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政治書上冊教案

  初二政治教案是指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要,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問題的步驟,合理組合和安排各種教學要素,為優化教學效果而制定的實施方案。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看看吧。

  初二政治書上教案

  第七課 友好交往禮為先

  一、課標透析[課標的具體要求]:

  本課依據的課程標準是“我與他人的關係”中的“交往與溝通”:“知道禮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與技能,養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

  二、單元內容介紹[課的內容結構]:

  本課設計了兩框的內容:“禮貌顯魅力”、“禮儀展風采”。

  第一框“禮貌顯魅力”的邏輯思路為:實際生活中一個使用禮貌與不禮貌的語言的事例

  分析禮貌和不禮貌行為給交往物件帶來的心理感受以及給自己帶來的結果

  提出“禮貌是尊重” 禮貌的魅力***從 語言、態度和舉止三方面來展示***

  反思自己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為。

  第二框“禮儀展風采” 的邏輯思路為:從具體事例引出什麼是禮儀 通過親身體驗認識禮儀的重要性 瞭解基本的社交禮儀

  探討中華民族傳統習俗中的禮儀問題 從民族大團結的角度提出民族交往中的禮儀習俗問題。

  三、學情分析

  1、針對青少年文明禮貌方面的欠缺。當代青少年文明禮貌方面的欠缺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形成的原因是

  多方面的。一方面,在社會變遷的程序中,傳統的東西正在逐步消失,其中包括傳統的交往禮儀;與此同時,現代的交往禮儀在一些青少年身上有沒有植根,青少年需要補文明禮貌這一課。另一方面,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少家長更多地關注孩子智力的、學業的發展,而忽視了禮貌、禮儀方面的教育,致使一些孩子不懂禮貌,缺乏禮貌,甚至蠻橫無禮。

  2、針對青少年社會化過程的特點。青少年社會化的過程也就是全面的學習過程,其中既需要系統的書本知識的學習,也需要學習如何做人,如何與人交往,禮貌、禮儀的學習就屬於後者。傳統上常常把後者視為“不學而能”的事,無需專門的教育和訓練。事實證明,禮貌、禮儀也是一門學問,需要專門的指導。一個文明禮貌的人不是自然形成的,與他所接受的教育密不可分。對青少年進行文明禮貌方面的系統指導與訓練,對其文明禮貌素質的形成是大有益處的。

  3、針對現代人的要求。講禮貌、重禮儀是現代人的一項標誌,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無論是在家庭、在學校、在社會,一個人展示給他人的首先是其文明禮貌方面的素養。事實上,一個人是否講究文明禮貌,不只是個人的事,而直接影響周圍的人乃至社會風氣、民族尊嚴。因此,瞭解現代社會的交際方式,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展示自己的優雅禮儀,是融入現代社會做一個文明人的基本要求。

  四,各課內容分析: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1、樂於以禮待人。2、通過禮貌表達對他人的尊重。

  3、樹立以不講禮貌為恥的交往態度。4、形成講文明、講禮貌的交往態度。

  5、體驗舉止優雅、文明禮貌帶給自己 的樂趣以及對人生髮展的價值。

  能力目標:1、在生活實踐和學習的基礎上,學會以禮待人。

  2、能夠在不同的情境中表達自己的禮貌。3、掌握基本的社交禮儀。

  知識目標:1、懂得什麼是禮貌,禮貌有什麼作用。2、理解禮貌與尊重之間的關係。

  3、懂得什麼是禮儀,禮儀有什麼作用。4、瞭解生活中基本的社交禮儀。

  [教學重點]學生對待禮貌和禮儀的態度。

  [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將禮貌和禮儀落到實處。

  [課時安排]:本課為2課時,每框各1個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禮貌顯魅力

  一、非禮的代價: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的總部底層的大花園中,銷售部經理帶著孩子休息,孩子邊吃邊扔,旁邊有一位老者跟著她們母子揀地上孩子仍下的垃圾,母親拉者孩子的手說:”如果不好好學習,長大後就像他一樣做清潔工”。老人在旁默不作聲-------

  下午,公司召開全體中層幹部會議,女經理匆匆趕往會議室,推門進入,發現坐在主席臺的卻是上午的那位老者***他就是總裁***--------

  請問: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為什麼?

