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七年級上學期語文補充習題答案

  奮鬥者在汗水彙集的江河裡,將學習之舟駛到了理想的彼岸。做七年級語文補充習題目應知難而進,並且及時對好語文習題的答案。小編整理了關於七年級上學期語文補充習題答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七年級上學期語文補充習題答案一

  春補充習題答案

  預習提示

  一、作者從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天裡的人們等幾個方面來描繪春天的景象。

  隨文練習

  一、C

  二、1.烘托 拱門 哄騙 2.錦繡 綿綿 棉花 3.趕趟兒 淌水躺下 4.悄悄 稍微 樹梢***不拘泥於這個答案***

  三、1.春水用“漲”描述,表明春天水多,再現了冰消雪化後春水渙渙的樣子。“高”用在各種物體、各種情況下均可。

  2.“鬧”不僅有嗡嗡的聲響,而且呈現出一派喧鬧沸騰的熱鬧景象,一個“鬧”字,境界全出。“叫”只表明喊叫,用在這裡感情色彩也不濃。

  3.“散”有分散的意思,比“開”字含義豐富。

  4.“撫摸”,寫出了溫柔的感受,“吹”則表達不出來。

  四、1.“近”準確地寫出春天還沒有到來,照應了“盼”字。 2.“鑽”寫春草衝破土層的擠勁,表現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五、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裡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裡靜默著。 1.多 2.密 亮 細 3.“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 樹葉小草 雨中的行人 勞作的農民

  六、1.排比 寫草地上兒童的嬉戲,揭示春草勃發給人帶來的歡樂。

  2.擬人 賦予春天以感情和生命,把無形的春天寫得具體、生動了。

  3.比喻 寫出野花多,閃閃發光,輕輕擺動,色彩明麗的特點。

  4.引用 強調春天給予人們奮發向上的勇氣,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勞動的力量。

  七、示例:夏天像梔子花,帶來滿園醉人的清香,它盛開著。夏天像蟬兒,熱烈奔放的,唱著,飛著。夏天像即將成熟的稻子,有著飽滿的穗子,帶給我們收穫的希冀。

  八、夏草: 綠油油的青草,無比的平展,就像風平浪靜的海洋。 秋草: 大地上黃蒼蒼的野草,像喝飽了甜酒的醉漢,東倒西歪地搖晃著。 冬草: 土地裸露,一些折斷了的像鋼絲一樣的枯草,被風吹著在地上滾動。***這答案只是示例***

  問題探究

  一、1.***1***春風本是無形、無味、無色的,但作者採用引用和比喻手法從觸覺角度寫出春風的溫暖和柔情。 ***2

  ***從嗅覺的角度將無味的春風寫成是有氣味的。***3***從視覺、聽覺的角度,用“繁花嫩葉”一詞寫出了春風輕拂下的色彩;又通過寫跟輕風流水應和著的“鳥鳴”和“牧童的笛聲”,寫出春風中和諧悅耳的聲音。

  2.從內容上看,兩個語段都寫出了春風的“暖”“溼”“軟”的特點,但是,李準還寫出了春風的“尖利”和不安分的動感***像喝醉了酒似的使勁地舞動著她滿身的嫩油油的枝條***。可以說,朱自清的春風是南方的春風,而李準的春風則是北方的春風。從寫法上看,兩者都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從觸覺的角度寫春風;不同的是,除了用觸覺寫春風外,朱自清還從嗅覺、聽覺的角度寫春風,李準則從視覺的角度寫春風。

  二、1.頌***贊***、惜***憐*** 我不願,不甘,不能,讓這鑽石般流光溢彩的花季虛無地遠去。

  2.所有的鮮花都能長成果實。

  3.富於感情的讚頌、歌頌。

  4.本文最主要寫作特點是擬人化的寫法,給“花”予生命,把“花”當做人來寫,以第一人稱,來抒發感情。這樣寫,顯得生動形象,也很感人。

  5.我們每一個青年人,都要做能開花,也能結果的人。無論學習還是工作,都要有成果出來,不圖表面轟轟烈烈,而實際空空如也。***大意如此,不求統一答案***

  小卡片

  建議背誦篇目:唐·孟浩然《春曉》、唐·杜甫《春夜喜雨》、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唐·杜牧《江南春》、宋·寇準《江南春***波渺渺***》、宋·黃庶《探春》、宋·晏幾道《玉樓春***東風又作無情計***》、宋·蘇軾《惠崇春江曉景二首***其一***》、明·楊基《春草》、清·王士?《初春濟南作》

