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閱讀理解

  在語文考試中,閱讀理解是必考的一個題型。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
 

  ***一***

  林子裡靜靜的,是那種暮春午後特有的寧謐和安詳。而且,在春日暖陽的烘烤下,林子裡升騰著一股濃郁的柏香。林是孟子林,它鋪展在魯南鄒城四基山下。此刻,我們已經在這片山林墓地上徘徊了許久,在這叢茂密的古柏下思索了許久。

  我們是專程前來拜謁孟子的。享殿正中繪有孟子像,存有幾通從林裡遷過來的石碑,再也沒有別的了。享殿後面就是孟子墓。這是一個狀如小山的大土丘,墓的四周用一圈石牆兜住,墓頂上植滿柏樹,樹下長滿了茅草,幾株苦菜開著黃色的或白色的花朵,還有一叢地黃,對生的紫色花苞像一隻只小喇叭。

  “孟子墓很晚才被查證。”管理所副所長馬登科向我們介紹說:“孟子逝於公元前2***,後歷經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沒人知道孟子葬於何處。1300年後的北宋時期,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出知兗州府,他發誓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尋到孟子墓。他派人深入調查,多方瞭解,並查閱了大量的史料,最後在四基山之陽找到了孟子墓。於是組織當地工匠剷除荊莽,砌石壘土,興建堂宇,定期祭祀。”所以,孟子墓不同於皇陵、王陵和貴族陵墓,這兒沒有那些珍貴的陪葬物品和出土文物,沒有任何色彩炫目的圖片資料,有的只是一抔黃土,幾縷清風。

  我們忽然動念攀登四基山,想站在山頂看一看孟子林,看一看孟子墓。山不高,一會兒就到達了山頂。從山頂上回望孟子林,林子像一方深綠色的毯子平鋪在山坡上,看不到孟子墓,也看不到孟林中的惟一建築享殿,它們全都隱進了這片黛綠中。

  “孟子為何葬於這片山坡?”我的理解是,選擇山坡,能夠正面與太陽相對,在北半球,只有帶坡度的地面才能在一天中的某一個時刻與金色的陽光呈直角,才能得到太陽完完全全的照耀。

  下山的路上,我仔細揣摩自己的“猜測”,越發覺得有了幾分道理。孟子學成之後,率弟子周遊列國,推行自己仁政治國的政治抱負,然而,他乘興而去,卻失望而歸。孤獨的孟子只有與日月相對,與上蒼交流。

  他說些什麼呢?

  他說:“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這些話,孟子說給誰聽呢?他們是:齊威王、鄒穆公、魯平公、滕文公、梁惠王、樑襄王、齊宣王。這些人不能說不聰明,然而,這些人間君王卻聽不進這些話語。那麼,他們的覆亡就是早晚的事,是註定的事。

  其實,這樣的珠璣之言是結在大樹頂梢的一串串飽滿的果實,是陽光雨露孕育的甘美漿果,由於它掛得高,人們看不到它;由於它隱得深,飛鳥也找不著它。它就只有完好無損地交給太陽,交給蒼天了。說完這些話,孟子一無掛礙地走了,因為他真正做到了“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來到山腳,已經是夕陽西下時分。陽光照著這片濃密的林子,似給每一株古柏都鑲上了一層金箔,看去有說不出的和煦,說不出的溫暖。幾桿樹影橫在孟子墓上,如太陽的手指。樹在風中晃動,影子在墓上游移,像一個白髮老人將手按在愛子的頭頂反覆摩挲,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12.文章描寫了孟子的墓有什麼特點?聯絡全文,談談具體表現在哪裡?***3分***

  13.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6分***

  ***1***孤獨的孟子只有與日月相對,與上蒼交流。

  ***2***孟子一無掛礙地走了,因為他真正做到了“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14.在文章中,作者是採用哪些方法來寫孟子林的?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4分***

 

  答案:

  12、樸素。享殿除了有孟子像,再也沒有別的了。孟子墓是一個大土丘,墓的四周用一圈石牆兜住。孟子墓沒有圖片資料,只有黃土和清風。站在山頂上看不到孟子墓,也看不到孟林中的惟一建築享殿。

  13、⑴孟子的思想是當時時代的精華,超出了一般人的智慧,所以不被大家理解。孟子只能和天地萬物交流自己的思想。

  ⑵雖然孟子的思想不被大家接受,但是他做到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論被勸者是否聽從只求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14、第一問:作者採用襯托、對比、比喻的方法來寫孟子林的。第二問:***1***通過對孟子林所在的四基山的景色精心描寫,襯托出孟子林的幽雅靜謐、質樸無華。***2***通過對孟子林和其他王侯之墓的對比,表現了孟子墓的樸素。***3***通過對把孟子的言論比成果實、把孟子林種樹木比成老人,表現了孟子的孤獨和他與上蒼的交流,抒發了作者對孟子的崇高敬意。

 

  ***二***

  ①青草的味道在山間瀰漫,就像村裡的孩子在奔跑。

  ②一個孩子生在山裡,就是山裡的一棵草。那些青青的草,生長在山裡的任何地方。

  ③它們長在路邊,甚至還會長到路的中間,任來來往往的人踩著。到了晚上,它們就像沒被踩過一樣,抖一抖身上的土,繼續生長。我猜那是它們對人的依賴,頑皮地跟在人們的腳邊。

  ④草長在河溝裡,有水的滋潤,就長得異常茂盛,那是命好的草。可是,一場雨下過,河水毫不留情地將它們衝倒,沖走。河水退了之後,那些被衝倒的草,眨眨眼睛,又悄悄爬起來;那些被沖走的草,在水裡打幾個滾兒,不定被淤積到哪裡,暈頭轉向地抓住一些泥土,鼻青臉腫地繼續生長。

