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必修五歸去來兮辭教案

  《歸去來兮辭》是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的一篇散文,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鄉路上和到家後的情形,並設想日後的隱居生活,從而表達了作者對當時官場的厭惡和對農村生活的嚮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語文必修五歸去來兮辭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語文必修五《歸去來兮辭》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汙而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瞭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弄懂並積累“來、諫、樽、觴、審、容膝、策、矯、盤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懷、聊、乘化”等字詞的意義,積累下面的詞語和名句--口腹自役、心為形役、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3、背誦全文。

  二、教學重點

  1、課文的思想內容

  2、解讀陶潛的隱逸詩人的形象

  三、教學難點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四、教學課時

  二課時

  五、教學設想

  ***一***、誦讀的準備指導

  ***二***、誦讀和領悟互相推進

  ***三***、總結陶潛的隱士情懷教學幻燈片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瞭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一、以《花源記》導人課文,分紹陶淵明

  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國的詩人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的社會,那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社會——桃花源。他就是陶淵明。陶淵明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又是一個清醒的理想主義者。貴族家庭的影響,儒家學說的薰陶,使他少年時就有一種“大濟蒼生”的壯志,可是黑暗的現實把他的理想擊得粉碎。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陶淵明選擇了歸隱的道路。為明心志,他寫下了千古名篇——《歸去來兮辭》。

  資料連結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淵明,一字元亮,東晉大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卒後朋友私諡“靖節”,故後人稱“靖節先生”。東晉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的陶侃,據說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過武昌太守,父親陶逸做過安城太守。淵明八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家境逐漸衰落,但還是給他留下了不少田園產業。陶淵明出身於貴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響很深。年輕時曾懷有“大濟於蒼生”的壯志,又因家境貧寒,二十九歲時走上仕途,歷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下級官職,每次時間都很短。幾度出仕,使他逐漸認清了當時官場的汙濁與黑暗,四十一歲還家歸隱,過起了自由閒適的田園生活。此後二十三年,雖憂憤常積於心,生活困窘多難,再無出仕之念,後在貧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歲。

  陶淵明今存詩歌125首,其中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他的五言詩可大略分為兩類:一類是繼承漢魏以來抒情言志傳統而加以發展的詠懷詩;一類是前人很少創作的田園詩。後代批評家常用質樸、平淡、自然評價陶詩的風格,稱其為“田園詩人”。陶淵明現存文12篇,其中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篇數不多,影響卻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記》,本文則是辭中名篇,在藝術上平淡、樸素,充滿了詩意,全無半點斧鑿痕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二、寫作背景

  陶淵明四十一歲那年***公元405年***最後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澤令。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雲,陶潛歸隱是出於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裡一位督郵來鼓澤巡視,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怎麼能為五斗米而向這鄉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兮辭》。

  本文分“序”和“辭”兩節,“辭”是一種與“賦”相近的文體名稱。“序”說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職的原因。“辭”則抒寫了歸田的決心、歸田時的愉快心情和歸田後的樂趣。通過對田園生活的讚美和勞動生活的歌頌,表明他對當時現實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滿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視功名利祿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運乘化、樂天安命的消極思想。全文語言流暢,音節和諧,感情真實,富有抒情意味。“歸去來兮”就是“歸去”的意思,“來”、“兮”都是語助辭。

  這篇文章前面有序,敘述他家貧出仕和棄官歸田的經過。

  三.文體特點

  辭,是介於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因起源於戰國時期的楚國,又稱楚辭、楚辭體。又因屈原所作《離騷》為這種文體的代表作,故又稱***。到了漢代常把辭和賦統稱為辭賦,後人一般也將辭賦並稱。這種文體,富有抒情的浪漫氣息,很像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比散文整齊,且篇幅、字句較長,句中多以“兮”字來幫助和諧語氣,表情達意。一般四句一節,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後稍作停頓;六字句為主,都按三拍讀。例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現了虛詞,也應作六字句讀。***2***“歸去來兮”“已矣乎”當一句讀,適當延長讀末句時間。***3***四字句五字句,讀時節奏自當變化。***4***辭和賦還是有區別的,一般說來,辭重言情,而賦重鋪陳。

