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語段習題
七年級語文上冊的文言文語段習題有哪些值得同學們練習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
一.童趣
閱讀下列語段,回答問題: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餘於土牆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目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1.為加點字注音。
怡然稱快: 龐然大物:
癩蝦蟆: 項為之強:
2.上文選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3.解釋下列句中 “之”字的含義。
***1***物外之趣 *** ***
***2***昂首觀之*** ***
***3***為之怡然稱快*** ***
***4***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
4.翻譯句子
①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②常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目細視。
③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
5.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6.文中敘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7. 文中出現了好幾個成語,請寫出三個來。
8.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表現了作者幼小心靈中怎樣的思想感情?
8.文中所寫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卻產生了“物外之趣”,你認為主要原因是什麼?
二.《〈論語〉十則》
***一***.理解填空
1《論語》中認為能保持君子風格的一句
2 談“學”與“思”辨證關係的句子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聯想到《論語》中孔子的話,
4 在全國中學生夏令營大連會場開營儀式上,主持人說“孔子說過 !”對遠道而來的朋友,我們感到由衷的高興歡迎大家來大連!“
5孔子認為認識事物的正確態度是 .
6曾子以為治學的人應該重視品德修養的句子
7《論語》中說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的句子
8論述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鑑別人的短處的句子是
9曾子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孔子認為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是 ,並闡述為
***二***.閱讀語段,回答問題
***1***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1.把這則語錄譯為現代漢語。
2.解釋下列詞語。
何以: 是以: 下問:
3.孔子從哪兩方面解釋了子貢提出的問題?這樣解釋的目的是什麼?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對文中兩個“其”、兩個“之”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兩個“其”含義相同,兩個“之”含義也相同。
B.兩個“其”含義不同,兩個“之”含義也不同。
C.兩個“其”含義相同,兩個“之”含義不同。
D.兩個“其”含義不同,兩個“之”含義相同。
2.對文中四個帶“ ”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三人”指三個人 B.“焉”是語氣助詞,可不譯。
C.“擇”是選擇之意。 D.“從”是跟從,意譯為學習。
***3***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學生***,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選自《論語·為政》***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選自《論語·述而》***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給它注音並解釋。
2.解釋下面句子中加粗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慍*** *** ②溫故而知新*** ***
③誨女知之乎*** *** ④知之為知之*** ****** ***
⑤是知也*** ***
3.翻譯下列句子。
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②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③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4.這兩則語錄哪則是論述學習態度的?哪則是論述學習方法的?它們表明了孔子怎樣的教育思想?
三.《山市》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年恆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十所,碧瓦飛甍,始悟為山市。未幾,高垣睥睨,連亙六七裡,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樓五架,窗扉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層層指數,樓愈高,則明漸少。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逾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雲。
1.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未幾,高垣睥睨***城牆上如齒狀的矮牆*** B.城市依稀而已***模糊不清***
C.惟危樓一座***危險的樓*** D.數至八層,裁如星點***才***
2..句中加點詞解釋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A.恆***經常***不一見 相顧***看***驚疑
B.始悟為***成為***山市 以***用***億萬計
C.惟***只有***危樓一座 則明***明顯***漸少
D.或憑***憑藉***或立 與世無別***差別***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A.數至八層,裁如星點。 B.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C.連亙六七裡,居然城郭矣。 D.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
4.判斷下列句子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1***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 ***
***2***數至八層,裁如星點。*** ***
***3***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
5本文說明的順序是*** ***
A.空間順序 B.遊蹤順序 C.時間順序 D.邏輯順序
6.從文中依次摘出五個表示時間的詞語,加以解釋,然後說明它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解釋: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解釋: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解釋: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解釋: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解釋: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切烏有”中的“烏有”意為________________,有一個含有“烏有”的成語是________________。
8.用現代漢語翻譯最後一句話:
9.將“始悟為山市”改為“始知為山市”可否?為什麼?
10.為什麼那時候的人把“山市”又稱為“鬼市”?
11.山市的出現經歷了三個階段,從 到 為初生階段; 為發展階段; 是高潮階段。
四.《傷仲永》
細讀下面文言文段,回答文後的問題: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1.解釋加點的字。
***1***未嘗識書具*** *** ***2*** 指物作詩立就*** ***
***3***不能稱前時之聞*** *** ***4***稍稍事言其父*** ***
2.下列加點字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稱前時之聞 D.於舅家見之
3.指出下列加點字詞的詞義或用法。
A.父異焉 *** ***
B.稍稍賓客其父 *** ***
C.父利其然也 *** ***
D.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 ***
E.邑人奇之 *** ***
4.下列句中停頓有誤的一項是*** ***
A.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
B.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C.父/利其然也
D.餘聞之也/久
5..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並注音釋義。
6.翻譯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7.回答問題。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有何特徵?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麼?用原文歸納回答。
***3***開頭介紹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麼?
***4***.作者為什麼要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
***5***聯絡全文,說說本文闡述了一個什麼道理?
五.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1.解釋文中加粗的詞。
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
③引:________ ④顧:________
2.給文中劃線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 ***過中不至,太丘捨去,*** ***去後*** ***乃至。
3.陳元方不再理會“友人”的原因是因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
4.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陳太丘不守信用,約好跟朋友出行,結果不等友人來自己先走了。
B.陳元方小時候傲慢無禮,竟敢教訓長輩,目中無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親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無信”,“對子罵父”是“無禮”,可見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車引之”,是想哄陳元方帶自己去找他的父親。
5. 下列句中加粗詞與“尊君在不”的“不”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誨女知之乎
B.學而不思則罔
C.路轉溪頭忽見
D.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6.辨別下列詞語哪些屬於敬詞,哪些屬於謙詞?