  二、感受禮儀:以公交車上的種種不禮貌的表現匯入。

  1、 請同學表演公交車上常常發生的一些“無禮”的表現,如往窗外扔垃圾、大聲喧鬧、搶座位等。

  2、 提問:看完這些後,你有什麼感受?你有過類似的行為嗎?有什麼感受?

  [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感受無禮的害處。]

  ----禮儀是尊重的具體表現。***道德準則***

  三、故事“心靈上的疤痕”。——具體內容見書本79頁的“相關連結”。

  [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明白禮貌是尊重的體現,是文明的體現。是否文明禮貌不只是個人的私事,也不是小事,它表明一個人是否具有道德修養,影響到人際關係的質量和社會風氣的好壞。]

  往事如煙:當別人對你說對不起,疤痕還存在嗎?

  閱讀故事《屠格涅夫與乞丐》。一天,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在街上散步。一乞丐求道:"先生,給我一點食物吧。"

  屠格涅夫尋遍全身卻無一點可充飢之物。只好說:"兄弟啊!對不起!我沒帶吃的!"這時,那乞丐站起身,臉上掛著淚花,緊握作家的手說:"謝謝你!我本已走投無路,打算討點吃的後就離開這個世界。您的一聲'兄弟'讓我感到世間還有真情在,它給了我活下去的勇氣。"

  思考:"兄弟啊!對不起!我沒帶吃的!"這句話給那位乞丐帶來什麼影響?它體現了屠格涅夫怎樣的交往風格?這對你有什麼啟發?

  ***小結***禮貌是尊重和文明的體現。在待人處事的過程中,每個人都以禮相待的需要,禮貌在滿足人的這種需要的同時,更滿足了人的自尊。是否文明禮貌不只是個人的私事,也不是無足輕重的小事,它表明一個人是否具有道德修養,影響到人際關係的質量和社會風氣的確良好壞。

  講述"孩子與大山的對話"故事,並請學生列舉身邊待人有禮與待人無禮的事例,說說自己的感受,並剖析無禮的害處。

  故事:有一個孩子跑到山上,無意間對著山谷喊了一聲"喂……"聲音剛落,從四面八方傳來一陣陣"喂……"的回聲,大山答應了。孩子很驚訝,又喊了一聲"你是誰?"大山也迴音"你是誰?"孩子喊"為什麼不告訴我?"

  大山也說"為什麼不告訴我?"孩子忍不住生氣了,喊道"我恨你!"他哪知道這一喊不得了,整個世界傳來的聲音都是"我恨你!"孩子哭著跑回家,告訴了媽媽。媽媽對他說:"孩子,你回去對大山喊'我愛你'試試看結果怎麼樣,好嗎?"孩子又跑到山上。果然這次孩子被包圍在"我愛你,我愛你"的回聲中。孩子笑了,群山也笑了。

  四、小品表演“變質的牛奶”。[具體的故事情節見書本80頁。]

  1、 請同學表演。***給故事增加一個情節:顧客遭遇到有禮和無禮兩個服務員。***

  2、 請表演的同學分別談談感受。

  3、 歸納、分析對人有禮貌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明白從那幾個方面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懂禮貌的人。] 我們應從那幾個方面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懂禮貌的人?***表現***

  五、遭遇無禮:生活中“得理不饒人”、糾纏不清的人;也有蠻不講理的人,無禮不道德的人-----你是否過遭遇無禮?對無禮最好的辦法是什麼?

  六、 “良言一句三冬暖”

  ***設定簡單的情境來學習古人的禮貌用語,然後學習常用的禮貌用語。***態度和舉止方面的禮貌簡單帶過。***

  七、我的禮貌大檢查。

  ***通過語言、態度、舉止、衣著等方面來反思自己在與人交往中的行為舉止,肯定好的,改進不足,並制定出具體的改進方案。***

  第二課時 禮儀展風采

  一、握手***設計幾個特定的場合,請同學們來表演握手這一常見的禮節***

  1、與同學相見--------

  2、與長輩相見--------

  3、與異性朋友相見-------

  4、與老師的相見-------

  5、與領導相見-------

  歸納握手中藏含的禮儀?

  二、禮儀與個性:

  “有個性的小茅”的故事***具體內容見書本83頁***

  思考:小茅的行為與禮儀有關嗎?請指出其中不合禮儀的地方。

  對我們來說,有那些基本的禮儀要求?

