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句子賞析的方法

  詩詞句子賞析是小學語文的一道難關,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詩詞句子賞析方法,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詩詞句子賞析方法1

  一、鑑賞方法點撥:

  ***一***注重平時積累

  賞析詩詞時要注意作者、題目、註解。要做到知人論世以察詩情;題目富含著諸多資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詩人的心情、詩詞的意境、詩詞的型別等***。平時多讀一些名作或自己感興趣的詩詞,多研讀一些關於古詩詞賞析的文章,增強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評價能力。要了解古代詩詞的一些基礎知識,記住一些術語。弄清與詩詞鑑賞有關的名詞術語,以便鑑賞時恰當選用。

  ***二***、分析詩詞意象

  劉勰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抒情性是詩詞的第一特性。但古典詩詞在表達情感方面比較含蓄,大多都是藉助景或物來抒發情感的,這些景或物都明顯帶上主人公的感情色彩。這些景或物就是意象。意象是作者用來表達思想,抒發感情的載體。我們就是要抓住這些意象,仔細體味,通過聯想、想象感悟詩詞營造的意境,從而準確“入情”。因此,在鑑賞詩歌時要注重反覆誦讀,養成逐字逐句品味語言,分析形象的習慣。

  ***三***辨析表達技巧

  詩是藝術的精品,詩詞創作離不開各種藝術技巧。這些表達技巧可大致分為四類:

  1、抒情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於景、借古諷今、託物言志等;

  2、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對比、誇張、象徵、雙關、互文等:

  3、描寫手法,如鋪陳、渲染、烘托、虛實結合、動靜結合、以小見大等;

  4、景物描寫的角度,如正面描寫、側面描寫、視覺、聽覺、嗅覺、由遠及近、由近及遠、俯視、仰視等。分析表達技巧,不僅能細緻地體會到詩詞的藝術美,而且能更深入地把握住詩人的情感傾向。

  詩詞句子賞析方法2

  一、情以物興

  情以物興的方法,是一種傳統的方法。早在幾千年前朱熹為《詩經》作傳,就闡述了這種方法。“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詩集傳》***從根本上說,無論是喜怒哀樂等人之常情,或者是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階感情,無不是客觀事物引起人的主觀體驗之產物。劉勰的“情以物興”,曹雪芹的“由色生情”,都是說客體用於主體而發生感情。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興”的手法。這又有兩種情況:

  一是客觀事物使詩人產生新的感情。

  二是客觀事物引發了詩人內心積蓄已久的感情。前者如北宋豪放派詩人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日幾時有》。這是詩人面對中秋佳節“月圓”“人歡”“酒酣”的場面,忽然想到自己闊別多年的弟弟——子由,剎時,一縷離情別緒湧向心頭,於是揮毫作詩。這正是客觀事物景物使詩人產生了一種離別遠懷的感情。還如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慈母為即將遠行的愛兒縫衣的生活圖景,而正是這種客觀生活使詩人油然而生一種對母親的感情和讚美之情。

  顯然,主體——詩人體驗完全因客觀生活圖景而生。即情以物興。後一種情況,如柳宗元的《七絕》:“海畔尖山似劍茫,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與浩初上人同看同寄京華親故》***這裡很明顯是秋天“海畔尖山”觸動了詩人之鄉愁,但秋山與鄉愁並無必然內在聯絡,僅僅是由形體上的聯絡而起了一種觸化劑的作用。還有李白的《靜夜思》和柳永的《八聲甘州》也屬於此類。

  至於范仲淹之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則是從另一方面說明了“情以物興”手法的運用。

  二、直抒胸臆

  古代有一些抒情詩歌,將景物化入詩人的心胸,直接抒發熾烈的感情。如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末日,壯懷激烈,一代悲劇躍然紙上。雖無景語,但垓下四面楚歌之困境是可以因情想見的。還如辛棄疾的《永遇樂·江口北固亭懷古》中,“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幾句,詩人借廉頗之典,抒發自己年逾古稀,但壯志未改的雄心大志。詩中雖無“景語”,但詩人白髮蒼蒼,獨步北固亭仰天發問的圖景如在眼前。像這一型別的詩歌,還有陸游的《示兒》,曹操的《龜雖壽》等,感情熾烈,客觀景物已化入情意之中,讀後如臨其境如見其人。

