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來自勤奮作文

  1:

  讀了《才能來自勤奮》有感 讀了《才能來自勤奮》這課,我深深地感受到,那些偉大的科學家,不是一生下來就才思敏捷、滿詩書,而是從一個目不識丁平平凡凡的孩子開始的。 舉世聞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和發明家愛迪生,都不是神童。愛因斯坦小時侯並不聰明,但他毫不氣餒,堅持刻苦攻讀,頑強攀登科學的高峰,終於成了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迪生只讀過三個月的書,但他以無比頑強的毅力刻苦鑽研,終於發明了電燈,成了世界上偉大的科學家 。 從古到今,勤奮好因而流芳百世的人不計其就像:孔子虛心好學,精益求精:陶宗儀專心讀書,持之以恆…… 天才的形成是99%的汗水加1%的天分才形成的。有些同學認為,天才從小就有非凡之處,我曾經也是,現在在終於明白,即使有天分和靈感,那也只是微不足道的1%。只有實實在在地努力,勤勤懇懇地付出,才能有收穫。也不要為自己的缺陷而感到悲傷,人不是一朝就能像蝴蝶一般蛻變的,只有努力,才能給成長的翅膀添上完美的一筆。

  2:

  有人說順境出人才,也有人說逆境出人才。我認為這兩種說法都是片面的。因為環境對人成才與否,只是一個外在因素,人是否成才,決定於每個人的內在因素--即他能否勤奮讀書。只有勤奮才能出人才。

  一個吃不得苦,不能勤奮讀書的人,順境中會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自認為天下第一;身處逆境,就會一蹶不振,心灰意冷,自以為"看破紅塵"。這種人無論身處何境,要想成才也只是一紙空談。

  成才的必經之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勤奮讀書。古話說得好。"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每一個勤奮讀書的人不一定都成才,但人才卻一定出自勤奮讀書。我國古代有很多勤奮讀書的故事,例如唐代白居易讀書"不逞寢息"一致"口舌成瘡,手肘成肥";韓愈"口不絕六藝之交,手不停批於百家之編";匡衡"鑿壁偷光",蘇秦"引錐刺股"等等,這些古代名家學者勤奮讀書的佳話,有力地說明了人才來自勤奮。

  還有人說,人才來自天賦。我認為這種講法也是不正確的。天性聰慧的人,成才的確實要比笨拙的人容易,但光有好天賦,不知勤奮讀書,永遠只是一個"聰明"的白痴。天生笨拙的人只要懂得"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在前進的道路上不畏縮,不懈怠,發奮苦讀,就一定能嚐到勤奮之後的甘甜的。

  總之,環境的優劣,天賦的高低,對於一個人的成才都不是重要的,一個人成才與否只有內因才起決定作用,有道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即勤奮讀書出人才!

  3:

  什麼是勤奮呢?顧名思義,勤奮就是不懈地努力。一個人知道了怎樣勤奮學習,也就獲得了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所以人們常說:"聰明來自於勤奮。"這是非常寶貴的人生道理,我們應該牢牢記住。

  大家都知道,王羲之是我國曆史上最傑出的書法家之一,他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他曾經在浙江紹興蘭亭池畔"臨池學書",日復一日,廢寢忘食地苦學各家書法之長。為了節省時間,身邊的池水竟成了他順手涮筆的方便之處,日久天長,一池清水被染得墨黑墨黑。從此,便留下了心無旁騖、專心從學的感人故事。同學們,從這個故事中,你明白了什麼呢?王羲之之所以能成為流芳千古的書聖,是因為他聰明嗎?並不盡然,更重要的是他持之以恆、勤學苦練的結果。

  同學們,我國偉大的教育家郭沫若先生曾經說過:"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有幾份勤學苦練,天資就能發揮幾分。天資的充分發揮和個人的勤學苦練是成正比的。"童第周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優秀的教育家。他從小就沒有錢進學校讀書,直到17歲,才進了寧波師範學習。可是第一學期考試成績總平均分沒有及格,學校讓他退學或降級,經童第周再三請求,學校勉強答應他試讀半年。童第周發誓,一定要把成績趕上去。他堅持頑強地學習,終於取得了好成績。在進入上海復旦大學以後,他更加勤奮學習,臨近畢業時,他已經成為生物系的高材生了。到比利時留學時,外國學生瞧不起中國同學,童第周經過勤奮鑽研,完成了一項連教授也沒有完成的手術,為中國人爭了氣。童第周認識到,世界上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勤奮換來的。要攀登生物學的高峰,就需要付出更艱苦的勞動。正因為如此,童第周才能成為著名的生物學家和優秀的教育家。

  可見,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努力,勤奮是智慧的雙胞胎,懶惰是愚蠢的親兄弟。

  同學們,讓我們時刻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天才在於勤奮"、"勤奮是成功的階梯"這些名言警句來提醒、激勵自己,去開啟智慧的大門吧!

  4:

  今天,我想和大家談一談“聰明來自勤奮”的話題。

  每個有成就的人,都不是天生的,都是通過勤奮的學習,學成的。就像愛迪生說的:天才等於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如果你要當教授,就要博覽全書;如果你要當音樂家,就要苦練樂器;如果你要當天文學家,就要天文學的書……總之不論你從事什麼職業將來要做什麼,都離不開勤奮。

  古今中外有許多人許多事說明了這個問題。這裡有個小故事是關於匡衡鑿壁偷光。匡衡 小時侯家裡很窮,點不起燈。匡衡隔壁是一戶有錢人,整天燈火通明。匡衡就想了個辦法:他在牆上鑿了個小洞。藉著小洞裡透過來的一絲亮光看書。

  所以聰明來自勤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