《星光大道》,主持風格越來越受到觀眾的認可與歡迎。

  他的名字叫畢福劍。

  :生命是一場試錯的過程

  跛腳小男孩奧利佛在還沒有記憶的時候媽媽就過世了。當醫生的父親有做不完的手術,家倒像一個衣櫃,常常是換了一件衣服就又趕回醫院。偶爾鄉下的姑姑過來照顧他,也是從姑姑那兒他知道了,媽媽原本是富家小姐,愛上父親一雙修長的手,與父親私奔到陌生的城市。奧利佛同樣長著一雙修長的手。他的父親時常端詳著奧利佛的小手,念著這是一雙完美的手,是專門為做出完美的手術而生的。而奧利佛卻暗自發誓,這一生,他不會做醫生。

  15歲那年,奧利佛被父親送到了英國最著名的醫學院。第二天,奧利佛瞞著家裡辦了退學手續。拿著昂貴的學費,隻身到了法國。他要學繪畫,因為,在家裡的牆壁上,掛著一幅他兒時的肖像,是他的媽媽為他畫的。

  他在法國的藝術區租了間畫室,白天作畫,晚上流連於法國流浪藝人中間。

  父親聽聞訊息,只說了一句話:你可以去尋找,最終,你還是會回來。

  不覺光陰,一晃十年。

  奧利佛的畫懸掛在一些名不見經傳的畫廊裡,很少人問津。有人說,他其實不是畫畫的料,畫裡多是匠氣,他卻不以為然。

  奧利佛25歲那年,父親病逝,他不得不回到英國繼承父親的醫務所。

  他打算把這所醫院賣掉,然後再回巴黎畫畫。

  當奧利佛踏進醫務所時,撲面而來的是久違了的消毒水的味道。也是父親的味道。

  這一刻,他突然知道了自己尋找的是什麼。

  35歲,奧利佛成了英國著名的外科醫生。被皇家醫院譽為“完美的快刀手”。

  :不可複製的“16秒”經典

  說起孟衛東這個名字,知道的人恐怕不是很多,若要提起央視《新聞聯播》每晚七點準時響起的片頭曲,中國老百姓幾乎耳熟能詳,雖然只有短短16秒,卻成就了一個不可複製的經典,而它的創作者就是孟衛東。

  1988年,時任《新聞聯播》音樂編輯、現任央視新聞製作部主任的包布和找到孟衛東,讓他給《新聞聯播》寫個片頭曲,並告訴他,除了他寫之外,還找了一位前輩級的作曲家也來寫,但不是兩人合作,而是各寫各,至於最終選用誰的,還要領導來拍板。

  當時,孟衛東剛從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畢業,因經常給央視寫一些曲子的配器,一來二去就與包布和熟悉了,這才讓他試一試。至於曲子的要求,包布和對孟衛東提了兩點:第一,時間是16秒鐘,絕對不能超;第二,國家形象、大臺風範。

  如此重大的“政治任務”,如果擱在別人身上,恐怕早就嚇趴下了,而對於當時才二十幾歲的孟衛東來說,卻被認為是鍛鍊自己的最好機會,他很痛快就接下了這個“活兒”。在後來回憶創作過程時他說:“當時的活兒大,只能把自己關在小黑屋裡憋靈感——因為那會兒壓根沒大屋。除了床、桌子、鋼琴,也就剩1平方米吃飯的地方了。那段日子,光我就寫了十幾段,另一位前輩估計也寫了不少,合起來得有二三十段。我這十來段各不相同,有歡快的,有舒緩點兒的,也有特民族的。但時間久了,具體什麼樣連我都記不太清楚了。”

  孟衛東將寫好的所有曲譜交給包布和後,心裡也沒底能不能被選中,只是這樣想:“反正交差了,能不能用就不是我的事了。”包布和將曲譜拿走後,找來中央樂團***現在的國家交響樂團***做了錄音,然後拿去給上級領導聽,還真就選中了其中的一個曲子,也就是現在《新聞聯播》每晚七點準時響起的片頭曲。

  這是孟衛東沒有想到的。他想不到的還有,另外幾首曲子,也被央視用於很多節目的片頭曲,像《經濟新聞》《衛生與健康》《體育新聞》《觀察與思考》等。而《新聞聯播》的16秒片頭曲能夠成為經典,更是孟衛東想不到的。

  曾有人問孟衛東,當時譜寫《新聞聯播》片頭曲時依據了什麼理論,他卻回答不上來,只是說,“按寫曲子的路數那樣寫成的。”卻有上海一個作曲家,將16秒片頭曲作為譜例給學生講課,這樣分析:“別看麻雀小,但五臟俱全。雖然只有短短16秒,卻也分了ABC三段,有引子、主部,還有結尾。”聽這樣為自己的曲子作分析,孟衛東說:“我就是臥龍崗上散淡的人,這些理論我是分析不出的,不過那個作曲家也言之有理,理論永遠都在實踐的後頭。”

  正是有了“16秒”的鋪墊,才有孟衛東後來的成就:創作歌劇《雷雨》、舞劇《長城魂》,電影音樂《找樂》《血色清晨》等百餘部;電視劇音樂30餘部;電視專題片、音樂片40餘部;舞蹈音樂30餘部;各種型別的器樂曲、管絃樂曲百餘部;合唱作品20餘首;各種型別歌曲400餘首;擔任型舞蹈史詩《復興之路》音樂組負責人。還有宋祖英首次登上央視春晚演唱的《小揹簍》《今夜無眠》《中國進行曲》《神州共舉杯》《我的青藏高原》等。不僅如此,他還為很多影視劇作品創作了一大批經典歌曲,包括《血色清晨》、《這裡的黎明靜悄悄》《青春之歌》《楊三姐告狀》《金婚》等。並於1990年,為亞運會寫出了主題歌《同一首歌》……

  雖然如此,他還是坦承只有“16秒”帶給自己的“成就感”最充實:“即便有成就感,也不至於多得意。其實這事也沒太多人知道,只有我清楚哪些是我寫的。在電視上也從沒見過專門給節目片頭作曲者出字幕的,自己也不能滿世界說去,就擱心裡吧。”

  有時候,一個經典的誕生,看上去竟沒有絲毫徵兆,不可複製的“16秒”經典,便是如此。而誕生過程所付出的艱辛,卻是外人難以體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