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對於高二歷史的教學,老師應該制定一個詳細的教學計劃。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一***

  一.學情分析和目標:

  高二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生活已基本適應,初步積累了一定的歷史知識,且學習方法上有了改進,高二是高三提高和衝刺的積累階段,必須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升高二學生在歷史認知上的層次,鍛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逐步掌握歷史演進的規律,學會用聯絡和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拓寬他們的歷史思維,為高三鞏固提高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我們將學習人教版歷史必修3的內容,主要呈現了人類社會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包括中國的和外國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其內容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在漫長的歷史中,人類思想文化活動都是在繼承前人基礎上,概括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經歷了由低階向高階的發展歷程。

  ***2***在世界不同地區,由於自然環境的不同,歷史發展有別,思想文化、科技發展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構成了人類思想文化發展史的多元化特徵。

  ***3***在人類思想文化發展過程中,不同特色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互相交融,共同發展。

  三.重點工作及措施:

  1、重點工作:本學期我將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1***夯實基礎 基礎知識永遠是高考的“本”和“源”,夯實基礎知識是取得良好成績的關鍵。雖然現在高考以能力立意,但在現實的教育背景下,不可能脫離對基本知識的考查,只是對知識考查的方式在不斷創新而已。高二年級是學生知識積累的關鍵學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反覆強調夯實基礎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真正意識到這一點,要求學生重視研讀教材,準確掌握和理解教材的基礎知識和主幹知識,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要用足教材,高度重視對歷史教材基礎知識的教學。

  ***2***深化理解 對歷史現象的理解,實際上就是明確史實的基本含義、與其相關史實的具體關係以及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處的地位,進而掌握具體史實的基本概念。有些學生不知道這些知識的基本含義和與其相關史實的具體關係以及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就不會運用這些知識的,也就是沒有理解就不會應用。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注重講清基本的歷史概念和史學理論,同時注意各學科知識間的滲透,引導學生把前後知識聯絡起來分析思考,來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3***引導學生構建比較科學的知識結構。構建知識結構的關鍵是全面理解每一個知識點,任何一個歷史事實,都有它發生的時間、原因、條件、過程、性質、意義和侷限性,每個知識點之間又有這樣或那樣的聯絡,對這些知識點分別加以分析,多角度理解,掌握細節,這樣就可以形成知識網路。學生在整理知識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會在知識的連線點上產生出一些新的生長點;同時通過對知識橫向、縱向聯絡、比較,還可以揭示出知識的內在聯絡與規律。

  ***4***多研究一些習題,選擇適合我校學生的習題,紮紮實實的做題,培養學生的做題能力,使之掌握考試的方法。

  2.具體措施:

  ***1***加強集體備課,發揮集體智慧。我們努力做到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在個人充分準備***吃透教材、大綱和教參等***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在注重各自特點的同時,力爭做到“五統一”***統一主要教學內容、統一進度、統一主機板書、統一練習和統一作業***,集思廣益,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縮短教師間差距,為最終取得整體優異成績共同努力。

  ***2***堅持採用學案制度,要求每一份學案均能包含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延伸學習的基本內容,要考慮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要有學習過程和方法的引導。每份學案均圍繞下列幾部分編寫:課標內容、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知識整合、學習延伸、同步檢測等,不求全但求精,凡編寫的每一部分內容都要做到詳實、有可操作性。一節課一份學案一份教案。

  ***3***課堂教學要以夯實基礎和加強對歷史知識的理解為基點,每堂課的具體安排1+2+1的模式。前3—5分鐘複習上一節內容;30分鐘講課;最後3—5分鐘檢測本節課學習情況,做到當堂解決,提高課堂效率。探索推行“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既要師生互動,更要生生互動,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加強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比較問題的能力,歸納的能力,以及培養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4***每學習完一個單元要進行單元複習,引導學生概括本單元的知識體系,培養他們的概括總結能力.並及時單元檢測,把本單元所複習的主要內容考查一遍。考完要及時進行試卷講評。

  ***二***

  一、指導思想

  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為指導,結合我校《十二五發展規劃》描繪的新藍圖,緊緊圍繞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這一中心任務,在“合道德課堂”的大旗下,以創新的思路、求真務實的作風,把歷史課改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歷史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模式結合起來,大膽創新,積極探索,樹立科學的教育教學質量觀、發展觀,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幸福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基。

