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重要句子含意的方法
語文閱讀理解題主要考查學生能否有效地感知、領悟、欣賞和獲取文章中的資訊,考查學生的整合、表達能力.雖然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主要取決於學生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審美情趣,但通過剖析典型例題,指導學生探尋閱讀理解的一般規律,對培養學生閱讀的良好習慣,提高理解、表達能力將大有裨益.
策略一:抓住關鍵詞語
高考設定的“重要句子”多為揭示文章主旨、體現行文思路、傳達作者情感、蘊涵豐富意味的語句。一般情況,這些語句都有突顯其含意的一個或幾個關鍵性詞語。抓住了關鍵詞語,就等於拿到了開啟句子含意之門的鑰匙。如2005年高考重慶卷第17題:如何理解“漢文化一直也在這樣的南國宅院裡咳血和低吟”?要理解題目中句子的含意,就應抓住關鍵詞語:漢文化、咳血和低吟。正確地解讀了這三個詞的含義,就準確地理解了句意。語段內容界定了“漢文化”的特定含義——三綱五常的專制和文人雅士的傷感;“咳血和低吟”傳達了作者對“漢文化”的情感態度——陳腐沒落。整合後可表述為:在這樣的南國宅院裡,也有三綱五常的專制和文人雅士的傷感。
除句子主幹成分是關鍵詞語外,有時句子的修飾限制成分也是理解句子內涵的關鍵詞語,它們標明作者表情達意的傾向。抓住了修飾限制成分的關鍵詞語,就能有效地確定答題的基本思路與走勢。例如2001年高考全國卷第21題:作者開頭說“開門和關門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動作”,請根據文意寫出“開門”和“關門”的含意。題目雖是要求理解詞語的含義,但必須抓住句子中的修飾語“人生”一詞,因為它告訴我們,作者表面上是在寫門,實際上是在寫對“人生”的感悟。抓住了“人生”這個詞就找到了解題的基本思路:題目中的句子是全文的總綱,所以搜尋下文便能鎖定答案資訊在第六段。
另外,如果考查的是複句,就要辨明分句間的關係,找出表意側重的分句,並進一步分析該分句的關鍵詞語是主幹成分還是修飾限制成分,再對關鍵詞語的含義進行解讀,最後整合表述。2005年高考全國卷Ⅲ第14題:文章開頭說“張家界絕對有資格問鼎諾貝爾文學獎,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譯成人類通用的語言。” 請解釋這句話的含意。試題要求理解的是假設複句,其語意表達的重點自然是表假設的分句“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譯成人類通用的語言”。該分句狀語“把她的大美”裡的“大美”是關鍵詞語,這個詞是張家界“問鼎諾貝爾文學獎”的資本。所以,試題考查的句子意在讚美張家界的風景是世界上最美的。全句的含意是: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應該是國際上最好的文學作品,張家界則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風景。
策略二:關注所在語境
抓住句子的關鍵詞語後,接著便要關注其所在的語言環境。只有對具體的語境進行仔細考察,我們才能夠準確無誤地把握關鍵詞語的含義,進而真正理解作者賦予句子的特殊內涵。請看2005年高考江蘇卷第18題:作者既說波茲曼的結論“也許太過悲觀”,又說“波茲曼的書名聽起來像是詛咒”,對此應當如何理解?聯絡具體語境便知,“也許太過悲觀”是作者對“這個結論”即波茲曼認為赫胥黎的文化滅亡觀已經應驗了的評價:作者不同意文化滅亡論,因為作者相信只要人類精神存在,文化就不會滅亡。“波茲曼的書名聽起來像是詛咒”一句是作者對“娛樂至上”“這樣的行徑”的理性批判。可理解為:波茲曼所著《把我們自己娛樂死》一書的文化滅亡論並非詛咒,作者相信人類的力量,不同意文化滅亡論;娛樂至上的環境已經造成了對文化的傷害,如果我們放縱自己把嚴肅的精神活動娛樂化,那麼波茲曼的話將應驗。
