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課文句子賞析

  《竹影》一文具有鮮明的色彩特徵——滿滿的童真童趣,濃濃的寫意文化。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竹影,以供大家閱讀。

  竹影原文

  幾個小夥伴,藉著月光畫竹影,你一筆,我一畫,參參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幾分中國畫的意味。也許,藝術和美就蘊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動中。你是否有過類似的體驗呢?

  吃過晚飯後,天氣還是悶熱。窗子完全打開了,房間裡還坐不牢。太陽雖已落山,天還沒有黑。一種幽暗的光瀰漫在窗際,彷彿電影中的一幕。我和弟弟就搬了藤椅子,到屋後的院子裡去乘涼。

  天空好像一盞乏了油的燈,紅光漸漸地減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會兒,看見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細,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正在看得出神,似覺眼梢頭另有一種微光,漸漸地在那裡強起來。回頭一看,原來月亮已在東天的竹葉中間放出她的清光。院子裡的光景已由暖色變成寒色,由長音階***大音階***變成短音階***小音階***了。門口一個黑影出現,好像一隻立起的青蛙,向我們跳將過來。來的是弟弟的同學華明。

  “唉,你們愜意得很!這椅子給我坐的?”他不待我們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劇烈地搖他的兩腳。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動作而發抖,上面的竹葉作出蕭蕭的聲音來。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頭來向天空看。月亮已經升得很高,隱在一叢竹葉中。竹葉的搖動把她切成許多不規則的小塊,閃爍地映入我們的眼中。大家讚美了一番之後,我說:“我們今晚幹些什麼呢?”弟弟說:“我們談天吧。我先有一個問題給你們猜:細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頭上出煙氣。這是什麼道理?”我和華明都不相信,於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來看水門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見頭上有一縷一縷的細煙,好像漫畫裡所描寫的動怒的人。“是口裡的熱氣吧?”“是頭上的汗水在那裡蒸發吧?”大家蹲在地上爭論了一會兒,沒有解決。華明的注意力卻轉向了別處,他從身邊摸出一枝半寸長的鉛筆來,在水門汀上熱心地描寫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來一看,真像一隻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徘徊之間,我們同時發現了映在水門汀上的竹葉的影子,同聲地叫起來:“啊!好看啊!中國畫!”華明就拿半寸長的鉛筆去描。弟弟手癢起來,連忙跑進屋裡去拿鉛筆。我學他的口頭禪喊他:“對起,對起,給我也帶一枝來!”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來分送我們。華明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長的法寶,改用木炭來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門汀上參參差差地描出許多竹葉來。一面談著:“這一枝很像校長先生房間裡的橫幅呢!”“這一叢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軸呢!”“這是《芥子園畫譜》裡的!”“這是吳昌碩的!”忽然一個大人的聲音在我們頭上慢慢地響出來:“這是管夫人的!”大家吃了一驚,立起身來,看見爸爸反揹著手立在水門汀旁的草地上看我們描竹,他明明是來得很久了。華明難為情似的站了起來,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後,似乎害怕爸爸責備他弄髒了我家的水門汀。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對著他說道:“誰想出來的?這畫法真好玩呢!我也來描幾瓣看。”弟弟連忙揀木炭給他。爸爸也蹲在地上描竹葉了,這時候華明方才放心,我們也更加高興,一邊描,一邊拿許多話問爸爸:

  “管夫人是誰?”“她是一位善於畫竹的女畫家。她的丈夫名叫趙子昂,是一位善於畫馬的男畫家。他們是元朝人,是中國很有名的兩大夫妻畫家。”

  “馬的確難畫,竹有什麼難畫呢?照我們現在這種描法,豈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嗎?”“容易固然容易;但是這麼‘依樣畫葫蘆’,終究缺乏畫意,不過好玩罷了。畫竹不是照真竹一樣描,須經過選擇和佈置。畫家選擇竹的最好看的姿態,巧妙地佈置在紙上,然後成為竹的名畫。這選擇和佈置很困難,並不比畫馬容易。畫馬的困難在於馬本身上,畫竹的困難在於竹葉的結合上。粗看竹畫,好像只是墨筆的亂撇,其實竹葉的方向、疏密、濃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體,都要講究。所以在中國畫法上,竹是一專門部分。平生專門研究畫竹的畫家也有。”