  四、朗讀課文

  教師範讀——自由朗讀——提名朗讀***正音;注意語氣、語調及語頓***——集體朗讀——自由朗讀

  1、一讀——正字音。一字一詞地讀,憑藉註釋,讀準字音,瞭解詞義。

  2、二讀--斷句讀。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主,四字句以2、2頓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讀,如:既自/以心/為形役。個別的五字句也同樣,如: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還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則都當整句來讀,末字適當地延長時間。

  3、三讀-- 明白音樂美

  讀出語調——升調、降調;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

  讀出語氣——疑問、反問、感嘆和陳述語氣;讀出語速——快、中、慢;朗朗上口的音樂美,主要源自於駢偶的運用。

  A、找出各個自然段中的韻腳

  B、找出對偶對比句***可以涉及整句、駢體文***,引導學生初步背誦這些零散句子。只有在這基礎 上才能講究背誦,否則,就是死記硬背了。

  C、找出本文雙聲詞、疊韻詞、疊字,雙聲如“ 惆悵”“崎嶇” ,疊韻如“盤桓”“窈窕” , 疊字如“遙遙”“飄飄” “欣欣”“涓涓”。***對比《荷塘月色》***

  4、四讀--表情朗讀,讀出抑揚、輕重、緩急。朗讀時節奏要整齊,音韻要鏗鏘,要讀得悅耳動聽甚至動心。 如:

  每段段首那三句話讀法***可讓學生分析探討讀法***

  第一段的“ 歸去來兮,”要讀得豪邁,因為作者釋放了所有做官的悶氣,大呼一聲“回去吧”

  第二段的“歸去來兮,”要讀得愉悅而平靜,因為它承上啟下,承上,歸家很高興;啟下,作者 心裡很輕鬆

  第三段“已矣乎!”有些無奈。

  另外還要五讀六讀--熟讀成誦,琅琅上口。

  五、疏通字詞

  並完成練習三

  六、佈置作業

  1、反覆誦讀課文,試著背誦;

  2、完成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體會感悟作者的情感,背誦課文

  一、檢查練習

  二、研習課文

  ***一***總體把握

  1、歸家之因

  2、歸家之樂

  3、綜述情態

  ***二***具體研習

  1、讀悟第1段

  在封建社會裡,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絡起來的,而陶潛不願為官,難道是當官不好嗎?

  指名朗讀本段。

  思考: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設問: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

  明確:自責***“田園將蕪”***,自悔***“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自覺、自醒***“迷途未遠,今是昨非”***。這裡的“心為形役”中的“心”和“役”,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為“心意”和“形體”,應該深入理解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這種行為。

  第一段,申述“歸去來兮”的緣由。開頭一句,開門見山地喊出久鬱心中之志。--“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儼然抒發一口悶氣,頓覺自在坦蕩、輕鬆暢快。反問,表明其志已決,不容持疑、猶豫。接下來,說明歸隱的原因。兩個:一是田園荒蕪,二是心為形役***真正原因***。“心為形役”,為衣食所迫而出來做官,既如此,那就沒有什麼惆悵悲傷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輕鬆。過去的事情無法追悔,未來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違心的官場日子即將結束,未來的順心的生活即將開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過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麼今天的抉擇就是“是”,是正確的。迷途未遠,悔悟與慶幸之情溢於言表!

  2、讀悟第2段

  齊讀本段。

  討論:1、歸家途中的迫切體現在哪裡?

  2、抵家時的欣喜有體現在哪些語句當中?

  3、到家後衣食住行的閒適有從何看出?

  明確:

  1、“舟遙遙”“問征夫”“恨晨光”,尤其一個“恨”字,迫切之情,溢於言表。

  2、“載欣載奔”“童僕歡迎,稚子候門”,可感悟出主僕俱迎,妻子皆樂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來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誰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倫之樂圖啊!

  3、“引壺觴以自酌……撫孤鬆而盤桓”,既有室中之樂,也有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士之樂,和劉禹錫《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異曲同工。

  設問: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潛又有什麼樣的隱士情懷?