  二、工作目標

  1、必修班:備戰學業水平測試,目標:達A率60%,達C率100%。

  2、選修班:完成選修教學任務,開始高考一輪複習,打好基礎形成良好習慣,為衝刺高三奠定基礎。

  三、歷史“小高考”衝刺策略

  1、制定出科學的複習計劃,做到最後三十天一盤棋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開學伊始,備課組在研討的基礎上,制定出科學的複習計劃。在最後的一個月當中,每一天具體要完成的複習任務,達到的目標要求,我們都明確細緻到位,並根據學生情況和年級組的課時安排不斷進行調整。

  總體上,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前二十天,突出知識整合,通過比較、提煉,對重要知識在綜合的基礎上進行“壓縮”,把最精華的東西集中到課堂上來,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課堂還是很“給力”的。第二階段後十天的複習,突出應試性,對《考試說明》涉及的每一個考點進行分析,確定可能考查到的知識點,預測每個重要知識點有可能的考查題型,精選模擬題強化訓練。制定計劃要突出高要求、低起點、重基礎、小坡度、重覆蓋、求全面的特點。計劃不僅涉及課堂教學,同時涉及到“補差”和“培尖”輔導的具體安排。

  2、備課組精心研究《考試說明》,把握測試重點

  《考試說明》是學業水平測試的命題依據,也是師生複習備考的依據。《考試說明》對測試內容和要求作了具體說明,在複習時,必須緊扣《考試說明》對知識點的要求,不要盲目擴大範圍,不隨意加大知識的難度,畢竟學業水平測試不是高考,注重的是基礎性知識。重視《考試說明》中新增加的內容,因為,新增加內容往往會成為命題的重點區域。同時必須研究近三年的學業水平測試題目,總結命題規律,對尚未涉及到的重點問題、重點專題,重點複習、反覆講練。

  3、重視構建科學高效的複習課教學模式,提高複習有效性

  課堂教學效率是歷史小高考複習的生命線。備課組將在過去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複習課教學模式,形成符合歷史學科特點和學業水平測試要求的高效課堂。具體來講,把課堂分為四個環節:“默寫檢測舊的知識——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精講點撥提煉——課堂反饋檢測”。課堂相對緊湊,學生有適度的緊張感,促使學生做好知識的鞏固,在有限範圍內化短暫記憶為長效記憶。

  具體做法是:課前先佈置給學生相應的複習任務,讓學生有充分準備,帶著“任務”積極地走進課堂;在自主複習環節,積極調動學生參與其中,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精講點撥,側重建構知識體系,注重引導學生歸納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斷髮現和糾正學生練習中的問題。

  4、課後加強督促檢查,精選習題鞏固複習效果

  鞏固複習效果關鍵在課後,記憶和應用是需要時間作保證的。為此,每堂課後給學生布置一定的作業,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作業的方式包括背誦和識記知識點、同步專題訓練和綜合訓練等。作業的佈置有一定的節奏,不出現多少不均或缺乏針對性訓練等隨意現象。讓學生心中有“數”,以提高作業的實效性。對於各類各地模擬題,備課組進行篩選重組,強化基礎題,突出材料情景題和綜合運用題。構建起從同步訓練到綜合訓練,從題型訓練到糾錯訓練,從專項訓練到模擬訓練等多層次、全方位、有重點的練習體系。同時,注意規律性問題的總結和歸納,努力提高學生做題的正確率。

  教師及時督促檢查學生的作業,並及時講評,防止和杜絕只關注作業佈置,忽視作業講評的現象。

  5、關注全體學生,抓兩頭促中間

  對於學業水平測試的指導思想是保證合格,力爭多衝A。工作重點是兩類學生:達A臨界生和達C困難生。備課組認真梳理出每個班級的達A臨界生和達C困難生,科任老師做到心中有數,並注意學情的變化予以動態調整。對兩類臨界生,主要是利用自主學習和晚自習時間加強個別輔導,對於每一個考點,要求學生逐一過關。同時注重對學生的心理引導,給基礎好的學生以鼓勵,鼓勵他們衝A,給不自信的學生“定心丸”,告訴他們“掌握了基本知識點,保證你順利通過測試”,這樣學生既有動力又有信心。

  6、 克服困難,虛心請教,積極落實好備課組聽評課活動

  儘管每位教師的課務負擔都比較重,安排有重疊的課時,但是要想方設法,克服一切困難,力爭每人每學期聽課不少於20節,備課組長每週不少於2節,並能做到及時評價、反饋資訊,並做好記錄。年輕教師聽評課每週不少於班周課時數,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效教學。被指導教師做到隨堂聽課,先聽課再整理消化後上課。指導教師要堅持每週聽一節以上被指導教師的課,並在課後做好點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