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寫作必讀勵志素材

  高中寫作必備話題是勵志,找到對的素材能讓你的寫作更順利。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希望是你需要的資料。

  ***一***

  收到一個讀者發來的留言,是名高三生。

  Ta說,本來“三模”應該是給自己樹立信心的一次機會,但是考得不好,現在自信全無,一想到高考就受不了***大意如此***。

  雖然我參加高考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但高考前後的許多事情我仍記憶猶新,因為十幾歲時本來就極度敏感,更不要提這次考試有可能決定著我們的人生走向,一點點蛛絲馬跡都會被無限放大。

  所以,Ta的焦慮,我懂。

  我回復這個小朋友說:在正式高考之前,所有的成功失敗都是不作數的。你現在最要緊的是放下雜念焦慮,平穩心態,認真去面對高考就是了。

  後來收到Ta的訊息:對啊,高考之前這些都不算數!然後說自己去努力了。

  我挺欣慰的。

  有時候放下焦慮,比什麼都重要,一旦大腦被情緒佔據,人就很難清醒,更會影響發揮,所謂怯場。

  高考尤其如此。

  儘管高考總被詬病這樣那樣的缺點,比如一考定終身,比如地區差異太大,但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高考有可能是改變人生的一次巨大機會。

  許多人認為家庭出身才是最重要的,但投胎是個技術活兒,由不得我們選擇;而高考,則有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你的努力來實現飛躍。

  它可以讓你從農村,來到城市;讓你從偏僻的角落,來到更廣闊的世界;讓你從熟知的環境、人際中走出來,見識到更多優秀、出色的人。

  這很重要。

  在高考這件事上,我跟克萊德先生意見相左,從小生活在城市廠區的他並不認為高考有那麼重要;而我耿耿於懷的是,他從小接觸、知道的許多東西我根本無從知曉,如果不通過高考,我又怎麼可能與他站到一起?

  我至今認為,高考及高中歲月,改變了我的人生。它是我成為我喜歡的自己的起點。

  那三年的埋頭苦讀,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為了去觸碰原本遙不可及的生活——那時候我向往著能成為一名電臺主持人,用聲音跟世界交流。

  而這個夢想,我只能通過高考來實現。我沒有人脈去縣城的電臺裡找份主持人的工作,聲音條件也沒有優秀到一鳴驚人讓人家發現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學習,好好高考。

  啼笑皆非的是,我所在的高中除了幾個美術生參加藝考之外,我竟不知道播音主持是一個專業,更不知道要提前參加藝考——可見,資訊不均衡也是城鄉之間的巨大差異。

  高考結束,我能想到的跟電臺能扯上關係的,也就是新聞專業了,所以,我報考了新聞專業。

  雖然各種陰差陽錯,我沒有去到理想的學校,還因為“不服從調劑”而上了一所非重點大學,但我仍然感謝高考,它讓我來到城市,見到了更大的世界,認識了更多優秀的人,這才是真正的財富。

  高考從來不是終點。它只是一種途徑。

  我們可以利用它來跳出與生俱來的環境,有機會去更好的地方看一看,甚至接觸到更多更棒的資源。

  高考當然不是唯一。

  我有不少小學、初中同學沒有參加高考,他們有的在家鄉經商,有的到城市裡做其他的工作,也都過得不錯。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唯一的路,但存在適宜自己的路。如果你覺得高考帶來的許多東西是你需要的,那麼你就去好好利用它,useit。

  它是一級臺階,一塊敲門磚,可以把我們帶到新的環境,給我們許多從前沒有的資源。儘管這不可能讓我們一勞永逸,但是對大多數人而言,這的確是改變命運最省力的辦法。

  也因此,我很感激多年前的那次考試,感謝那個認真努力的自己。不然,就不會有現在的我。

  也因此,我不理解那些“高三生撕書減壓”的報道,像是一種咬牙切齒,像是一種戾氣瀰漫。

  高考是許多人選擇的一條道路,這條路也許很艱難,充滿了艱辛,但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因為你是在企圖努力來實現自身的改變。

  考前的壓力是對未知的焦慮,怎麼可以遷怒於課本呢?

  就好像,有個人指路給你,你卻翻臉斥責他一樣,我始終不解。

  高考前的壓力當然很大,這麼多年反而變本加厲,我聽說過很多父母在孩子上了高三之後會單獨有一個辭職照顧孩子,在這種氛圍下,不可能沒壓力。

  事到如今,距離高考也沒有幾天了,還能怎麼辦呢?

