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人體內廢物的排出教學設計
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瞭解了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和迴圈系統,人體內廢物的排出這課就比較容易,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尿過程。
3.描述其他排洩途徑。
***二***能力方面
1.嘗試通過對圖片、資料和文字等資料的比較分析,歸納出尿液的形成過程。
2.運用小組討論的形式說明腎小球的過濾作用和腎小管重吸收作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1.關注泌尿系統的衛生保健。
2.認同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點
1.腎單位──尿液形成的結構和功能的單位。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尿過程。
三、教學難點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尿過程。
四、教學準備
已解剖的豬或羊的新鮮腎臟、鑷子、解剖盤、一次性手套、準備與泌尿系統有關的視訊、文字、圖片等資料製作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
人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會產生許多廢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或過剩的物質如水和無機鹽等,這些廢物及多餘的物質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及時排出體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人體內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及剩餘物質的排出過程。
***二***人體的排洩途徑
同學們可以思考一下,人體可以通過哪種方式將廢物及多餘的水和無機鹽排出體外呢?學生可列舉出排汗、排尿、呼吸等多種途徑。有時同學們會認為排便也是一種排出代謝廢物的方式,教師要引導分析排便與排汗、排尿等排洩方式的區別。排便被稱為排遺,與排洩不同。排遺是消化系統作用的一部分,是食物經口而後入消化器官如胃、小腸***或其他動物類消化腔***消化吸收後,排除剩餘廢物的過程,其並未排出細胞代謝過程後產生的廢物和多餘的物質。
在學生說出幾種排洩過程後,教師可以展示通過汗液、尿液、呼吸等不同方式排出代謝廢物的數量對比表格。通過分析,讓同學們瞭解每種排洩方式的重要作用,並總結排洩的途徑有如下幾種:
①由呼吸器官排出,主要是二氧化碳和一定量的水,水以水蒸氣形式隨撥出氣體排出。
②從面板排出,主要是以汗的形式由汗腺分泌排出體外,其中除水外,還含有氯化鈉和尿素等。
③以尿的形式從腎臟排出,主要是排出尿素、無機鹽和一定量的水等。
通過比較,同學意識到人體產生的廢物中,尿素、多餘的水和無機鹽主要通過泌尿系統排出。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尿是如何形成和排出的。
【設計意圖】學生對於呼吸、排汗、排尿並不陌生,因此通過學生的列舉和分析,初步瞭解不同的排洩途徑。再通過資料,幫助學生彌補認識上的不足,總結和提升。
***三***泌尿系統的組成
展示泌尿系統的結構圖及腎臟位置圖,請同學認識泌尿系統的組成及位置,瞭解各器官的主要功能。認識泌尿系統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組成後,請同學嘗試用語言描述尿液排出的過程。學生應明確:腎臟形成的尿液,經輸尿管流入膀胱暫時儲存;當膀胱內的尿液儲存到一定量時,就會產生尿意;排尿時,尿液經尿道排出體外。而腎臟如何產生尿液,是學生不瞭解的,帶著這個疑問進行下一個環節。
【設計意圖】從較為巨集觀的泌尿系統組成入手,讓學生初步瞭解尿液排出的大致過程。***四***尿液的形成
教師給學生展示腎臟的圖片,請同學們觀察與腎臟相連的管道有幾條。學生很容易說出有三條管道,分別為動脈、靜脈和輸尿管。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尿液來源於什麼?學生很容易理解,尿液其實來源於血液。隨後出示尿液和血液成分的資料表格,請同學進一步思考,血液與尿液的成分存在著哪些相同和不同?學生通過比對資料發現,血液中的血細胞、蛋白質、糖類等大分子物質在尿液中都不存在,而只有尿素、無機鹽、水等物質的存在。接下來,教師可以展示新鮮豬***羊***等動物的腎臟,並且在解剖後幫助學生依據圖片辨識腎臟的皮質、髓質和腎盂等內部結構,在此過程中可展示髓質和皮質放大後的圖片,讓學生了解到在腎臟中存在著特殊的結構功能單位,即腎單位。接著教師可以播放腎臟內部結構的視訊,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尿液是血液流經腎單位後形成的。最後,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73頁,瞭解腎單位的基本結構。
在學習了腎單位後,教師展示血液和腎小囊中液體的成分資料表,讓同學比較分析,腎小囊中的液體與血液的區別,思考腎小球和腎小囊壁有什麼作用。通過比較分析,學生了解到,除了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腎小囊中的液體與血液中的成分一樣且濃度相同,也就很容易理解腎小球和緊貼著它的腎小囊內壁起到過濾作用。教師展示腎小球濾過功能的資料,介紹每一晝夜從腎小球濾出的血漿總量將高達180升,而人每天排出尿液總量約1.5升。再通過尿液成分與腎小囊中液體的比對,使學生認識到腎小囊中的液體在流經腎小管時,其中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的無機鹽等被腎小管重新吸收進入血液。最後,教師可以請同學描述一下尿液形成和排出的過程,檢測學生對於腎小球、腎小囊過濾功能,及腎小管重吸收功能的理解。
【設計意圖】在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和資料分析,讓學生逐漸理解尿液形成的抽象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充分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對所給資料資料進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通過所給的資料資料能夠發現問題並作出合理的推測,也更增加學習的挑戰性。
初一生物人體內廢物的排出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對《人體廢物的排出》一節內容在教學方式上的新的嘗試。初中年級中這一節的內容在不同教材中的變化並不大,都包括: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排洩和排遺這幾部分。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一味追求利用“尿液形成過程”知識點進行教學,很容易走到“教師講授、學生聽課”的傳統教法上,較難有新的突破,同時老師和學生都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幾點:
1.本節課由情境匯入,利用生活中身邊人真實承受的病症——尿毒症入手,瞬間集中學生注意力,喚起他們迫切探究知識的慾望。
2.“尿的形成過程”抽象而微觀,學生難以理解。所以從問題的發現、探究到結論的得出,都由學生參與,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圖表中各項資料的分析以及flash動畫、相關影音的播放,學生很容易掌握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相關知識,變微觀為巨集觀,變抽象為具體,同時利用學案,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幫助學生在參與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
3.注意理論聯絡實際。引入血尿、糖尿、蛋白尿等常見的疾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學有所用,既幫助了學生更好理解教材,又突出知識的延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