  [通過上面的兩個活動,讓學生明白什麼是禮儀以及禮儀的重要性。]

  三、現代社會=禮儀社會

  兩位即將畢業的大學同學應聘同一個公司的崗位,同時參加面試。甲、乙同學進入辦公室,

  v 主管主動為他倒水,恰巧沒有水-----

  v 不巧掃把倒在地上---------

  v 正值冬天,離開時---------

  決定應聘成敗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小節見禮儀,小節見文明,小節見風度

  ***小結***在待人接物中注意遵循禮儀,會使我們變得優雅可親,會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更容易被人接納,也有利於辦成事情。如果我們不講禮儀就可能傷害別人,也使自己難堪,甚至無法適應社會。

  四:社交禮儀大比拼***社交禮儀ABC***

  自由組合,表演特定情境下的禮儀,如待客時的禮儀,接聽電話時的禮儀等等。

  "講禮儀、展風采"相關知識

  ⒈參加升國旗儀式應注意什麼?

  參加升國旗儀式,衣著整潔,脫帽肅立,行隊禮或注目禮;唱國歌嚴肅、準確、聲音巨集亮。

  ⒉學生穿著打扮應注意什麼?

  學生穿著打扮要樸素大方、整潔、美觀,不穿奇裝異服。儀容樸素健美,男同學不留長髮,非特殊情況不在校內穿無領背心,不打赤腳,禁止敞胸露懷;女同學不燙髮,不留披肩發,不化妝,不佩戴不相宜的飾物。

  ⒊遇到外賓應怎樣做?

  遇到外賓以禮相待,不卑不亢,不圍觀,不尾隨,不做有損國格人格的事。

  ⒋當你向別人借東西時,需要注意哪些禮節?

  禮貌語言不能少。不要忘了"請""麻煩"等詞,歸還東西時,不要忘了"謝謝";要先徵得別人的同意;借別人一定要按時歸還;對別人東西要特別愛惜,做到完璧歸趙。假若不小心搞壞了借來的東西,一定要主動照價賠償,並說明情況,表示歉意。

  ⒌父母不在家時,有客人來訪,你應該怎樣做?

  當家中長輩不在家時,我們應該負起小主人的責任,把熟悉的客人迎進門,倒茶招待;對陌生的客人,可隔著門縫告知家長外出,請改日來訪。假如父母一時回不來而客人有急事要走時,可以問客人有什麼事需要轉告,或請他們留下字條,如方便也可電話詢問父母。

  ⒍試著描述一下送客時有哪些禮儀。

  當客人要走時,通常要婉言相留,表示希望其再多坐一會兒,或懇請其下次再來。但不能大喊大叫,硬拉著不讓走,那樣反而顯得粗暴無禮。客人提出告辭,應等客人起身後,主人再起身相送;送客時要送到門口並說:"再見,歡迎再來。"並不要急於關門。

  ⒎接通你要撥的電話以後,應該注意什麼?

  先問候一聲再報出要找的人;通話時聲音要清晰,語氣要講禮貌;還要注意談話時間不可過長,以免影響他人通話。

  ⒏做客時,在坐姿上有什麼要注意的禮節?

  入座時,動作要輕穩,不可猛地一下子坐下,發出響聲。入座後,手可平放在沙發或沙發的扶手上,上身稍微向前傾,以示對主人的尊敬。

  ***小結***掌握文明健康的社交禮儀是適應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條件。我們要掌握這些基本要求,並在交往中加以運用。

  五:展示優雅的我

  根據相關連結的提示,從坐、立、行三個方面來展示優雅的自我。

  ***小結***文明健康社交禮儀的掌握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地學習、觀察和思考。只要我們注意日積月累,就一定能夠成為習禮儀、懂禮儀、講禮儀的人。

  六:你說我說

  列舉本地一些節日,人生的紀念活動等傳統習俗,請同學探討傳統禮儀習俗的合理性與弊端,及習俗發生的變化探討,我們應該如何科學對待傳統的禮儀習俗。

  ***小結***我們應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傳統禮儀習俗,繼承其精華、剔除其糟粕,把傳統禮儀與現代社會的要求結合起來,做到與時俱進。

  結束語:

