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海燕句子賞析

  對於俄國著名作家高爾基的作品《海燕》一文大家都非常熟悉,作品中,在那暴風雨來臨之前,所有的動物都在躲避,生怕暴風雨來臨時受到牽連,然而海燕則不是的,它們迎難而上,越挫越勇,即使暴風雨來了,仍舊不害怕。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去欣賞,希望大家能受到薰陶!

  :

  《海燕》是一篇散文詩,它融合了散文的描寫性和詩歌的表現性的特點。刻畫了勇敢的精靈——海燕的戰鬥英姿,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國革命前急劇發展的革命形勢,歌頌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不朽的形象和堅強無畏的戰鬥精神,號召廣大勞動人民積極行動起來,迎接偉大的革命鬥爭。以下我們一起來學習全文是如何運用多樣的藝術手法來表達文章主題的。

  一、 運用象徵,託義於物

  首先我們明確一下象徵的概念,它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也就是用具體的形象來表現某種抽象意義。就本文而言,由於特定的歷史時期,雖然俄國革命運動不斷高漲,但沙皇的反動統治還比較強大,人民的言論還沒有自由,因此作者通過這種方式與統治階級進行鬥爭。

  文中出現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象徵意義,而且通篇的象徵義只是蘊涵在形象之中並沒有揭示出來。海燕象徵了堅強無畏、英勇善戰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大海及波濤象徵了革命高潮時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暴風雨象徵席捲一切反動腐朽勢力的革命浪潮風暴;太陽象徵光明的未來;狂風、烏雲、雷電象徵醜惡而又虛弱的沙皇反動勢力;海鷗、海鴨、企鵝象徵害怕革命要破壞他們安樂窩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同時,這些象徵義隨著形象的發展逐步加深。其中海燕的形象漸趨完整,隨著情節的發展愈來愈鮮明突出;烏雲、狂風則是作最後的垂死掙扎。這樣作品就動態地呈現20世紀初俄國形勢的發展趨勢,而大海熄滅閃電的情景有力的預示著反動勢力的最終結局

  ——那就是滅亡。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也就由此透露出來。

  二、 對比烘托,形象有力

  文中為了表現海燕的英勇戰姿和對暴風雨的渴望之情,以暴風雨來臨前夕大海的海面變化作為烘托,詳細描繪了暴風雨來臨之前、暴風雨逼近之時、暴風雨即將來臨之時等三個海面景象,寫出了當時鬥爭環境的惡劣,反襯海燕的英勇形象。並且把海燕的形象與海鷗、海鴨、企鵝的呻吟、飛竄、恐懼形成鮮明的對比,襯托海燕的勇敢、樂觀。另外,又以風、雲、雷、電一齊出擊來烘托海燕已經吹響了戰鬥的號角,豪邁激昂、振奮人心。

  三、 語言優美,增強氣勢

  散文詩由於兼具散文與詩的特點,因此有它的獨特之處。語句不分行,不押韻,卻精練、形象、優美。文中描摹出海燕的聲——從“叫喊”到“大笑”;形——“黑色的閃電”;一系列的動作,如“飛翔”“穿”“掠”等刻畫出海燕的快速敏捷,矯健勇猛的“直衝向烏雲”。比喻誇張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增強了表達效果,使形象更為鮮明。全詩語言充滿激情,使人振奮,尤其是結尾“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既是對革命風暴的期盼、呼喚,又是對廣大人民的戰鬥召喚。

  當時的形勢決定了這種極富戰鬥激情的文章是很難在報刊上發表的,正是文中通篇採用的象徵手法,再加上當時審查官的疏忽,《海燕》這篇文章終於發表在1901年4月號的彼得堡《生活》雜誌上,也正是這個原因《生活》雜誌被查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