  明確:表達了淡泊明志,閒適自在的隱士情懷。

  想象歸家路途的輕快與歸家後的情狀。分三層。

  寫歸心似箭。以行動、心理表現的。前二句:先乘船,後上路,和風拂衣,小舟飄蕩,而心情的愉快也盡顯其中。這在閱讀時需要注意。後二句:問征夫,暗自計程;恨熹微,嫌天亮太遲。更寫出作者急盼歸家之情。

  寫入家門時的熱鬧場面,滿是濃郁的親情和歡躍的氣氛。作者的急迫,在到家時完全變成孩子般的歡呼與雀躍--“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是一派狂喜之態。然後寫家人相迎、幽雅環境。“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家人主僕共同歡迎主人歸來。“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舉家歡宴,主人開懷暢飲的情狀。其中“鬆菊猶存”有喻義,鬆菊喻作者高潔的品格,喻堅韌芬芳之節操仍在。***可以補充歲寒三友***

  寫歸家以後閒適有趣的田園生活。飲酒賞樹,扶杖遊覽,自得其樂。再接下來由居室轉到庭園及高處、遠處,這裡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從字面流露出來,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時而環顧,時而遠望,白雲行走,飛鳥投林,都攝入他的眼簾。“出岫之雲”“倦飛之鳥”,既寫自然景物,又寫詩人出仕與歸隱。***同“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做官本是無心,官場確使他厭倦。寫撫“孤鬆”其實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堅貞之志。

  3、讀悟第3段

  “歸去來兮”“息交以絕遊”,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厭惡官場,固窮守節的堅定決心,也是其隱士情懷之三。

  指定小組朗讀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潛隱居鄉村的生活樂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確:

  ***1***、促膝而談的家庭之樂——悅親戚之情話;

  ***2***、彈琴消憂的本色生活——樂琴書以消憂;

  ***3***、與鄉鄰交往之樂——告餘春及,有事西疇;

  ***4***、巾車孤舟出遊之樂——窈窕尋壑,崎嶇經丘。

  中國士大夫寫勞動,都是倡導別人去勞動,自己是旁觀者,而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此乃其躬耕田園,詩酒琴書的隱士情懷之四。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來後農村生活的樂趣。第一句與文章首句呼應。再表要與世相忘,謝絕交遊--主要是與世俗官場的人謝絕交往,並非所有人,點出與官場格格不入是歸隱的原因。然後補充上段再寫自由自在的生活:談心、彈琴、讀書、躬耕田地、徜徉山水,無不是樂事。末二句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暫短的感傷,由春來萬物復甦,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時想到人生的短暫與匆促。此段是轉承段。從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與山溪,更廣闊地描繪了一個和美、充滿生機的隱居世界。最後一段的議論與抒懷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展開的。

  4、讀悟第4段

  魏晉焦慮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潛是最為焦灼的一個,在第三段結尾處兩句——“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見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現?

  齊讀本段。

  討論:如何正確理解結尾處兩句話“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明確:陶潛順應自然,樂夫天命超生死,有別於“立德”“立功”留名於世的儒學家,也有別於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裡邊有他遺世獨立、超脫生死的曠達樂觀精神,也流露出他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思想情緒,這是他欲衝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計,也是他人性減弱的一種表現。

  第四段,抒發對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時間沒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隨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張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慮那麼多的生死、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祿不是我所求的,尋訪仙境也不是可以如願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在良辰美景獨自出遊,親身參加農事勞動,在高崗上高聲放歌,在清流旁縱情賦詩。最後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結束全文,隨著生命的自然變化一直到死,樂天安命還有什麼疑慮呢!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結論與處世哲學。文章最後是上升到哲理高度,卒章顯志。

  四、總結

  陶潛,入仕為官是他的初衷,鄙棄官場是他的節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生活的保障,琴書詩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窮守節是他歸隱意念的鞏固,樂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讀《歸去來兮辭》,是瞭解陶潛的隱士情懷,瞭解中國古代的隱士文化的一個視窗。

看過" "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