“重要句子的含意”有表層含義與深層含義之分,答題時二者都不可偏廢。表層含義只是語句的字面意義,它不是作者表情達意的本真,但與解讀句子的深層含義密切相關。語句的深層含義常與比喻修辭和象徵手法有關,理解時要關注語境,抓住文段的核心意旨。如2004年高考廣東卷第19題:依據最後一段文字,如何理解“天壇、太廟,依傍的是祖蔭”這句話?考題中的語句是個比喻,理解表層含義的關鍵詞語是“祖蔭”——祖宗留下的大樹的樹蔭。研讀具體語境便發現,“天壇、太廟,依傍的是祖蔭”是作者針對“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彥或美女”這一現象有感而發的,該句的比喻義***即深層含義***是藝術風格的形成需要長年累月的耕作,並非俊彥美女***或空頭美術家***的急就而成。
當遇到揭示作品主旨的句子時,就要聯絡全文仔細揣摩思考,準確理解語句的內涵。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第20題“簡析篇末‘就會跪下來……’這句話在文中的含義及其表達上的作用。”回答第一個問題時,聯絡具體語境即文章最後一段可以看出,“跪下”的前提條件是“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樣,看到原來的景色”。聯絡全文對鶴池及其環境前後四十年變化對比的“大語境”可知:“我”假如能看到鶴池的池水幽深、周圍皆鬆、白鶴翔集的景色,“就會跪下來……”。所以,句子的正確含義應是:表明對大自然的敬意;期盼人與自然能和諧相處;表明對現實的憂慮;渴盼恢復大自然的原貌。
策略三:檢視文中地位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常需要檢視它在文中的地位:如果是統領句,那麼解釋句意時要從後面的語段中梳理內容層次;如果是過渡句,就要密切關注上下文段的內容,準確理解它的內涵;如果是總結句,此時就需上溯,尋找相關資訊,確定答案要點。不過,整體把握行文思路是解題的前提條件。2005年高考廣東卷第18題“怎樣理解第六段‘黃河站立起來也是一個飛躍’這句話的含義?”抓住語句的關鍵詞語“站立起來”和“飛躍”之後,聯絡文章可看出,其行文脈絡是從描述壺口黃河到讚美中國人的精神,“黃河站起來也是一個飛躍”一句統領了六、七兩段的內容;這兩段文字分別描述近觀與遠眺中的黃河,解說了“站立起來”和“飛躍”。“站立起來”的含義是體現出自由生命的淋漓盡致的活力;“飛躍”的含義指經受壺口的考驗後,黃河從此便無法阻擋、一往無前。
有一點必須牢記,那就是面對高考設定的理解統領句或總結句,必須慎而又慎地確定答案所在的區間範圍,切不可疏忽大意,造成答案要點的遺漏。
策略四:聯絡作品主旨
抓住關鍵詞語、關注所在語境、檢視文中地位,是理解句子含意的基本策略。但對某些概括性較強或含蘊特別的語句的理解,尚需聯絡作品的主旨才能解釋得更加具體準確。如2005年高考廣東卷第20題:文章結尾強調“該有人為黃河作傳的,那應是中國人的自傳”,這句話有什麼含義?本題考查的是文章的尾句,該句的關鍵詞語是“該”和“自傳”。要想理解這兩個詞的深層含義,必須聯絡作品的主旨。由倒數第三段最後兩句和倒數第二段可看出,作者寫黃河經受了壺口的考驗之後無可阻擋、一瀉千里,目的是書寫中國的悠久歷史,展示並讚美中國人以自信與決心為核心的人文精神。所以,“該”字意在強調為黃河作傳的緣由——黃河體現了中國的歷史與中國人的精神;“自傳”是針對非洲的尼羅河由歐洲人路德維希作傳而言,其意為應該由中國人為黃河作傳,並以此來表現中國人的歷史和精神。
上面這道試題就讓人想到,有時必須要聯絡作品的主旨來理解其深刻的含義,因該句的位置特殊——文章尾句。有時,理解文章開頭或中間部分的語句也要聯絡作品主旨,原因是有些文章的主題思想滲透到各個部分,一些重要句子與主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考生要加倍關注這種語句。2004年高考湖北卷第19題:從文中看,“我還要追趕時間的晨曦哩”這句話有什麼含意?題中的句子是作者追述懷錶的來歷之後有感而發的。理解此句,在抓住該句關鍵詞語“追趕”“晨曦”的基礎上,既要關注具體語境第六段***全文共十段***,又要聯絡散文的主旨——“我”得到的啟悟,這啟悟從倒數第二段的“還有什麼抱憾的事麼?除非你讓秒針、分針在羅馬字上寂寞地流轉”和尾段的“我時常警覺——精神一點不能萎靡啊”等句得以凸顯:珍惜時間,振奮精神,積極進取。所以,“我還要追趕時間的晨曦哩”一句的含意是:雖已年邁,仍要珍惜餘生,振作精神***此為“追趕”含義***;永葆青春,像父親那樣積極進取***此為“晨曦”含義***。
上面四種解讀句子含意的策略,只是提供了一個思維的導向。面對具體的理解句意題,考生務必要靈活運用,使答案表達得準確簡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