  三、物以情觀

  藝術心理學把這種方法叫做“移情”。“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這兩句詩,正是“移情”方法的形象說明。

  “愁共海潮來,潮去愁難退。”***薛昂夫《送春》***客體消逝了,但感情仍存於主體之中。載於主體的感情是有相對獨立性的。它不僅反映客體,也作用於客體。“詩人是感情的寵兒”。***郭沫若語***因此,“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劉勰把這種主體作用於客體的感情現象,概括為“物以情觀”***《文心雕龍》***。這在藝術觀察和藝術構思中,是普遍存在和廣泛運用的。如“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杜牧《贈別》***“小楓一夜偷天酒,卻請孤鬆掩醉客”。***楊萬里《秋山》***“史恐夜深花睡去,故繞高燭照紅妝。”***蘇軾《海棠》***顯然,詩人們把心中的惜別和親花之情“外射”到蠟燭,海棠和小楓之上,因而,他們會悲傷、能睡眠、懂羞愧,成為藝術世界中物化了的感情或轉化了的物象。使無生命的物體具有了藝術生命,收到了其妙無比的藝術效果。

  這種移情的藝術方法,在複雜的藝術創造中還能產生直接或間接的移情情況。藝術效果更高一著。《紅樓夢》中佳句:“冷月葬花魂”就包含了雙重移情,人為主體,花和月是客體。首先,人之“魂”移入“花”,於是“花”有了“魂”,然後,“花魂”又移入“月”中。於是主體的冰清玉潔之情化入花又化入月中。形象更加清晰明徹。

  這種注情於景或傳情入色的感情活動,詩人的主導性很強。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說:“詩人必有輕視外物之意,故能以奴僕命風月。又必有轉視物外之意,故能與花鳥共憂樂。”抒情作品的意境,其情調是由主體所外射的感情決定的。

  四、借景抒懷

  借景抒情之作,頗有代表性的要數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在這幅畫裡面,主體根本沒有出現,詩人似乎純客觀地描繪了寒江獨釣之景。其實不然,只要細心揣摩體味,就會感到一股處於孤寂而又不安於孤寂的謫居之情沁人心脾。這裡,主體所載之情化入景物之中,詩人的形象隱在景物的後面。

  借景抒情作品的特點,就是沒有明顯的表情之語——情語。如曹操的:“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詩人沒有直抒胸臆,但號稱“一世之雄”***蘇軾《前赤壁賦》語***的曹操的偉大政治抱負卻溢於辭表。正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司空圖《詩品》***在這裡,景以情觀,景由情擇,景為情化,正如王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五、情景交融

  在形象思維中,主體同客體有時是互動作用的。藝術心理學稱主體作用於客體為感情之“外射”,而客體反作用於主體為感情的“內模仿”。***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這種互動作用的極致,則是物我同一。是一種極高的藝術境界。

  元人景元啟有一道吟梅花的小令,寫他在藝術構思之間達到物我兩忘或物我同一的境界:“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紗。逃禪老筆應難畫,別樣清佳。據胡再山看咱,山妻罵:‘為甚情牽掛’?大都來,梅花是我,我是梅花。”月色朦朧之中,薄明之窗紗透過疏疏朗朗的梅影,這樣別樣清佳的景色使詩人如痴如醉,對窗望梅出神,以致引起妻子的嗔怪。其實,詩人進入了一種高層次的藝術境界,他同梅花已經融為一體了。

  主客體同一化,有時是整體範圍內的,有時是區域性範圍內的。如《紅樓夢》中黛玉的《秋窗風雨夕》最後四句:“寒煙小院轉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溼。”這裡客觀景物是秋雨滴瀝溼窗紗。然而,由於人與物——秋風秋雨的黃昏的互動作用,在詩人藝術境界中,主體的淚水同客觀雨滴化為一體。雨耶?淚耶?難以區分,也不必區分。

  還有眾所周知的劉禹錫《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裡客觀景物是雨後日出,情人送別。因此,是“無情”中“有情”。詩人利用“晴”與“情”的諧音,因而產生聯想;但是從人與物的關係上來說,二者雖“異質”卻“同構”——情人的送別之情有如溫暖的陽光,暖人心脾。因此,在詩人的藝術境界裡,達到了情與景和諧的極致。從而使詩句千古流傳,成為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