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學習錯誤方法總結

  在高中的各門課程中,地理與其它學科相比,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嚴密性與邏輯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動與靈活。因此,學習高中地理就要針對不同的內容,分別採用理科或文科的學習方法。下面主要介紹高中地理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規律。

  

  一、重形式,輕效果

  很多學生的學習流於形式,買的資料不少,看的、做的倒不多;做的題很多,細追究、重思考的不多;失敗的次數不止一次,認真總結的卻從來沒有。學習上有一種應付了事、熬時間的心態,以量、以過程來安慰自己。主要表現在,看書學習時,心浮氣燥,蜻蜓點水,一目十行,一段時間下來,事情做了不少,時間也花了很多,效果卻微乎其微。

  這種浮光掠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帶來的結果就是一看就會,話到嘴邊就是說不出來、想不出來,一插筆就錯。

  二、重練習,輕課本

  不論是新課學習,還是舊知識的回顧,總是片面的追求習題的訓練,翻閱大量的資料、習題,把課本拋在一邊,搞題海戰,搞重複戰,捨本求末,效果是有的,但收效甚微。

  不妨仔細的分析一下,所有的習題答案,其思路都源於課本,甚至是課本上原封不動的句子。古語說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事實上,對我們的學生來說,書讀不需百遍,如果能全面徹底的讀上十遍八遍,再難的東西也被咀嚼消化透了,你的能力也就隨之提高了。

  例如,學生反映較難的地球運動一節,如何解決光照題、太陽高度角、時區區時的計算,確是高考中的難點、重點,但分析問題的依據仍是以課本中的那三節內容為根本,你能從課本中理解了太陽迴歸運動、黃赤交角的真正含義、晝夜半球圖的觀察角度、太陽高度與直射點、節氣的關係,分析有據,做起來其實挺簡單。

  三、只推車,不看路

  這是大部分學生存在的錯誤行為意識,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不及時糾錯,不積累教訓,不儲備經驗,只要車子不倒,低頭儘管推。

  2.熟視無睹

  做過的,看過的,印象膚淺,似曾相識,卻怎麼了也道不出個所以然來。

  3.無階段性總結,不願坐下來回頭看看。

  從不問自己的路走的對不對,哪裡爬起來,哪裡再倒下去,當一天和尚,只知道撞鐘唸經,甚至連鍾也不想撞,無計劃性。

  四、走極端,缺乏針對性

  學習的內容有難易之分,但偏激的方法,仍是大部分學生學不好地理的主要原因。

  1.重圖輕文。

  地圖是地理學習中儲存和傳遞資訊的一種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形式,型別多種多樣,可以從多種角度表達地理內容。如果一味的偏重記憶圖表,輕視需要反映在圖上的相關內容,結果只是瞭解圖上的顯性的、區域性的資訊,卻分析不出圖背後隱性的東西來,答案也就無法圓滿的解答出來。如區域圖的識記,如果只記得甚至是也能準確的判斷出所給的區域位置,卻說不出這個區域里人文的、自然的地理特徵,既使寫出答案來,也是表面的、膚淺的。

  2.重文輕圖

  把書看熟,把知識記憶下來,卻落實不到圖上,滿腹文章,卻不知該說哪一句,離開了地圖,地理學習就成了無源之水,盲人摸象。

  這兩種原因導致圖文不能連結成塊,缺乏知識的整合能力。

  五、懶總結,散沙一盤

  缺少自我總結,複習時滿眼是菜,不知該如何下手。做題隨意性大,為做題而做題,缺乏規範性、嚴密性,失分多,成績上不來,學習信心不足。

  另一種較典型的是避重就輕,動筆少、動腦少的題,簡單寫一寫,遇到重分析、要表述的題目時,避而遠之,待老師講評時,吃死食,增加記憶負擔。

  學習習慣差,考慮問題不周全,丟三拉四,不成文,不成句,草率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