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水平測試地理複習資料
複習資料能讓學生最直觀得了解到考試考點所在。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區域
區域是指一定範圍的地理空間,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個可度量的實體,如北京市、黃河三角洲、環渤海經濟區、南方低山丘陵區等。作為一個實體,區域包含自然、經濟、社會方面的許多要素。一個區域內各要素之間有內在的、本質的聯絡,外部形態特徵也相似。如黃河三角洲面積約17萬平方千米,是黃河每年以大量泥沙沉積而成,是我國土地後備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為發展生態農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黃河中游地處季風氣候區,降水年變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黃河下游洪水、凌汛相繼侵擾,黃河三角洲春季乾旱,風沙肆虐,低地積水,土壤中鹽分上移,形成澇災或鹽鹼,也就使得黃河三角洲的經濟發展落後於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區域有時與地區或地方同義,如“東北地區”“環渤海經濟區”“我們那個地方”等,這些實際上都是指某一特定的區域。由此可見,區域的範圍有大有小,級別有高有低。區域劃分的指標有自然、經濟和社會等某一方面的,也有綜合性的。相應的區域有自然區、經濟區、文化區、行政區、綜合區等。
區域差異是指兩個或者多個區域之間的差別。中國幅員廣闊,各區域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存在很大的差異。如按≥10℃積溫的多少,我國自北向南劃分為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和高原氣候區六個溫度帶;根據地貌和氣候把我國劃分為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和青藏高寒區三大自然區。按照各省級行政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又把全國大致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個經濟地帶等。
研究區域和區域差異,是為了比較區域發展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分析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對區域社會發展的影響,探討區域內部自然與人文要素間、區域和區域間相互聯絡的規律,從而為選擇區域發展的方向、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提供依據。如:生活在不同自然區域的人們,由於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不同,形成了各個區域在氣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異,對各地區的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深刻的影響,使得各個區域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而瞭解各地區的區域差異則有利於指導當地的農業生產、工業生產等,為區域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提供可靠、可行的理論依據。
:環境問題的全球性
全球性環境問題如:酸雨、國際性河流汙染、熱帶雨林的破壞、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
環境問題的本質以及產生的主要原因
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
人口壓力: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長,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人口增長過快,對物質資料的需求的增長超出環境供給資源和消化廢物的能力,進而出現種種資源和環境問題
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人口的持續增長和經濟迅速發展超過了自然資源補給、再生和增殖的週期,加劇了資源的耗竭速度;掠奪式開發導致生態系統的破壞,自然生產力下降,導致惡性迴圈。如盲目擴大耕地面積、毀林開荒、過度放牧等
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傳統發展模式只關注經濟本身,目標是產值和利潤的增長,甚至損害環境效益以追求經濟效益。先汙染後治理,實質沒有充分考慮汙染給整個社會造成的實際代價,生活質量並不與經濟效益成正比。
環境問題的本質:
是發展問題,是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必須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
環境問題與人口問題、資源問題及發展的相互關係
從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環境問題是伴隨人口問題、資源問題和發展問題而出現的,四者之間是相互聯絡和相互制約的。
環境問題以及人地關係思想發展的歷史演變
環境問題的產生:人與環境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替代品再生速度,或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淨能力,就會出現環境問題
: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
1、環境問題
①環境問題及其發展:
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排洩物具有一定的容納和清除能力***環境自淨能力***。當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淨能力時,就會出現環境問題,當今世界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環境汙染***包括大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噪聲汙染、固體廢棄物汙染、海洋汙染、放射性汙染***和生態破壞***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鹼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壞、資源的枯竭、生物物種的減少***兩大類。城市地區主要表現為環境汙染,鄉村地區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較發達地區嚴重***其原因是:環境承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經濟、技術水平落後;發達國家汙染嚴重的工業轉移***。
②環境問題的防治:
從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壓力、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可見:環境問題是伴隨著人口問題、資源問題和發展問題而產生的,這四者之間是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從總體上講,環境問題的本質就是發展問題,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必須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防治環境問題的主要途徑:控制人口增長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搞好國土整治工作;參加國際協作,保護世界環境。
2、可持續發展
①人地關係思想的歷史發展:
人地關係思想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謀求人地協調。
②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
可持續發展:它既滿足其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它的內涵概括為:生態持續發展***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目的***。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的三個基本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
③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994年3月,國務院釋出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提出了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對策以及行動方案。這是全球第一部國家級的《21世紀議程》。
中國的環境問題:龐大的人口壓力***我國以佔世界約7%的耕地、3.4%的GDP供養21%的人口***;資源短缺***缺水問題突出***;深刻的環境危機***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汙染仍在發展,並迅速向農村蔓延;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資源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為特徵的生態破壞的範圍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
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生態農業,所採取的主要措施:調整產業機構,開展綜合利用,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係: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的移動
***3***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那個半球晝長,
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晝夜平分,
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o26'o26'23o26'o26'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o26'o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o,時間相差1小時,每1o相差4分鐘,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o-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係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範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鐘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