  有時間就翻翻書,更要緊的是學會安撫那些焦慮翻騰的情緒,三年來的所學所思,早已經滲透進了你的骨血,臨時抱佛腳大部分情況下都不怎麼管用。

  最管用的是,放下焦慮,不要被任何人影響,你相信你自己,就可以。

  高考前一個月,我不顧老師的阻攔回家了。因為我非常反感幾乎要爆炸掉的高壓氛圍,當時一部分學生被單獨放進小教室裡學習,老師們每天來發雪花一樣多的卷子,做試卷,講試卷,人人都面露菜色,神情恍惚。

  我呆了沒兩天就受不了了,跟父母商量要回家自習***謝天謝地他們很開明,居然同意了***,老師們勸我不要這麼任性,同學們在一起有統一的節奏,自己獨立複習可能會毫無章法。

  我執意要走。

  所以,高考前的幾個周,我自己安排複習時間和科目,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重點看哪些內容,沒做過一張卷子,也沒跟老師們聯絡,偶爾有同學打電話來問問我怎麼樣,是我跟學校之間的唯一聯絡。

  考試前兩天回學校,所有見我的人都覺得我氣色很好,心態放鬆。

  而我的自我感覺也非常好。

  結果是,我的高考成績比平時的成績好很多,連一向的短板數學都算是超常發揮。

  ……

  我再寫次這段經歷,是想告訴那些即將要參加考試的孩子們:此刻,你內心的自信是最重要的,任何人過度的關切,過度的壓力,此刻都無關緊要。

  只有你最瞭解自己哪裡是短板,哪裡你可以放心地應付自如。

  你高考前的任何一次測試,任何一次被老師家長批評,任何一次摸底,全都不算數。

  當你走進高考的考場,你就變成了一張白紙,放下沮喪和擔憂,放下不快和壓力,只要有條不紊細緻認真地按照你三年來的學習去面對,就可以了。

  高考不是終點。高考只是一條道路。

  我學了四年新聞專業,最後卻並沒有真的進入電臺工作,反而發現寫字才是自己一生所愛。再通過後來的努力,機緣巧合,慢慢成了變成現在的樣子。

  高考可能是你人生的一次機會。但不是唯一的一次機會。

  祝你們能取得好成績,也祝你們,成為喜歡的自己。

  ***二***

  我經常會收到大段的留言,我基本都沒有回覆過,因為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回。

  每個長段的留言都講述了一段糾結於心的故事,比如我家的狗被咬了,對方說了什麼做了什麼,我心裡還是不舒服怎麼辦?同事上班說了句什麼話,你說她是不是對我有意見?領導家孩子今天去單位白了我一眼,你說是不是領導在家說我壞話了?我從生了孩子以後婆婆老來我家裡看孫子,我覺得她就想跟我搶,你說我該怎麼辦?等等

  每次看到這種留言,客觀點說,我根本不覺得這都是事兒。如果這都是事兒,那真的是有點玻璃心了。

  前幾天參加活動,主持人問我:“看你一路那麼拼又那麼有正能量,你的生活裡就沒有什麼苦惱嗎?”

  我一點都沒拼啊,我正常的生活狀態就是那樣啊。起床,上班,下班,回家帶孩子,孩子睡了以後看書寫作,有時候還有些網路課程要學習,週末去上課,以及帶孩子出去玩等等。遇到緊急的事情需要加個班什麼的。我每天都是這樣的生活,周圍的人也是,大家都挺忙忙叨叨的,這是一種習慣,習慣了。

  習慣了很忙,自然就沒有時間和精力為小事兒嘰嘰歪歪,沒功夫為跟誰撕逼,沒有閒情逸致躺在床上回味今天誰對我不好了,誰踩了我一腳,我是不是說錯了話,得罪了誰。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想:哎?什麼事兒還沒做完,地上這麼多新書還沒看,兒子的學費還沒交,英語課好久沒上了,我感覺我的生活裡到處都是忙不完的事兒。當然,這也是我的苦惱。

  至於周圍的人如何看我,有沒有人對我暗地中傷,有個狗在我腳邊拉屎了我,同事今天說了句怪話什麼的,我完全不關心,也沒時間關心啊。如果你不幸知道了,心裡不舒服,那就不舒服好了,沒事兒別千百次的回味,有這個時間乾點有意義的事兒,睡覺也可以的。

  人一閒,就容易想東想西的,特別是長期宅在家裡或者長期兩點一線的生活,一個人思考問題非常容易陷入牛角尖裡,想著想著就會覺得一件小事兒越來越嚴重了,自己的整個世界都要炸裂了,感覺自己活不下去要抑鬱了。

  曾經有一個理論說,人們擔心的事情,90%都不會發生,都只是人們自怨自艾的想象,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總下意識的往壞處想,想到這件事情的最差的地步,把自己嚇得半死,內心被折磨特別長時間,感覺自己的整個世界都不好了。但過一段時間你會發現,你的擔憂根本沒有發生。我以前也是這樣,比如出門擔心沒關電磁爐,就想鍋會烤乾吧,那就要著火啊,著火那我家隔壁也要著火啊,萬一遇到可燃物,那整個樓都會爆炸啊!天哪,本來好好的一下午逛公園,心情都格外沉重。