  “竹為什麼不用綠顏料來畫,而常用墨筆來畫呢?用綠顏料撇竹葉,不更像嗎?”“中國畫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畫那樣畫得同真物一樣。凡畫一物,只要能表現出像我們閉目回想時所見的一種神氣,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畫像照相,中國畫像符號。符號只要用墨筆就夠了。原來墨是很好的一種顏料,它是紅黃藍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畫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實包羅三原色,即包羅世界上所有的顏色。故墨畫在中國畫中是很高貴的一種畫法。故用墨來畫竹,是最正當的。倘然用了綠顏料,就因為太像實物,反而失卻神氣。所以中國畫家不喜歡用綠顏料畫竹;反之,卻喜歡用與綠相反的紅色來畫竹。這叫做‘朱竹’,是用筆蘸了硃砂來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紅色的竹?但這時候畫家所描的,實在已經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種美的姿勢,一種活的神氣,所以不妨用紅色來描。”爸爸說到這裡,丟了手中的木炭,立起身來結束說:“中國畫大都如此。我們對中國畫應該都取這樣的看法。”

  月亮漸漸升高了,竹影漸漸與地上描著的木炭線相分離,現出參差不齊的樣子來,好像脫了版的印刷。夜漸深了,華明就告辭。“明天白天來看這地上描著的影子,一定更好看。但希望大不要落雨,洗去了我們的‘墨竹’,大家明天會!”他說著就出去了。我們送他出門。

  我回到堂前,看見中堂掛著的立軸——吳昌碩描的墨竹,似覺更有意味。那些竹葉的方向、疏密、濃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體,似乎都有意義,表現著一種美的姿態,一種活的神氣。

  竹影原文賞析

  文章的題目為《竹影》,這是一個很有詩意的題目。它會讓我們聯想到月光、庭院、夏夜習習的風,以及在竹影中度過的美好的時光。那麼,這篇文章是否是寫作者對童年的美好回憶呢? 粗讀課文我們知道又是又不完全是。說是,因為文章中的確反映了作者童年時代美好的影子;說不是,準確地說應該不全是,因為作者把筆墨重點集中在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對美的感受,是需要後天的精心教育引導的。作者如何在他的散文中滲透這一想法呢?讓我們一同走進課文。

  文章一開始,作者就為我們設定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天氣,太陽雖已下山,雖已吃過晚飯,雖然屋子的窗子全都打開了,但悶熱得屋子裡依然呆不住人。可想文中的作者該是怎樣煩躁不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童年的作者依舊能在窗際尋找到了一種美。一種幽暗的光瀰漫在窗際,彷彿電影中的一幕。作者從視窗瀰漫幽暗的光中獲得一絲清涼的慰藉的希望——天逐漸的黑了,涼爽應該離作者越來越近了吧。於是,童年的作者和弟弟趕忙一起搬著竹椅,到屋後的院子裡乘涼。

