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有關春節散文
我們中國人通常都會在大年三十的時候度過春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以供大家閱讀。
:春節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視的一個節日,而深圳則是一個多元化的城市,融合了各地的習俗,我就說說我們家是如何過春節的。
過春節之前我最喜歡的就是去逛花市了。逛花市可是廣東的傳統習俗每當臘月二十幾的時候,每當年宵花市那天,我們一家人都會一起去逛花市。在那幾天,人人都會來逛一逛花市,看看有什麼東西賣。所以,那幾天花市中往往都是人山人海,人聲鼎沸。各種各樣的商品都有,就拿花來說,就有“切花之魁”之稱的劍蘭,有傲雪凌霜的梅花,還有滿天星、勿忘我等等許多花。除了花之外,還有許多各種各樣的年貨與各形各色的過年才有的特色小吃呢!
每一次過年,我們都會做過年食品來吃。而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我還試過自己包過一種過年食品:炸油角呢!這個炸油角可是廣東的傳統過年食品,外表金金黃黃,而且還是胖乎乎的,就像是一個大大的金元寶。記得那時,奶奶包出來後的炸油角炸出來好看極了,就像是一個可愛的金元寶,看見奶奶包的炸油角如此可愛,我便挽起衣袖,躍躍欲試,心中也想來包一包這個可愛漂亮的炸油角。於是,我馬上就跟奶奶說:“奶奶,我想包一包這個油角,行嗎!”奶奶高興極了,馬上親手給我示範怎麼樣包,很快,不到一會奶奶就已經包好了一個油角,精緻的花邊,胖嘟嘟的身子,讓人看上去就有要咬上一口的衝動。我看奶奶如此快就包好了一個油角,還以為很簡單呢!
於是,事不宜遲,我立刻拿起一塊麵皮,放上已經做好的餡料,就開始包起來。我按奶奶說的那樣,把麵皮兩邊對摺,然後就再小心翼翼地把收好邊,鎖緊它。可是,邊上的花紋卻是最難弄,我再怎麼鎖,再怎麼捏,也還是捏不出奶奶那麼漂亮。好不容易才包好我人生中第一個油角,雖說是油角,卻不像奶奶包的那樣,白白胖胖的,反而是扁扁的,好像是洩了氣一樣。放到油鍋裡炸的時候,奶奶包的油角就像是活潑的小孩子,在裡面上下玩耍,而我的呢,則像是一個沒吃飽飯的小孩子,看來包油角還不是那麼容易啊!
除了包油角,我們還要貼揮春,當然還少不了大掃除和吃團圓飯等等啦!春節的習俗那可是說上幾天幾夜也說不完的!所以,我天天都盼望著春節的來臨。希望這些多姿多彩的春節習俗能夠流傳下去,永不斷絕!
:老北京的春節習俗
春節原起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稱:“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後,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
就北京地區來說,從臘月初八家家戶戶要泡臘八醋***蒜***,就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講:“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有一首歌謠唱道:“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這一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飯要葷素一起上。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羅十、鹹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葷素睡覺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還總是把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著日後生活甜蜜;吃到銅錢意味著有錢花;吃到花生意味著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著早立子……
北京春節的習俗真有趣!
:春節習俗
春節傳說之三: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凶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凶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