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上冊第三章知識點

  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必須重視地圖,識圖。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一***

  1.氣溫的日變化:一天當中氣溫有時高,有時低,陸地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2.氣溫的年變化:

  大陸:一年當中世界陸地上大多數地方的月平均氣溫最高

  氣溫北半球出現在7月,南半球出現在1月

  平均最低氣溫北半球出現在1月,南半球出現在7月,南北半球季節相反

  海洋:一年當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氣溫出現在8月,南半球出現在2月

  南半球最低氣溫出現在8月,北半球最低氣溫出現在2月

  3.氣溫日較差: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差叫做氣溫日較差。

  氣溫年較差:一年內最高月平均氣溫和最低月平均氣溫的差,叫做氣溫年較差。

  ***二***

  1.等溫線:在地圖上把氣溫相同的點連線成線叫做等溫線,在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的氣溫相等。

  2.等溫線密集的地方,氣溫差別大;等溫線稀疏的地方,氣溫差別小。

  3.當等溫線呈封閉形狀時,如果中心氣溫比周圍氣溫低,表示這裡就是低溫中心,如果中心氣溫高,表示這裡是高溫中心。

  4.氣溫的分佈規律:⑴從赤道向兩極逐漸降低⑵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⑶同一緯度,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⑷同一地點,海拔低,氣溫高,海拔高,氣溫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5.影響氣溫分佈的因素:⑴緯度因素⑵海陸因素⑶地形因素

  ***三***

  1、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P3中的圖1.2*** ⑴形狀:球體。

  嚴格意義上說: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⑵大小: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⑶能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事實: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衛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擋了照射的陽光。

  ⑷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西班牙→大西洋→麥哲倫海峽→太平洋→菲律賓群島→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⑴含義: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縮小的模型。

  ⑵意義:可以方便我們知道地球的面貌,瞭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佈。

  3、緯線和經線

  ⑴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週的圓圈。

  ⑵經線:連線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⑶地軸:假想的地球自轉軸。

  ⑷兩極:地軸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⑸經、緯線的特點:

  ⑹特殊的經、緯線 ①特殊緯線

  赤道—是最長的緯線,既是緯度的起始點,以北為北緯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為南緯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劃分界線。

  30°緯線—是低緯度與中緯度的分界線 60°緯線是中低緯度與高緯度的分界線 ②特殊經線

  0º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是經度的起始點,以東為東經用字母E表示,以西為西經用字母W表示,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的舊址。

  180°經線—大致與“國際日期變更線”一致

  20°W—以東是東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以東是西半球,以西是東半球 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線:赤道***0°緯線***;東西半球的分界線:20°W、160°E。

  ⑻經度和緯度的變化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