  七年級上學期語文補充習題答案二

  夏補充習題答案

  預習提示

  一、充滿整個夏天的是一種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

  隨文練習

  一、B

  二、唐 白居易 《觀刈麥》《琵琶行》《長恨歌》

  三、示例:冬之色為夢的白,如銀霜,如飛雪,昭示著生命的安靜。

  四、不能顛倒。因為前文寫的是春花秋月,春在前,秋在後,所以後文就應該先寫“春日融融”。

  五、1.寫麥浪翻滾,實際上是暗寫夏天的風。 2.不能。因為“撲打”不僅描寫了景物的動態,而且描寫的場面十分遼闊壯觀。

  六、B

  問題探究

  一、1.在第①段中,作者通過側面烘托的方法描寫出夏天熱的威力。通過細草、林帶、蟬兒、麥浪等有形的東西,來烘托夏的“有形”;“林帶上的淡淡綠煙”、金黃的麥浪突出了夏的“有色”;蟬兒的長鳴突出了夏的“有聲”;“吹送著已熟透了的麥子的香味”突出了夏的“有味”。 2.①白天緊張地勞動;②夜裡還要擔心天氣是否有變化;③還要忙著管理秋收的作物。 3.主要運用了對偶、對比、擬人等手法,來表現夏天金黃的色彩和“生命旺季”。①對偶:“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誌著事物的終極”是一組對偶句,把春、秋兩季的色彩寫得躍然紙上,與夏的金黃色形成強烈反差。②對比:將夏的色彩與春、秋兩季的色彩進行對比,生動地說明了夏之中性的黃色,是處於“冷的綠”與“熱的赤”之間的一種過渡色,它標誌著收穫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③擬人:作者寫“旺季”,不僅僅停留在色彩上,而是用擬人的手法,通過棉苗、高粱、玉米、瓜秧來展現夏天旺盛的

  活力。“田間那挑著七八片綠葉的棉苗”中的“挑”字,讓讀者感受到棉苗均勻有力的喘息;“那朝天舉著喇叭筒的高粱、玉米”中的“舉”字,寫出了高粱、玉米搖頭晃腦的歡悅;“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中的“匍匐”,寫盡了瓜秧淘氣的腰肢抖動。在作者的筆下,莊稼們都人格化了。

  二、1.來時匆匆,去時無影無蹤。作者採用擬人手法,顯得形象生動。 2.***1***“透”過於一般,不如用“喘”貼切。 ***2***“裹”的程度比“包”重,也更貼切。 3.採用擬人、比喻等多種修辭手法寫出了夏雨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大到無的全過程。 4.洋溢著作者驚喜、讚美、熱愛之情。從下面這些句子可以看出來:“小雨的腳步聲緊隨而來。”“雨沙沙地下著,給我們帶來了幾多溫柔與溫馨。”“世間萬物像從一場酣睡中醒來,精精神神的。”

  小卡片

  詩①突出的是一個“苦”字,通過對烈日、雲彩、草木、川澤、衣衫的描寫,表達出人們在夏日裡行走時所受的煎熬。詩②突出的是一個“閒”字,通過對樹陰、倒影、微風、花香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悠閒自在的閒適情趣。可見,同樣的事物,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下,表現出來的意境都是不同的。只有賦予作者的主觀色彩,寫出來的景物才可能是生動的。

  七年級上學期語文補充習題答案三

  秋頌補充習題答案

  一、

  澈 酡 懾

  澹澹 寥 眷

  二、

  思想 淒涼

  震懾 幽靜

  三、

  1. 颯爽 2. 灑脫

  1. 明澈 2. 透徹

  四、

  1. 秋葉圖、秋林落日圖、秋雲圖、秋風圖、秋水圖

  2. 寫“閒雲”突出“閒”,寫“野鶴”突出“逸”,“閒”與“逸”正是秋的本色。所以寫“閒雲野鶴”正是歌頌秋色。

  3. 倒數第二段將“秋之美”與“具有這份秋之美”的人聯絡起來,豐富了“秋頌”內涵,賦予“秋”以人的性情、品格、精神,使主題深化。為人處事要明澈、灑脫、豁達。

  五、

  1. 冬天的雪不帶一點塵埃,是最無瑕的雪。那麼悠然地緩緩飄過山林,對枯萎的樹木不必有所擔憂——季節就是季節,代謝就是代謝,生死就是生死,悲歡就是悲歡。

  2. 春是甦醒的季節,是生長的季節,是希望的季節,卻也是高雅的季節。

  六、A

  問題探究

  一、

  1. 第①段先寫秋林的秀逸、孤傲的美,二第②段描寫了落日下秋林豔麗、悽楚之美,而第③段在前一段的基調上寫出秋院的寂寥之美。

  2. 更加突出秋日閒雲對塵間、俗世的淡然。

  3. 表現出作者羨慕秋的灑脫和不加修飾的感情。我們從中可以體悟到:為人處事不可過分計較,做人灑脫些,自會感到生活的美好。

  二、

  1. 季節就是季節,代謝就是代謝,生死就是生死,悲歡就是悲歡。無需參預,不必留連。

  2. 寫路上“花花綠綠”更顯得秋天街道的一絲絲熱鬧的感覺。

  3. 和秋天的感受形成對比,突出秋雨給人帶來的安慰、成熟地獨特感受。

  4. “感嘆”秋帶去了樹和葉的翠綠,“承諾”是秋會讓生機盎然的春快點到來,“動力”是秋會竭盡所能為人們做到最好。

  5. 結尾通過議論表明作者認為秋雨對天空和人們心頭掃去霧霾的作用。又通過抒情性的描寫再次體現了作者對秋雨的讚美和喜愛。

  小卡片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 王維《山居秋暝》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 虞世南《蟬》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 李商隱《夜雨寄北》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 黃巢《不第後賦菊》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 杜牧《秋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