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禪意人生感悟散文

  殘酷的競爭讓人變得練達,能使人一眼看穿掩蓋在種種迷障下的真實,對人性的瞭解,和對人生的解釋也多了幾分禪意。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憂傷的雨

  下雨的時候走在街上,有時會不自覺地落下淚來,心裡感到憂傷。

  有陽光的時候走在街上,差不多都能保持愉快的心,溫暖地看待世界。

  從前不知道原因何在,後來才知道,水性不二,我們心中的憂傷不就是天上的雨嗎?明性也不二,我們心中的溫暖就會與陽光的光明相映。

  下雨天特別能喚起我們的悲心,甚至會感覺到滿天的雨也比不上這忍苦世間所流的淚。

  由於世間是這樣苦,雨才下個不停。我相信,在諸佛菩薩的淨土一定是不下雨的,在那裡,滿空的光明裡,永遠有花香隨著花瓣飄飄落下。

  在苦痛的時候,我們真的可以感受到每一滴雨水,都是前世憂傷的淚所凝結。

  雨,是憂傷世間的象徵,使我看見了每一位雨中的行人,心裡都有著不為人知的隱祕的辛酸。

  但想到我們今生落下的每一滴淚,在某一個時空會化成一粒雨珠落下,就感到抬頭看見的每一顆雨珠都是我們心田的呈現。

  下雨天的時候,我常這樣祈願:

  但願世間的淚,不會下得像天上的雨那樣滂沱。

  但願天上的雨,不會落得如人間的淚如此汙濁。

  但願人人都能有陽光的傘來抵擋生命的風雨。

  但願人人都能因雨水的清洗而成為明淨的人。

  這樣許願時,感覺雨和淚都清明瞭起來。

  這樣許願時,使我知道,娑婆世界的雨也是菩薩悲心的感召。

  :愛語

  二十多年前的鄉下沒有路燈,夜裡穿過田野要回到家裡,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時日,都是藉著微明的天光,摸索著回家。

  偶爾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覺到心裡也有星星的光明。

  如果是有月亮的時候,心裡就整個沉澱下來,絲毫沒有了黑夜的恐懼。在南臺灣,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輝煌的光明,能使整條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來。

  鄉下的月光是很難形容的,它不像太陽的投影是從外面來,它的光明猶如從草樹、從街路、從花葉,乃至從屋簷下、牆垣內部微微地滲出,有時會誤以為萬事萬物的本身有著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霧,到處都瀰漫著清氣,當螢火蟲成群飛過,彷彿是月光所掉落出來的精靈。

  每一種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

  更好的是,在月光底下,我們也覺得自己心裡有著月亮、有著光明,那光明雖不如陽光溫暖,卻是清涼的,從頭頂的發到腳尖的指甲都感受月的清涼。

  走一段路,抬起頭來,月亮總是跟著我們,照著我們。在童年的歲月裡,我們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種親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燈為我們引路一樣。我們在路上,月在路上;我們在山頂,月在山頂;我們在江邊,月在江中;我們回到家裡,月正好在家屋門前。

  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鄉村都還歷歷如繪。但對於月之隨人卻帶著一絲迷思,月亮永遠跟隨我們,到底是錯覺還是真實的呢?可以說它既是錯覺,也是真實。由於我們知道月亮只有一個,人人卻都認為月亮跟隨自己,這是錯覺;但當月亮伴隨我們時,我們感覺到月是唯一的,只為我照耀,這是真實。

  長大以後才知道,真正的事實是,每一個人心中有一片月,它是獨一無二、光明湛然的,當月亮照耀我們時,它反映著月光,感覺天上的月也是心中的月。在這個世界上 ,每個人心裡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罷了。只有極少數的人,在最黑暗的時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覺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這是為什麼禪宗把直指人心稱為“指月”,指著天上的月教人看,見了月就應忘指;教化人心裡都有月的光明,光明顯現時就應捨棄教化。無非是標明瞭人心之月與天邊之月是相應的、含容的,所以才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即使江水千條,條條裡都有一輪明月。從前讀過許多誦月的詩,有一些頗能說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陽明的《蔽月山房》: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確實,如果我們能把心眼放開到天一樣大,月不就在其中嗎?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來山就大於月亮了。還有一首是宋朝理學家邵雍寫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風來水面,都有著清涼明淨的意味,只有微細的心情才能體會,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我們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沒有見到心靈之月,則月亮只是極短暫的偶遇,哪裡談得上什麼永恆之美呢?