  院中的作者依然沒有放棄尋找美的機會。他把眼睛盯在西天的天際間,守候著夜幕的降臨。此時的作者,以一個兒童特有的細膩眼光認真的觀察這一變化過程。天空好像一盞乏了油的燈,紅光漸漸地減弱,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細,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作者巧妙的將夜幕的降臨和油燈燃盡的過程結合起來,讓人彷彿看到那天色一點點地變黑,光線一點點變弱,那光一跳一跳的做著最後的掙扎,但無可挽回的被黑暗吞噬的過程。這些都讓作者看得入迷。正當作者為西天感到惋惜的時候,另一種美,卻悄然的遛進作者的眼中。似覺眼梢頭另有一種微光,漸漸地在那裡強起來,回頭一看,原來月亮己在東天的竹葉中間放出她的清光。一種美的結束,便是另一種美的開始,在兒童的眼中美是永遠不會缺少的。那在作者眼中,月色下的庭院又該是怎樣的一種美呢?作者注意到此時的院落和剛才的區別,光景由暖色變成寒色,竹影也逐漸的隨著月光的明亮,而慢慢變得清晰起來。正當作者比較著兩種不同的美帶來的感受的時候,一個黑影闖入了作者的視線,作者將這個黑影比作立起來的青蛙,而且是跳將過來,我們可以推斷來人也看到自己的影子像只青蛙,於是便學著青蛙的樣子一蹦一蹦的,從而引起大家的注意。這應該是一個頑皮活潑的少年所為,事實的確是這樣,來人是作者弟弟的同學華明。不是說因為作者有天賦,他的眼能處處發現美,欣賞美。只要是孩子,他的眼隨時都在尋找美的事物,表達愉悅的心情。華明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華明進來的頭一句話“唉,你們愜意得很!這椅子給我坐的?”愜意是滿意;稱心舒服的意思。說明了在華明的眼中,作者和弟弟對月色的欣賞是一件愜意的事情,為何不坐在椅子上欣賞,更加舒服呢?不待作者和弟弟回答,華明早已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劇烈地搖著他的兩腳。引起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發出蕭蕭的聲音來。這是很普通的一種現象,但卻吸引三個人的注意,大家注意到月亮已經升得很高,隱在一叢竹葉中。竹葉的搖動把她切成許多不規則的小塊,閃爍地映入我們的眼中。竹葉將月亮分割成許多不規則的小塊,這種現象如果被詩人發現,不知會誕生多少膾炙人口的佳句。這種現象如果被畫家發現不知會勾畫出一幅怎樣藝術佳品。這種現象如果被音樂家發現,不知會從指間流動出多少優美的旋律。實在可惜的是,上帝將這種恩賜賞給了三個孩子,雖然他們此時不能用詩句讚頌這一意境。不會用畫筆畫出這一美景,不能用樂器奏演出這一佳境來。但不能說他們以後沒有寫出、畫出、演湊出的能力。今天對於美、對於藝術的積累,為以後的兒童健康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個小夥伴在一起做什麼呢?作者的弟弟向大家談到在月亮光底下的奇怪的現象,月亮光底下的人影,頭上會冒出煙氣。這立刻吸引了大家的興趣,是不是這樣子的呢?於是大家來到水門汀蹲下來仔細觀察,果然看到這一現象。大家對這一現象原因做了許多推測,但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雖沒有統一的認識,但他們卻能發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奇怪的現象,並激發了他們的興趣,有這一點就足夠了。

  孩子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轉變的,這是兒童的特點決定的。華明放棄了研究月下人的影子冒煙,卻發現自己的影子很好玩,於是摸出一隻半寸長的鉛筆在水門汀描起自己的影子來,畫好後,站起來一看,果真像一隻青蛙,他自己也被逗樂了。尋找快樂,尋找美,是孩子的天性。正當大家感到乏味,不知道接下來該玩什麼的時候,他們卻同時發現水門汀上的竹葉的影子。且同時地叫起來:“啊!好看啊!中國畫!”一個“同時”表現出在作者他們三個人的內心世界中,無時無刻都在尋找美的感受。華明自然不會放過這樣一個好玩的機會,於是拿起筆來去描。作者和他的弟弟也手裡癢癢的,不久大家都用木炭在水門汀上參參差差地描出許多竹葉來。不但描,還加以評論:“這一枝很像校長先生房間裡的橫幅呢!”“這一叢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軸呢!”“這是《芥子園畫譜》裡的!”“這是吳昌碩的!”看樣子,在他們的心中積攢了這麼多墨竹美的典範,今天一下子將他們的積累都抖了出來。這仍然說明,孩子不缺乏美,孩子隨時都在積攢美的藝術,而這些藝術美是通過孩子的活動積累和展示出來的。面對孩子的與生俱來的財富,我們應該如何教育引導呢,使他們的這種天賦不至於泯滅。作者父親的行為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正當大家玩得起勁,談得痛快的時候,忽然一個大人的聲音在作者們頭上慢慢地響出來:“這是管夫人的!” 大家吃了一驚,立起身來,看見爸爸反揹著手立在水門汀旁的草地上看我們描竹,他明明是來得很久了。”作者的父親顯然對大家把水門汀弄髒,沒有生氣,而是慢慢地說,如果生氣的話,應該是厲聲質問,明明可以很早的制止,但作者的父親反揹著手用藝術欣賞的眼光看待作者們描竹,不但欣賞,還對提出這個方法的人進行讚揚,且自己也參加到描竹葉當中來。不但描繪竹葉,還給大家講有關墨竹的知識。