  ⑤草們不僅長在路邊、河溝,更多的長在田邊、地頭,更混進田裡,與莊稼一起生長。於是,莊稼人就只能花費一年中大量的時間在地裡鋤草。可是那些草說鋤就能鋤盡嗎?鋤掉之後,沒多久,它們又捉迷藏一樣在莊稼的身邊探出頭來。一代代農人就在莊稼地裡年復一年地與草糾纏不清。

  ⑥這些孩子後來大多變成了鋤草的農人,其實在地裡鋤草的每一個農人,都曾經是草一樣生長過的孩子。出生在貧窮的山裡是一種不幸,這樣的山裡只適合草的生長。每一個在山裡出生的孩子,都是路邊或河溝裡隨便生長著的一棵草。孩子與草們一起生長,孩子也就像草們一樣地生長。

  ⑦我最初接觸到的自然界中的生命,或許就是青草。在我只會爬的時候,就被帶到院子裡或者大門外、路邊,自己爬著爬著,就爬到了那些青草的面前,我用呀呀的語聲,不知所以地與它們打過招呼,就伸出了小手。我抓住一株青草,用力拔下,嫩嫩的綠葉上有著細細的白色絨毛,被我拔斷的地方滲出清亮的汁液,潔淨,透明,一如我嘴邊垂著的涎水。我在草叢邊爬過,隨便抓著那些青草,青草的氣息在我的身體裡瀰漫,這種氣息融進我生長的每一天,甚至每時每刻。於是,我的生長,就帶有了許多青草的意味。這世界就是這樣將如此相似的生命氣息融合在一起。這就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道理。

  ⑧童年是人的一生中與周圍環境最密切的時期,孩子們一邊生長,一邊將身邊的一切都儲存在身體成長的記憶裡。從一株草、一塊石頭、一棵樹、一道牆,到一座房子、一條路、一道河、一座山,所有的記憶都被牢牢地融進生長著的生命之中,就像一塊磚、一塊石頭、一掀沙土被壘進牆裡。當身體停止了生長之後,身邊的一切,也就不再那麼重要了。

  ⑨在鄉間長大的孩子,是很少有人看護的,不會爬的時候自然不用擔心有什麼閃失,只是記著按時餵奶餵飯就行,像家裡的小貓小狗一樣,給吃的就會長大。會爬之後自然就多了許多擔心,有時家裡沒人,又不能帶到外面去,就只能用布帶子栓了孩子的腳丫子,另一頭拴在泛黃髮黑的窗框上。這樣,孩子活動的半徑就只能在炕上了,不會爬過了頭掉到地上。更多的時候,大人下地幹活,也將幼小的孩子帶到地裡,放在路邊、地頭,任其像小貓小狗一樣與青草為伴。

  ⑩你不知道那些草籽是從哪裡來的,甚至在泥土裡根本看不到一粒草籽,但是那些草,在一場春雨之後,就很茂盛地生長出來,比有人用心播種過都更加蓊鬱。整個夏天,雖然常常被割了一茬又一茬,但是草們總是生生不息,綠意猶存,直到長出狗尾巴一樣輕盈透亮的穗子。這些長了狗尾巴的草,常常連成一片,在斜陽的映照下,草地上浮起一片朦朧的淡白。

  ⑾大人忙著地裡的農活,幾乎忘記了孩子的存在。等到從草叢裡再把孩子找回來,手裡、嘴裡、頭上、身上,已經到處都是青草了,說不定肚子裡也吃進了許多蔥翠的青草。

  ***選自《散文》2015年第4期***

  11. 請從修辭的角度賞析下面這句話。***4分***

  每一個在山裡出生的孩子,都是路邊或河溝裡隨便生長著的一棵草。

  12. 結合上下文,談談下列句子的含意。***6分***

  ⑴暈頭轉向地抓住一些泥土,鼻青臉腫地繼續生長。

  ⑵這種氣息融進我生長的每一天,甚至每時每刻。於是,我的生長,就帶有了許多青草的意味。

  13. 第⑨段中,作者為什麼要兩次將孩子比作“小貓小狗”?請簡要分析。***6分***

  14.結合全文,探究“青草”蘊涵的深意。***6分***

 

  答案:

  11. 運用比喻的手法***1分***,以路邊或河溝喻指山裡孩子惡劣的生長環境***1分***,以草喻指山裡孩子的平凡、卑微***1分***,形象地描繪出山裡孩子在惡劣環境中自在地、頑強地生長的生命狀態***1分,意思相近即可***。

  12.⑴草雖然無法掌控自己的生存環境***1分***,被惡劣的環境弄得暈頭轉向、鼻青臉腫***1分***,但依舊盡己之力,頑強地生長***1分***。

  ⑵與青草一起長大的孩子,生命中的每時每刻,都在接受著青草的堅韌、頑強等美德的薰陶***2分***。他們的生命中,也就具備了這樣的美德***1分***。

  13.⑴第一次比作小貓小狗,強調不會爬時的孩子的好餵養***2分***;第二次比作小貓小狗,強調能夠自由行動的孩子的好看管***2分***。⑵這樣寫,能夠更好地體現山裡孩子不被溺愛、隨意生長的成長特性。***2分,意思相近即可。***

  14.⑴青草不擇環境、頑強生長的特性,象徵著極為旺盛的生命力量。⑵青草的普通甚至卑賤,象徵著山裡孩子生命的平凡卑微。⑶青草的生生不息、綠意猶存以及連綿成片,象徵著平凡普通的山裡孩子生命的成長、成熟與綻放。⑷青草以及山裡孩子在自然狀態下的生命成長過程,隱喻了一種應有的童年期教育觀。***每點2分,只需答出任意三點,意義相近即可。參考答案中未列舉的,如果解析確有道理,亦可酌情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