  所以回到自己,讓自己光明吧!

  :月到天心

  讀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讀到了菩薩的"四攝",非常令人感動。

  什麼是"四攝"呢?就是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四種攝受一切有情,令有情眾人生起親愛之心,然後得聞正法的方法,四攝與"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法羅蜜,都是菩薩行為的重要方法。但是四無量心和六波羅蜜都有止惡、行善、自淨、利他四種意義,是自利利他的,唯獨四攝是純粹的利他。

  其中特別令人動容的是"愛語",由於我們在這汙濁的人間,每天都在忍受種種不優美、不純淨的語言,所以愛語顯得特別重要。

  什麼是"愛語"呢?《瑜伽師地論》裡說:

  "云何菩薩自性愛語?謂菩薩於諸有情,常常宣說悅可意語語、諦語、法語、引攝義語,當知是名略說菩薩愛語自性。"

  "云何菩薩一切愛語?謂此愛語略有三種,一者菩薩設慰喻語,由此語故,菩薩恆時對諸有情,遠離顰蹙,先發善言。舒顏平視,含笑為先。……以是相等慰問有情。二者菩薩設慶悅語,由此語故,菩薩見有情妻子眷屬財谷其所昌盛而不自知,如應覺悟以申慶悅,或知信戒聞舍慧增亦復慶悅。三者菩薩設勝益語,由此語故,菩薩宣說一切種德圓滿法教相應之語,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我們用白話來說,就是菩薩對一切有情眾生,常用歡喜的言詞說令人歡喜的話、真實的話、正法的話、引導進入道理的話,這是愛語的性質。

  菩薩所用的愛語有三種,一種是安慰曉喻語,以和顏悅色,不愁眉苦臉來安慰眾生,使眾生心安而明義理。二是歡喜慶祝語,凡看到人家妻賢子孝、衣食豐足,或看到人家在正法上有所得,都能歡喜的慶祝。三是殊勝利益語,是說菩薩的語言永遠和義理、正法圓融相應,使一切有情眾生聽了能有利益而得安樂。

  愛語,是我們現代社會普遍冷漠的一帖良藥,有時我們一整天沒有說過一句愛語,同樣一整天沒聽過一句愛語,我們聽到的如果不是言不及義的話,就是妄語、惡口、現金舌、綺語,常常覺得難以消受。

  有一次,我到區公所排隊辦事,排了老半天,看到辦事的小姐一直繃著臉,從沒有對一個人和顏悅色、好言相向,當然每一個人面對她時,無不是膽戰心驚、小心翼翼,使我想到,像這樣的小姐,她活著是多麼孤單而痛苦啊!她臉上和心上的每一條筋肉都因冷酷而僵硬了。

  如果有一天她從迷執中醒來,用愛語來幫助排隊辦事的人,她不就是菩薩了嗎?因為愛語就是佈施,就是利行,就是同事,是一切菩薩的立足之處。

  來果禪師說:"惡口一言,角長頭上;傷人一語,尾生臀際。"是警策之語,更進一步的,應是仁者口中無惡語,也就是愛語。《佛地經》裡說四無量心,"慈是無?""悲是不害"量的心行,因為只有無?、不害、慶祝、平等的人才說得出愛語;也只有常說愛語的的人才能莊嚴清淨,常懷歡喜、心胸明朗,不被一切的煩惱所傷害,不為一切外境所搖動。

  在這個社會,只要人人肯一天說幾次愛語,就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和諧優雅的氣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