  父親說:“這是管夫人的。”是承接前面作者們議論所看到的竹影和自己生活中所看到的畫中的竹子外形相似的對話。當大家打消了父親會責怪大家把水門汀弄髒的顧慮的時候,對作者父親態度是感激的,是敬重的,父親所提出的管夫人,自然也會引起他們的興趣。

  作者的父親講到管夫人是畫竹的高手,講到管夫人的丈夫趙子昂是畫馬的高手,於是便提出了一個問題?畫竹是不是比畫馬容易呢?在作者們看來應該是這樣的,接下來作者的父親對畫竹和畫馬做了一個分析,作者的父親指出大家‘依樣畫葫蘆’的方法畫竹子,只是好玩,只是追求形似,終究缺少畫意,這裡的畫意應是中國畫的審美標準,中國畫的審美標準應是後文提到竹要畫出一種美,竹要畫出一種神。為了突出這一標準,看似繪畫簡單的竹葉,也是有講究的,竹葉的方向、疏密、濃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體都是要斟酌再三的。雖是畫竹也不是照直竹一樣畫,它要經過選擇和佈局,在紙上佈局的巧妙,就是佳品。這選擇和佈置很困難,並不比畫馬容易。也正因為如此,在中國畫法上,竹是一專門部分,平生專門研究畫竹的畫家也有。

  作者的父親怕大家不理解,又提出了一個當時日常生活中畫竹的一個現象,為什麼不用綠顏料來畫竹而用墨來畫竹呢?可以推想,這個問題一定會引起作者們的興趣,是呀,墨竹司空見慣,可用綠顏色畫竹子相當少見。父親用西洋畫和中國畫作比較,強調中國畫不像西洋畫那樣強調像還是不像,而是強調凡畫一物閉上眼回想起來得有一種神氣,這種神氣也就是今天我們理解振奮的精神吧。父親接著說,西洋畫像照相,中國畫因為追求一種精神,更像一種符號,既然是符號,用墨就夠了。而中國人選擇用墨來畫,也是有講究的,因為墨也是一種很好的顏料,它是紅色、黃色、藍色等量的時候才構成了墨色,也就是說,墨色不是單一色,而是紅黃藍三色的統一,而紅、黃、藍三種顏色構成了世界上所有的顏色,所以它們被稱為三原色。可見墨色在古人的眼裡是何等的高貴之色,所以墨畫在中國畫中是很高貴的一種畫法,故用墨來畫竹,是最正當的。

  父親繼續說,為了突出中國畫的這種貴在於神氣的審美標準,中國人往往打破常規,作者的父親舉了“朱竹”的例子,朱竹是筆蘸了硃砂來撇的,世界上哪有紅色的竹?但這時候畫家所描的,實在已經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種美的姿勢,一種活的神氣。即美和精神的高度統一。

  父親由管夫人、趙子昂,說到畫竹與畫馬,由畫馬和畫竹做比較,認為畫竹並不是一件容易事,由中國畫和西洋畫作比較,再到“朱竹”父親都在說一個問題,中國畫的審美標準不是形似,而是貴在畫出一種美,貴在畫出一種精神。看似嘮嘮叨叨,卻在完成一個目的,那就是引導孩子們如何欣賞藝術、欣賞美。可見,作者的父親一方面對繪畫頗有研究,另一方面,還對教育孩子,保護和引導孩子的對美的欣賞也很有研究。試想,如果正兒八經的把以上的知識當作一堂課來上的話,又會有多少人喜歡聽,記得住呢。作者的父親高明就高明在此,知道孩子什麼時候需要什麼,以什麼方式給孩子們講,這既引導保護了孩子的天性,又讓孩子學到了很多知識。兩全其美。