  人們常說:禮儀是一封通向四方的推薦書。願同學們都能手持禮儀這封通向四方的推薦書,在今後與人交往中,交往順利,成為受人歡迎、受人尊敬的人。

  七、課後實踐

  【民族禮儀知多少】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民族不同,禮儀也就會不同。請以小組為單位,通過上網、查閱相關書籍等途徑,瞭解不同民族的禮儀,編制一份禮儀小報。

  實現政治課的美感教育要用多媒體

  美學家阿恩海姆主張“心靈沒有意象就永遠不能思考”,為此在多媒體教學蓬勃興起之際,我對運用多媒體實現政治課的美感教育得出以下幾點體會:

  一、運用多媒體直現美的形象

  美的來源在於形象直觀。黑格爾在《美學》中認為“形象是美的母體”。美感教育離不開形象,離開形象對視覺的直觀刺激,美感教育必然是虛無的。在政治課教學中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手段展現鮮明形象是滲透美感教育的必由之路。在投影、幻燈、錄影、VCD影碟等多媒體協助下,課堂上同學們隨時都可感受美的形象,在自然、社會千變萬化美的形態中把握美的真締。

  在講授初三思想政治“認識社會鉅變”這一課時,為激發同學們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強他們對形象美的感悟能力,我從美感教育的感性認識角度來設計這一節課。伴隨著柔美、悠揚的旋律,一幅幅畫面通過錄像呈現在同學們的眼前,風光明媚、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天藍水澈、野趣盎然的九寨溝;氣勢恢巨集、人傑地靈的東嶽泰山;挺拔險峻、雄偉壯觀的西嶽華山;波光粼粼、水美魚肥的太湖美景……隨著同學們一陣陣驚喜讚歎,他們陶醉於我們偉大祖國美麗的大自然風光中,愛國主義情感激盪胸襟,美的情感油然而生。通過多媒體手段在政治課教學中滲透美感教育,讓同學們在美的情境中淨化純真的心靈,在美的氛圍裡昇華質樸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通過多媒體手段展現鮮明形象,營造審美意境,一方面使同學們深入地掌握課本知識,增強德育功能;另一方面讓學生在審美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增強他們對美感的領悟能力。在這德育、美育雙向交匯過程中,多媒體手段的應用起著傳統教學手段無法實現的中介作用。

  二、運用多媒體感悟美的聲律

  美感教育是個多維體、全方位的感知過程。形象直觀作為美感教育的起點必然要向廣闊處拓展,向縱深處深入。對聽覺系統而言,感受美的只能是聲律美,尤其表現為音樂美。現代化音響系統進入政治課課堂無疑為教學情趣的渲染、審美情感的激發、聲律美的感悟起著極其重要的媒介作用。

  在初一思想政治“共建優秀班集體 ”這一課教學中,為了營造團結向上,眾志成城的教學情境,我選擇了音樂匯入的手法。我用VCD影碟光碟播放了流行歌曲《眾人划槳開大船》,隨著激昂的旋律,躍動的音符,同學們在情感上達到共鳴,在音樂美的情境中得到陶冶。同學們進入教學情境,我也因勢利導地引入正課。在教學過程中講述“團結就是力量”這個問題時,我又利用影碟機播放了一首MTV《團結就是力量》。明晰的畫面、鏗鏘的節奏、氣勢磅礴的主題,加深了同學們對課文知識結構的理解,同時在雄渾的音樂意境中領略手手相連、心心相映的崇高美。

  政治課要有感召力必須具有感染力,具有感染力必須渲染音樂美的教學情境。在政治課教學中運用現代音響系統拓展了學生音樂美感的欣賞和感悟能力,增強了政治課的感染力,使德育和美育有機地統一起來,在道德感化中薰陶美的情趣,在美的境界裡陶冶美的心靈。

  三、運用多媒體剖析美的結構

  美感的欣賞力、理解力和創造力在於個人成長過程中的不斷豐富和逐漸積澱,美感教育必然由感性領悟發展到理性剖析。分析美的結構是理解美感教育不斷深化的表現。多媒體手段在政治課教學中剖析美感生成的主客體結構起著極重要的負載作用。運用多媒體手段,在理性剖析層面上,一方面理解審美物件的自然屬性,社會背景和內在結構;另一方面理清同學們審美心理結構,激發更深層的審美愉悅感,使美感教育達到一個更高階段。