①敝人 ②卑職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謙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友人已經感到慚愧,元方還是“入門不顧”,這樣做過分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這則故事選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學家。從故事主人的言談中可知,做人要 。
六、塞翁失馬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本文選自 ,此書為西漢淮南王 編著。成語“ ”出自於此。
2.聯絡上下文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⑴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 ***⑵馬無故亡而入胡*** ***
⑶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 ⑷此獨以跛之故*** ***
3.翻譯下面的句子:
⑴此何遽不為福乎?
⑵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4.本文是一則 ***文體***,其蘊含的道理是是:
答案:
童趣
1.y¨ chēnɡ p¨nɡ l¨i h¨ ma jiānɡ?
2.《閒情記趣》 沈復?
3.***1***的 ***2***它 ***3***此
4、①心裡想像的是鶴,那麼呈現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飛舞著的蚊子便果真***覺得它們***是鶴了。 ②時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與花臺一樣齊,定睛仔細地看。③看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
5、第一段總述物外之趣,起著總領全文的作用。
6、觀蚊如鶴之趣、神遊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7、龐然大物、明察秋毫、怡然自得
8、反映了作者嚴懲強暴、同情弱小的純真的童心。
9、作者觀察細緻,想象奇特。
《論語》十則
***一***. 理解填空
1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3 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4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5 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6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7 三人行 必有我師
8 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9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10 恕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三******1***1.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諡號***為什麼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且又喜歡學習,***並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辱,因此稱他為‘文’。” 2.憑什麼;因此;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 3.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學,二是虛心求教。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奮好學,虛心求教。***2***1.C 2.A
***3***1.“女”通“汝”,讀rǔ,作“你、你們”講;“是知也”中的“知”通“智”,作“聰明”講 2.①瞭解 ②知道 ③記住 ④知道 知道⑤通“智”3.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啊 ②不到他想弄清楚問題而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不知道怎麼說的時候,不去啟發他③不能舉一反三 4.第一則是論述學習態度的,第二則是論述學習方法的。第一則中,孔子認為要以老老實實的態度去對待知識,不可不懂裝懂。這是一句很好的治學格言。第二則中,孔子認為教育學生時要及時開導啟發,特別強調要舉一反三,即善於類推,觸類旁通。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學方法
三、山市
1. C***“危樓”即高樓***2.A 3. C 4.***2***誇張 ***2***比喻 ***3***排比5.C 6.①無何:不一會兒 ②未幾:不一會兒 ③既而:不久 ④逾時:過些時候 ⑤倏忽:轉眼之間 作用:表現山市景象瞬息變幻的特點 7.沒有 子虛烏有 8.我聽說,起早趕路的人,曾經看到山上有居住的人家,集市和商店,與人間毫無差別,所以山市又叫做“鬼市” 9.不可改。“始悟”有“恍然”之意,此“悟”照應開頭的“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年恆不一見”。用“知”則無醒悟的意味10.回答抓住山市變幻莫測這一特徵即可。11.孤塔高聳;宮殿出現;城郭的出現;危樓的出現
四、傷仲永
1.*** l***曾經 ***2***完成*** 3***相當*** 4***漸漸 2. C
3. 對……感到詫異 名作動 當作賓客 以……為利 意動用法 同“攀”,牽引 通假字 以……為奇 意動用法 4.B 5.“扳”通“攀”,pān,牽,引
6***1***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2***他的父親以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7.***1***第一階段是他幼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第二階段是十二三歲時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階段是又過七年後,他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2***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從道理上說,是因為“其受於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後天正常的教育。***3***表明其家庭絕無詩禮的薰陶。***4***為後文議論鋪設了充分的基礎。
***5*** 人的才能並非一世不變,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在一個人的成長中是十分重要的。
五 1.①中午 ②通“否” ③拉 ④回頭看 2.友 太丘 友 3.無信無禮 4.C 5.B 6.敬詞③④⑥⑦⑨ 謙詞①②⑤⑧ 7略. 8.世說新語 劉義慶 南朝宋
六、1.《淮南子•人間訓》 劉安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2.擅長、善於。 逃跑。 帶領。 因為。3.***1***這一損失怎麼就不會變成好事呢?***2***靠近邊塞的人家,戰死的青壯年佔十分之九。4.寓言 禍與福和可互相轉化,看待事物要持辯證的態度,要懂得努力將壞事變成好事的工作與生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