  父親的話深深地打動了孩子們,時間不知不覺地流逝,月亮漸漸升高,地上的竹影與瞄著的木炭線開始分離,作者用了一個比喻,比作脫了版的印刷。看樣子已經是很晚了。華明這才起身告辭。臨走還依依不捨的說“明天白天來看這地上描著的影子,一定更好看。但希望天不要落雨,洗去了我們的‘墨竹',大家明天會!”他說著就出去了。從華明的這段話中我們不難看出,華明以對今晚的墨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和作者父親的巧妙引導有很大的關係。如果這種興趣得到持久保持和發展的話,那麼世界上就會多一個畫家或美學家。不僅華明有此感受,作者也有同感。當作者送完華明回來,看到中堂掛著的吳昌碩的墨竹,便仔細欣賞了起來。用作者的話說,似乎更有意味,這意味是什麼呢?作者接著寫到,那些竹葉的方向、疏密、濃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體,似乎都有意義,表現著一種美的姿態,一種活的神氣。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了父親引導教育已經深入孩子們的內心世界,這才是最好的教育。後來作者長大後成為漫畫家、作家、翻譯家、美術教育家和父親的教育引導不無關係。

  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竹影》這篇文章,文章一開始零零碎碎地敘述,看似雜亂無章,如文章開始寫到即便天氣悶熱到那種程度,作者也能給從窗際間尋找到一種美,一種幽暗的光瀰漫在窗際,這給作者帶來慰藉;在院子乘涼的時候,作者欣賞西天夜幕降臨時的美景,欣賞月光下的庭院的景色,華明頑皮的出現,三人欣賞竹葉分割月亮的美,他們在一起研究月夜底下頭上冒煙,畫竹影等等,其實都在重複這一句同樣的話,孩子的眼中無時無刻不在發現美,欣賞美,積攢著美。這些都反映出孩子有一雙發現快樂、發現美的眼睛。但文章沒有到此戛然而止,因為作者知道,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對美的感受,是需要後天的教育引導的。如果沒有後天的教育引導,就會成為王安石筆下的傷仲永,最後,泯然眾人矣。所以,作者不惜大量的筆墨,把父親引導作者們如何欣賞墨竹寫得繪聲繪色,且環環相扣。首先,作者的父親並沒有孩子們弄髒水門汀而去斥責他們,而是帶著欣賞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的,並且能蹲下身子和孩子們一同畫墨竹,拉近了孩子們和父親的距離,這樣,孩子們對父親就會有一種親切感。中國有句教育格言,“親其師信其道”,所以父親的話就易於孩子們接受。於是父親便從管夫人、趙子昂談起,談到畫竹並不比畫馬容易,談到了中西方繪畫在什麼上的差異,強調中國畫貴在美和神氣***振奮的精神***,為了突出這種審美標準,在畫法上,在佈局上是很講究的,為了突出這一審美標準,畫竹往往不用綠顏料,而是用墨來畫,為了突出這一審美標準,畫家往往會打破常規,朱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作者的父親傳神的講解,在孩子們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文章結尾,孩子們的意猶未盡,華明的依依不捨,和作者送完華明回來後再欣賞掛在中堂吳昌碩的墨竹的感受,都說明了作者的父親引導教育的成功。

  這篇文章作者借在月下看竹影、繪竹影、談竹影,在告訴人們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對美的感受,是需要後天精心的教育引導的。文章對今天的為人父母者和教育工作者也不無裨益,他提出對孩子的教育要因勢利導,不能粗暴的干預,對孩子的教育不要居高臨下,要以平等精神面對,要認真的觀察、傾聽孩子的心聲,只有這樣您的教育才會被孩子認可,你的教育才會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