  在初一思想政治“培養高雅情趣”這一課的講述中,為了激發同學們的審美情感,我用投影儀放映了古希臘雕塑精品《斷臂維納斯》的圖片。同學們掩飾不了失望的神情,顯然他們沒有相應的審美底蘊,沒有找到美感支點。我及時通過錄像向同學們強調古希臘審美觀點“美的表象呈現人的光輝”。法國羅丹在《藝術論》中強調:“維納斯驚人的美不在於媚俗,而在於清俊的面龐下體現女性的自尊,人格的高貴。維納斯的意義對歷史而言不亞於《人權宣言》”。同學們瞭解維納斯塑像的內在結構和歷史背景後面又重新注目於圖片。我接著向同學們分析審美心理結構,美在於無限和有限的統一,在於殘缺和完美的辯證,美不僅在於賞,而且在於想。維納斯臂斷了,殘缺了,但卻給人提供了豐富的想象餘地,殘缺的維納斯在同學們審美心理中完善起來。我用錄影播放了多組藝術家重塑雙臂的維納斯,冷峻的、沉思的、羞澀的、行動的……一千個欣賞者就有一千個心目中的維納斯。利用多媒體手段對美感結構的分析讓同學們由被動的美的欣賞者發展為美的發現者和美的創造者,更深入地體會美的情致。另一方面利用多媒體手段介紹藝術品的歷史背景,拓寬了同學們知識視野,強化理性分析,使智育和美育達到和諧的統一。

  四、運用多媒體體味美的神韻

  美的神韻是內涵與形式共同創造出來的有機結構的靈魂,是審美情境中的最高境界。神韻在美的意境中具有含蓄性、聯想性、無限性、象徵性等特點。在政治課美感教育的協助下,在優美音律、鮮明形象中,美的神韻飄然而出。

  神韻美的體味在於想象力的豐富,擴散型思維的拓展。在初一思想政治“學會發現美”這一課中,為體現美【英語教學論文由畢業論文網教客網“免費論文”頻道收集整理 請勿轉載或建立映象】在藝術作品中的顯現,我通過錄像機向同學們放映了著名畫家達•芬奇經典作品《蒙娜麗莎》的專題片。在放映過程中,發現同學們對蒙娜麗莎的微笑很感興趣。我收集了同學們的反饋資訊,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認為是慈母的關切,有的認為是思念親人的真情流露,有的認為是領略自然美景的愉悅,甚至有的認為是達•芬奇變型自畫像,微笑是自嘲意味。針對同學們的理解,我做了總結,《蒙娜麗莎》為什麼魅力永存,微笑為什麼永恆,關鍵在於這一幅畫的神韻美,微笑之中留有廣闊的聯想餘地,在同學們審美體驗中,結合各自審美心理結構,會得到各自不同的美感。同學們在美感教育中,通過聯想體驗藝術作品的神韻美,在有限的畫卷中感受無限的美的世界。

  神韻美在美感生成中除體現聯想之外,還表現為深刻的象徵意味,象徵載體越濃縮,象徵空間越廣闊,神韻美的體驗就越強烈。在初一思想政治“結識新朋友”這一課教學中,為表達對老師的崇敬,我用影碟機播放流行歌曲《好大一棵樹》。隨著流動的畫面,動人的旋律,我很自然地把“頭頂一片天,腳踏一方土”的大樹演繹成老師的象徵。隨即我問同學們,大樹除老師之外還象徵著什麼?同學們凝神思索,紛紛說出自己的理解,有的認為象徵質樸的農民,有的認為象徵辛勤的勞動者,有的認為象徵歷史滄桑的祖國。在總結中我找指出象徵歧義性正是美感教育的神韻所在,神韻美的體味是美感教育的昇華。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配合下,同學們在美的情境中感悟美的神韻,在想象體味中體驗人生。

  美感教育作為特殊的教育範疇,對於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培養和啟迪他們具有正確的審美能力、高尚情操等方面起著十分獨特的作用。政治課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作為中介能滲透美感教育,同時也能滲透思想政治教育。這是個嶄新領域,有待於我們思想政治教師的學習和探索,有待於我們思想政治教師的提高和創新。

  論文作者:芮城 三中 曹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