  瞭解了這個理論之後,每次遇到擔心的事情,我都會下意識的告訴自己,90%都不會發生的,不用擔心,有時間乾點別的,別閒的沒事兒瞎想。隨便出去走一走,不用走遠,就去超市買個瓜,菜市場裡買個菜,跟朋友出去吃個飯,你會發現自己苦惱的小事兒根本忘得一乾二淨了。

  很多人說,我不想讓生活那麼忙碌,也沒什麼偉大志向,我想要從從容容的就可以了。其實人閒下來也挺難受的。比如我最近身體不舒服,大部分的時間都躺在床上休息,但也不能24小時閉眼睡覺,。所以總琢磨著找點事兒幹。看書寫文章體力不太夠,那看個《太陽的後裔》吧,看一會兒也累了,那出門買個菜吧,磨嘰半天沒出去。抱著手機跟朋友聊會兒天兒,大家都挺忙的大週末沒什麼人搭理我。一整天晃晃悠悠的就到了晚上該睡覺了,回想一天,什麼都沒幹,荒廢了一天的大好時光,挺有罪惡感,於是開始覺得自己這樣做太不對了,情緒開始低落了……再磨嘰一會兒就會覺得自己太沒用了,再想一會兒估計能直接抑鬱了。

  你看,玻璃心就是這麼來的,閒的。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忙是治療一切神經病的良藥,一忙,也不傷感了也不八卦了也不撕逼了也不花痴了。平靜的臉上無怒無喜,看過去只隱隱約約的寫了一個“滾”字。

  送給每一個玻璃心的你和我,沒事兒找點事兒幹,忙起來,別老回味過去。

  ***三***

  許多人大概都有這樣的經歷。

  那年你18歲,手裡拿著一紙錄取通知書,忐忑卻又迫不及待地想看看遠方那座從未謀面的大城市。

  你哥們矯情地對你說,我們還有大把時間,想要什麼就拼命去追吧,人活著不是為了改變世界還能幹點什麼?

  一晃幾年就這麼過去了,最初的青澀很快褪去,曾經不顧一切地橫衝直撞讓自己頭破血流,就像歌裡唱的,

  易碎的驕傲撒落一地,你覺得自己算是跨過了山和大海,也穿過了人山人海。

  這些年,你不再把“再不瘋狂就老了”當成口頭禪了,你覺得心累,也老大不小了,不想再瞎跑了,找份安安穩穩的工作,老老實實買房、相親、結婚、生子。

  可是一次朋友聚會,偶然間聽聞當年的誰誰誰還在闖蕩創業或漂泊打拼,不由得羨慕他們怎麼還能那麼有衝勁,而自己這輩子可能就這樣了。

  有時你安慰自己,畢竟人各有志。

  可總還是有幾個晚上你會徹夜難眠——不甘心,但又不知怎麼掙脫。

  才二三十歲,不少人就覺得人生似乎已經可以一眼望到盡頭,這輩子難道就真的只能這樣了?

  現在不光是80後,就連90後都開始動不動說自己老了。

  於是年齡成了這代年輕人一個越來越敏感的話題,過了25就開始對年齡躲躲閃閃,要到了30就更是諱莫如深,所有人都恨不得年年都是18歲。

  其實我們怕的不是年齡本身,而是年齡背後已經被社會固化下來的一整套“規定動作”——人生階梯上的每一步都被貼上了最後期限,我們就像拿著相同的劇本演戲,差別不過是誰演得更逼真而已。

  可誰也不敢扔了劇本,隨著年齡漸長,連一點點改變臺詞的衝動都成了一種羞恥,隨時都有被身邊的人譏為不成熟的風險。

  所以我們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這些年青春懷舊的電影越來越多,票房越來越火,但去影院懷舊的主力卻是還未老去的80後、90後。

  羅曼·羅蘭有過這樣的觀察,他說:“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

  其實,我倒覺得現實遠非他所描述的如此消極,但作家往往擅長以言語的機鋒,給世人以當頭棒喝。

  在二三十歲的年紀上就覺得自己已經看透了人生,光是寫下這句話我都覺得可笑。

  睿智如孔丘,到了四十才不惑,到了五十才知天命,身處現代的年輕人何苦早早就埋葬了自己的青春期?

  年輕,不成熟並不是一種罪過,而是不急於給自己定型,是還能嘗試人生的各種可能性。現實中我們太希望自己能“快速成型”,可年輕人輕易地放棄對其他可能性的好奇,無異於殺雞取卵。

  或許很多人也曾用力思考過所謂的“捷徑”是否真的是捷徑,可結果也沒得出個所以然,究其原因,大概還是因為想得太多,而經歷的太少吧。

  套用句濫俗的說法,年輕本身無關年齡,而只關乎心態本身。拋開眼前這點雞毛蒜皮,放到整個一生的尺度上來看,今天的穩定未必真是穩定,而今天的冒險也未必真是冒險,結局都是要走出一段路再回望的時候才看得清。

  所以還年輕,為什麼這輩子就只能這樣了呢?畢竟還年輕,這輩子還可以有些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